讀《論中國的智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0-11-26
原載《BEAT365唯一官网報》http://wuns.whu.edu.cn/vnews.php?a=view&issue=1213&pmark=4&newsid=4
最近讀彭富春教授新作《論中國的智慧》(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版),心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靜。作者以極富智慧的哲學語言,立足于中西文化交錯碰撞的曆史長河,結合中國曆史的發展進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了獨到的解讀,表現出一個哲人的理想情懷和曆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書中字字玑珠,句句生輝。論“智慧”的本身就是一種智慧。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細細研磨與立體觀察,對傳統與現代交錯與斷裂的嚴謹考證與深刻關切,對當下中國智慧的理性重塑與積極探路,處處閃耀着智慧的光芒。
掩卷之餘,不禁感歎作者筆觸的犀利與深刻。全書所有的論述無不指向這樣一個核心:如何為“後自然時代”的中國構建一種新的中國智慧。而如此,首先要了解我們的傳統,了解我們的世界,在古今中西的對比中,發現中國智慧中死去的東西和活着的東西。
經過近代以來的革命和變革,中國以劃時代的方式,徹底跳出了王朝更替、朝代變更的曆史循環和輪回,最後以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确立而蓬勃發展,最終引來世界矚目的眼光。有人稱贊,有人批評。無論怎樣,在經曆了半個世紀後,我們都應駐足反思。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中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語言、思想和文化傳統,已經逐漸在西方文化,特别是中西文化的交流激蕩中,面臨分崩離析甚至灰飛煙滅。
這種瓦解,表現在五個方面:首先是“天崩地裂”。人雖然仍然生存于天地之間,但天地已經喪失了它的神聖性,沒有了任何宗教和道德的意義。天地蛻變為一個純粹的天文和地理概念。在這種意義上,人無須敬畏天地,反而要去改造和征服它們。其次是“帝王沒落”。随着天塌地陷,君主不再是真命天子和天地之子。人們更相信“天賦人權”,而不是“天賦君權”。再次是“家庭解體”。“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人身依附關系和前者對後者的絕對支配權力不複存在。最典型的是人們沖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縛,走向戀愛自由。最後是“先師已死”。在中國古代,孔子被認為是聖人,具有之高無上的地位。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占據統治地位。但從新文化運動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後,偉大的先師被當作時代的羁絆而遭遇遺棄的命運。同時,道家和禅宗的大師也結伴而忘。
中國的智慧是豐富和悠久的,不因其死去的部分而消解。新的中國智慧,必須從中國智慧的浩瀚煙海中提取。作者認為,新的中國智慧的核心是“天人共生”。它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人與天地的關系。我們必須重新理解“天人合一”。所謂天人合一,不是天與人的合二為一,不是忽略二者的差異;不是天合人,而是人合天。天與人不是等級關系,而是夥伴關系。天需要人,人也需要天。天人化,人化天。追求天人合一,不是一個現實的過程,而是一個思想的過程。二是人與他人的關系。人與他人之間不應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類的等級關系,而是一種平等、自由、友愛的關系。處理人與他人關系的關鍵點,是對個體存在的獨特性和差異性的尊重。三是人與自身的關系。無論是人與天地的關系,還是人與他人的關系,最終都要回歸到人與自身的關系。這種關系不是依附關系,也不是心靈對身體的禁锢或是身體對心靈的屈從,而是身心的交融與合一,即身心自在。
在“天人共生”世界裡,厘清了天與人、人與他人、人與自身的關系尚不夠,還必須用新的遊戲規則,即天人之約,來規範天人的演化生成。而這種新的天人之約,就是一種新的智慧。這種智慧既不是來源于天,也不是來源于人,而是天人的共同約定。
這就是彭富春教授所揭示的新的中國智慧。這種智慧,見諸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爛熟于心和辯證思考,見諸于對哲學語言的遊刃有餘和哲學思想的萬斛泉湧,是對中國新的曆史道路和發展方向的期許和憧憬,是對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的精神奠基和方向指引。
劉宗琴
201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