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代表呼籲仙桃市回歸原名“沔陽市——更改地名不能割斷曆史文脈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0-03-08
長江商報北京電(記者劉骞)“更改地名不能割斷城市曆史文脈,不能多數人失去記憶。”昨日,全國人大代表、BEAT365唯一官网知名教授彭富春向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遞交建議呼籲:将仙桃市的名字改回來,重新叫她“沔陽”。
仙桃市即原來的沔陽縣,是著名美食“沔陽三蒸”的故鄉,還以民俗剪紙和花鼓戲聞名。1986年,撤沔陽縣改設仙桃市。如今,除了彭富春之外,許多海内外仙桃籍人士強烈要求将仙桃市改回來。
仙桃:不産桃,沒有神話傳說,僅僅因為它是政府所在地
仙桃市地處江漢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的長江、漢水交彙的沖積三角洲上。據彭富春代表介紹,1986年5月27日,原沔陽縣撤銷,改名仙桃市。這個名字的來曆,隻因它是政府所在地。因市區在雞公山,又名尖刀嘴,後者在方言中諧音為“仙桃”。
彭富春代表認為,改名仙桃,不吻合該地區的地理特點和曆史傳統,因為該地區既不盛産桃子,也沒有關于仙桃的神話傳說或故事。
沔陽:即沔水之陽,地名存在有1400年曆史
據彭富春代表稱,沔陽這一地名已有1400餘年曆史。史學家考證,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開拓生息。夏、商、周為荊州域;春秋戰國時期屬楚,秦隸屬南郡。南梁天監三年,即公元503年,置郡設縣,因地處沔水以北而改稱沔陽。建國初,設沔陽專署。1951年6月,撤銷沔陽署并為洪湖縣和沔陽縣。建制至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
“沔陽這一地名,符合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和特點。沔陽,就是沔水之陽。另外,沔陽是河湖之鄉,魚米之鄉。作為該地區地名,沔陽可謂名實相符。”彭富春說。
“沔陽”曆史文化底蘊,已經成為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産
彭富春代表稱,沔陽曆史文化底蘊深厚,其文化遺産已經成為很多海内外人士的共同記憶,這也是要将地名改回來的重要原因。
他介紹說,沔陽素稱“歌藝之鄉”,民間藝術繁榮,民俗剪紙、皮影戲更為醒目。如沔陽花鼓是湖北地方劇種,又稱沔陽花鼓戲,傳統劇目有《十三款》、《站花牆》等。沔陽剪紙“八仙”1953年參加巴黎“世博會”,并在東歐八國巡回演出;1996年參加比利時布魯塞爾“世界首屆書畫藝術品展覽”,榮獲優秀作品獎。此外,還有沔陽采蓮船、沔陽漁鼓等。
沔陽的土特産和菜系也是名聲在外,如沔陽三寶、沔陽三蒸、沔陽松花皮蛋等。彭富春介紹說,沔陽三寶中的“沔城蓮藕”,蓮子被譽為“白璧蓮參”,是皇室貢品。其中的沙湖鹹蛋,又稱沙湖鹽蛋,是清皇室貢品。
“更改地名不能割斷地方的曆史文脈。我強烈呼籲國家有關部門盡快将仙桃更名沔陽,讓人民保持其有土記憶,激發其故鄉感情,促進該地區全面發展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