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難求,三軍亦不易得——訪BEAT365唯一官网資深教授陶德麟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9-09-29
轉摘自《光明日報》2009年8月14日11版
記者:曹建文
陶德麟:1931年10月生,哲學家,原BEAT365唯一官网校長,現為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曾先後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和召集人,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哲學評議組召集人,全國普通高校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社科“七五”、“八五”規劃哲學組成員和“九五”、“十五”規劃哲學組副組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召集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顧問,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組首席專家和主要成員、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美國依阿華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國際顧問等兼職。
“黨中央、國務院邀請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時期各個領域創新創業創優人才代表赴北戴河休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李源潮還親自主持座談會,聽取各位專家的意見,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意義非同一般。”談起黨中央、國務院安排的今年北戴河暑期專家休假活動,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陶德麟心潮澎湃。這位睿智、沉穩的學者,今年雖已78歲高齡,但身體硬朗,精神飽滿,思維敏捷,話語擲地有聲。
最讓陶德麟高興的,莫過于黨中央、國務院對人才培養工作的進一步的高度重視。“國際的競争,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争,誰在人才培養方面領先,誰的綜合國力就強。現在黨中央、國務院對人才問題作出的中長期規劃,既有戰略眼光,又有得力措施。這是國家之福,民族之福。”陶老很欣慰地對記者表示。
人才的培養不同于工業品的生産,它更像是植物的栽培
陶德麟認為,人才工作是一項最複雜、最難做好的工作。從古今中外的曆史來看,人才工作抓得好不好,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關鍵所在。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複興,首先得有計劃地抓好人才工作,着力推動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面。
未來十幾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能不能抓住和用好這個機遇期,關鍵還是看能否充分發揮人才在科學發展中的第一資源作用,能否掌握好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
陶德麟對此感觸頗深,他表示,人才的培養不同于工業品的生産,它更像是植物的栽培。古人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有道理的。人才的成長需要有良好的土壤條件和生态環境,要營造出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氛圍。
陶德麟進而指出,當年龔自珍詩雲:“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說得多麼熱切,多麼沉痛!我們現在應該不拘一格地育才、識才,愛才,用才。“格”有大小之分。大格是不能不講的。維護國家的統一,忠誠于自己的祖國,自覺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就是大格。像錢學森、鄧稼先這樣一大批老一輩傑出學者就是我們的楷模。至于專業特點、治學風格乃至個人的性格,都不必拘泥于某種模式,也不必求全責備。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用其所長就行了。大家的長處都有充分發揮的廣闊空間,交融互補,合力就大了。
識才大不容易。陶德麟不反對注重學曆、學位等等,因為從總體上畢竟能反映人才的學識底蘊。但他認為絕對化了也不好。如果絕對化了,熊慶來當年就發現不了華羅庚,梁啟超也很難推重陳寅恪。第一位的标準應該是實際的學養、水平、能力和實績。現在高考是不是把總分看得太重?值得考慮。據說錢鐘書、吳晗考大學時數學不及格,如果按總分,能不能錄取就很難說。但事實證明他們是傑出的人才,如果拒之門外就失之交臂了。他主張對有特殊才能的考生開點口子,給學校和專家一些特殊處理的餘地。對一些“偏才”甚至“怪才”,也應該不拘一格,為他們開辟成長的另類渠道。當然這也要慎重,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培養領軍人才很重要,一般人才的培養也不能忽視
陶德麟對現在各地各部門出台各種政策,大力吸引高精尖人才的做法給予了高度肯定。他說領軍人才畢竟是頭等重要的。一個傑出的領軍人才可以占領一個領域的制高點,開辟一個新領域,帶動一大批人成長成才。人才強國的一個最顯著的标識當然是這種人才的水平和數量。發現、培育、延攬、重用這樣的帥才和将才是特别關鍵的大事,花多少氣力也值得。“三軍易得,一将難求”在這個意義上是對的。
但他同時也強調,孤立地說“三軍易得”也不大全面。要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除了要注意培養和引進高精尖人才外,對于大量擔負各種實際工作的一般人才,也要把對他們的的培養提到戰略高度。沒有一批高素質的隊伍協調一緻地合作,在現代條件下一個孤零零的傑出人才也很難有大的作為。
陶德麟特别指出,不同層次的人才都要精心培育,合理使用。比如高水平的中小學教師對一個民族的作用之大就是無法估計的。
不同學科的人才成長路徑不同,人才培養需考慮特殊性
作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陶德麟對于人才培養的多樣化也有着自己的深入解讀。
他認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人才的培養,與理工科領域人才的培養存在着較大的差異,人文社會科學内部的各種學科也千差萬别。人才的培養除了要遵循一般規律之外,還要估計到學科的特殊性,個人的特殊性,不能一刀切。
他對記者解釋道,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固然有少年成名的,但恐怕還是大器晚成的居多,因為有的學科必須有多年的文獻典籍的涵濡浸潤,文字工具的充分準備,還需要有比較長期的生活閱曆。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人才的培養,以适當地放寬年齡限制為好。過去有些嚴謹的學者不到積累成熟時是不肯發表論著。黃侃先生就說他在50歲以前不發表論著(可惜他49歲去世了),但他是公認的大師。
陶德麟覺得,現在對中青年學者水平的評價指标似乎過于“量化”,要求也急了一些,例如現在要求他們不停地發表創新性的成果,規定每年必須在什麼級别的刊物上發表多少篇文章,甚至還計算字數,達不到标準就會在職稱、榮譽頭銜等等實際利益問題上“吃虧”,“冷闆凳”坐不住。各種評估、申報、填表等等也耗掉了他們許多時間精力。這些都迫使他們不容易心無旁骛地鑽研學問。陶德麟也常常聽到他們的叫苦之聲,他希望這種狀況能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