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數十年功力濃縮學術精華——段德智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獲優側記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9-03-10
對于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段德智來說,2008年是個豐收年:他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當代西方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趨同性研究”結項,其最終成果《主體生成論——對“主體死亡論”的一個回應與揚棄》被評為優秀;以該成果為藍本的學術著作《主體生成論——對“主體死亡論”之超越》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相信它有這個價值。”當論及這些成就時,段德智充滿學者的自信。“我們這一代學者,生活閱曆、人生經驗太豐富了,經曆了自然界、人類社會的巨變,我們應該表達并闡釋這種經驗,這是學者應該承擔的責任。”
該課題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那時段德智就有意以學術的方式書寫這方面的内容。為了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他不僅開設了“現代西方哲學”、“現代西方哲學人本主義”和“死亡哲學”等課程,還利用出國學習的機會聽取相關課程,收集資料,并在1987年和1989年間草拟兩份寫作提綱,開始第一階段的寫作。他深感自己理論視野和深度都還欠缺,寫作時機尚不成熟,一直在努力提高。
當前,對人學的研究已成為衆多不同哲學派别共同關注的熱點,作為主體的人或人的主體性是重中之重。段德智的《主體生成論》對主體性的形成、發展、内在機制和發展的終極趨向作了跨越古代、近現代和當代的曆時性和共時性的考察與論述,闡釋了“主體生成”的諸多基本問題和基本概念。
這項研究成果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它是在段德智的人生體驗、社會閱曆和對它們反思的基礎上寫就的,作者是懷着把自己人生感悟和心靈渴望全部傾吐出來的激情和心願來撰寫這部著作的。”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楊祖陶說。
《主體生成論:對“主體死亡論”的一個回應和揚棄》約45萬字,針對當前國内外哲學界在現當代西方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思潮的研究中嚴重存在的片面性進行辯論,并着力強調和闡述了人的多向度性或全整性。
“我們力求在方法論和内容上有所突破。”段德智說。正因為如此,該著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正日益引起學界關注,人民出版社編輯認為:作者集數十年功力濃縮學術精華,有助于人生境界的提升與和諧社會或“真實集體”的構建。
這也是我校近年來的學術精品之一。“這得益于早年我導師陳修齋的教誨,得益于自己畢生對于學術培養、學術境界、學術精神和學術尊嚴的追求。”段德智說。
來源于《珞珈新聞網》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