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湖北美學學會長彭富春:國學應與公民教育相适應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1-04-11
3月7日,人大代表、湖北省美學學會會長、BEAT365唯一官网教授彭富春接受了訪談。彭富春教授因有關“國學”的觀點在網上曾遭受熱議。本屆兩會上,他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我這次提了一個國學建議案,主要是強調國學應該跟民主、科學的公民教育相适應,這個建議案是比較溫和、公正的”。
該議案的主要内容有三點:第一,國學不能等同于儒學、孔孟之學,否則就變成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二,孔孟之學傳授的是“四書五經”,而不是《三字經》和《弟子規》。孔孟之學不能等同于《三字經》、《弟子規》。第三,很重要,學習這些國學經典,哪怕你認為《三字經》和《弟子規》很好,也不應該教小孩背誦。
彭富春認為,在對待傳統文化上,應當與當代社會現實結合,庸俗和迷信部分應當抛棄。和訊網為本次訪談提供了嘉賓支持,并征集了部分問題。
以下為訪談實錄:
恢複傳統節日,改良過節的方式
中國網:首先我想請您介紹一下,本屆兩會您的議案有哪些?
彭富春:我本身是武大的哲學教授,所以我最關注的問題就是教育和文化,因為這是我的專業,這次我主要是提出了兩個議案。第一個就是國學教育和公民教育相結合、相适應,第二個是針對我們現在傳統文化的複興,就是傳統節日變成了我們國家法定節日,那麼我就提出一個議案,傳統節日我們應該恢複,當然是應該改革創新,應該在我們的當代社會要有新的慶祝傳統節日的方式,我主要是提出這兩個建議。
中國網:您所說的改革創新,能不能具體跟我們介紹一下,指的是哪些?
彭富春:你是講的這個傳統節日,對吧?
中國網:對。
彭富春:長期以來,也是建國以來,我們主要的節日是政治性的節日。傳統節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輕視,甚至不允許過,那麼過這個傳統節日我覺得非常好,你比如說春節、元宵、清明、端午,還有中秋、重陽,我覺得這些節日都非常好,對于保證我們的傳統文化起一個載體的作用。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們要注意傳統的節日有它的限制,這個限制是什麼呢?因為傳統節日都是在自然節氣,就是我們地方講的“二十四節氣”,當然它不是每個節氣都成為,而是“二十四節氣”當中最重要的幾個環節,一種自然性的節日。我們在這麼一個節日的基礎上又賦予一些特别的人文内涵,我們慶祝它。但是現在中國已經從農村社會走向工業社會,由鄉村走向城市,由傳統走向現代,在這樣一個形勢下,我們的慶祝方式應該有所改變。
我對春節和傳統節日的慶祝也有一個思考,同時也結合了很多調研。它有很多很好的東西,比如說,春節它凝聚着親情,春節我們過去講團圓,元宵很熱鬧,那麼端午呢,雖然有人說是在懷念屈原,有人說是對一種龍的圖騰的紀念,但是它有一種春天的豪邁氣息。中秋呢,月下思念,又很溫情浪漫,這是很好的,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它有它不好的東西,哪幾個不好的東西呢?
第一個有迷信的成分,比如說我們要去拜财神,燒頭柱香,我覺得隻是說某種教義的信徒他做這個事情就很好,但是如果變成一個城市居民、市民的普遍性行為,這個就要思考一下。那麼還有清明節,我們追憶先人、追憶遠離這個世界的親人,這是種很偉大的親情。但是我們一定要考慮我們的紀念方式,是燒紙錢、放鞭炮,還是獻一朵鮮花給他。因為,清明節現在居然演變成一個交通擁擠、身心疲憊的節日,我認為這種場合應該是非常的安甯,在這種甯靜的氣氛當中和我們逝去的親人們在心靈上能夠聚會。至于燒紙錢、放鞭炮這種行為,我覺得可以考慮在我們的時代能夠有所革新,這是我的第一個想法。
第二個我覺得還隐含着一些東西,譬如放鞭炮,放鞭炮我們知道是通過放鞭炮驅趕不好的東西,這個不好的東西叫“年”。但是,在一個甯靜的時代裡放鞭炮并不是很好,我們現在居住在城鎮或是大都市,放鞭炮它畢竟還是有很多不好的方面,所以有一段時間是禁止放鞭炮。現在改為“限”,但是限的不徹底。請網友也不要生氣,我認為放鞭炮是一種野蠻的行為,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個是噪音,我們現在城市裡充斥着汽車的噪音,往往從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是連續不斷的噪音,一般人很難忍受這個東西,尤其是到深更半夜的時候也有人在放鞭炮;第二個空氣污染,現在城市汽車尾氣嚴重,鞭炮的污染程度也不小;第三個是容易導緻火災,威脅人身和财産的安全,這個已經有案例,北京和全中國都發生過很多;第四個我覺得還很浪費,我們中國從過去沒吃沒喝到現在的小康、溫飽,一部分人富裕起來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我們現在還有很多貧困的人群。我們還有存在大學生讀不起書,還有很多下崗的工人。因此我有一個建議,并不是強迫誰,我們把這個放鞭炮的錢,我們放一個鞭炮至少得上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