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媒體哲院  >  正文

從雷鋒到志願者:由“中國特色”走向國際化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9-03-10

來源于2009年3月6日《中國青年報》

又到“3·5”學雷鋒日。“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裡來四月走”,一句順口溜代表了一種論調。

雷鋒精神真的走遠了嗎?被唐山市文明委授予“學雷鋒标兵”稱号的37歲的宋志永說,“雷鋒精神沒有走。志願者精神,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雷鋒精神。”

宋志永,河北唐山一個農民。2008年2月,在湖南冰凍災害最嚴重的時候,他自發組織了13個同鄉成立志願分隊,帶着鐵鍬、開着面包車一頭紮到了湖南。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這13人又再次組成志願分隊,驅車幾千公裡跑到四川,參與地震救災工作。

與宋志永一樣,北京奧運志願者們的血脈中,流淌着雷鋒精神的因子。“小時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學雷鋒就是做好事不留名”,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大二學生郏葉婧說,做了奧運志願者後,也是以微笑服務,幫助他人,快樂自己,感覺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學雷鋒的時代。

“從入校的第一天到現在,我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學校對我們進行的雷鋒精神教育。”在雷鋒的家鄉中學——長沙市雷鋒中學,學校團委副書記王偉平告訴記者,雷鋒精神是雷鋒中學德育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題,學校師生也要經常寫自己的“雷鋒日記”,記錄日常生活中感動人心的真情故事。“我們還會通過多種多樣的志願者活動為學雷鋒活動注入新鮮的活力”。

在全國人大代表、知名學者彭富春看來,曆經40年,雷鋒由一個趨于神化的形象回歸到一個有着正常欲求的人,原因在于社會時代的變遷,三四十年前的社會,“強調人的政治性、階級性,而現在,社會越來越關注人性”。

BEAT365唯一官网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尚重生也認為,雷鋒精神中體現的與人為善、扶貧濟困、尊老愛幼等成分是超越特定時代限制的,這些是人性共同的光輝,是人性中永恒的東西,也正是志願者精神和雷鋒精神的連接點,不以時代的變遷而變化,“沒有雷鋒精神在幾代人中的長期積澱和潛移默化,就不可能有志願者精神在中國的迅速成長”。

尚重生說:“志願者精神從人道主義的角度出發,摒棄了強烈的階級色彩,體現了社會的進步。”

彭富春教授認為,“雷鋒精神因為産生在中國一個特定的時代,具有‘中國特色’,而志願者精神更加國際化,是全人類的精神财富。”(葉鐵橋 李雪瑩)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