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媒體哲院  >  正文

彭富春代表剖析大學“衙門化”現象并建言:讓教授和學生成辦學主體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0-03-08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5日03:15 長江商報

“在中國高等教育百年史上,最近20年,大學的‘衙門化’傾向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全國人大代表、BEAT365唯一官网教授彭富春說。在談到關系中國教育未來10年走向的《綱要》時,他表示,它是否隻是一個口号,如何落實,值得憂慮!

昨日,在湖北代表團的駐地,彭富春剖析了大學“衙門化”的種種表現、後果和成因。他呼籲教育改革步伐要加快,高校改革,要讓教授和學生成為辦學的主體。

“教授”不再是自豪的稱呼

“我們學校裡有一個文科院系。搞院慶時,雖然它的學生中走出不少文藝界名人,但是院方請來的嘉賓都是一些部長、廳長、處長;高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但我們聽得最多的是‘張書記’、‘李院長’、‘王處長’,教授,不再是一個令被稱呼者自豪的稱呼。”彭富春用這兩個司空見慣的現象,說明一個事實:大學“衙門化”,其表現幾乎無處不在。

他向記者描述了“行政力量強勢”的種種表現:“招生時,破格錄取的權力掌握在行政系統中。而破格,說穿了就是破壞遊戲規則;就業方面,行政幹部有推薦就業權;學術評價,按道理是學術委員會的事,但實際上,學術委員會的評委,很多是院長或系主任;與“白丁教授”相比,學者型官員更容易拿到科研課題。

教授和博導争當“處長”

大學成“衙門”,會産生什麼後果?彭富春認為,惡果主要有四:一是損害了教育的本性——教書育人,科研實驗,追求真理和自由;二是教師和學生不再是辦學的主體,因此傷害了教師的積極性;三是迫使部分教師轉型走“行政化路線”;四是行政官員掌權後,反過來又侵吞學術和教育資源。

當今中國大學為什麼出不了大師?“衙門化”、市場化、量化的評價體系是一個重要原因!彭富春說,行政力量在大學裡的強勢地位,導緻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高校公開招聘處長時,教授、博導紛紛參加競聘,有時達到幾十比一,比公務員招考還熱鬧。

“因為隻有當了院長、系主任、處長後,才有人權和财權。反過來,官有多大,學問就有多大。”彭富春說,一些行政官員掌權後,反過來又侵吞學術和教育資源。

政府管理大學宜粗不宜細

“‘衙門化’隻是當前高校問題的一個方面”,彭富春說,“另一方面,現在的大學都跟着市場走,既要服務市場,有時還跳出來成了市場主角,比如辦獨立學院、把教育産業當産業等等,這樣一來,它又出現了一個‘市場化傾向’”。

“‘兩化’的結果,加上考核上的量化和技術化,大學就變成了‘衙門’。”他表示,大學‘衙門化’後,擁有了超出事業單位的權力。掌權者一方面可以從政府那裡獲得相應的支持。另一方面,他有權重新分配和支配這些資源。“教育是意識形态的範疇,是國民素質提高的現實途徑。政府當然應該管理教育,但是管理方式上,宜大不宜小,宜粗不宜細。”彭富春說。

對此,彭富春認為,政府應給予高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教育部門不能将學校視為其下屬的司、局、處級單位,因為教育有其自身發展規律。”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