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坦然面對不同聲音(履職故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9-05-27
圖為彭富春代表(右)在研究人大調研材料。
1975年,在湖北仙桃農村,12歲的彭富春第一次從收音機裡,聽到周恩來總理籌備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消息,一種神聖之情在他心裡油然而生。
28年後,他被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走進“做夢也不敢想”的人民大會堂。2008年,他再次連任。
作為具有七年海外留學生涯經曆的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的一名教授,彭富春的視野越過書齋,關注社會,善于結合自己教書育人的實踐,思考如何履行人大代表的職責。
對于以文化創新提升國家軟實力這個問題,彭富春給予了特别的關注。2008年全國人代會上,他提出了關于文化創新的建議。他認為,“必須把文化發展放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盡快制訂文化領域方面的各項法律、法規,以促進文化的發展和文化事業的建設。”
彭富春認為,目前,在國際上,一方面是中國制造的物質産品的豐富,另一方面是中國制造的文化産品的不足。在國内,一方面是中國傳統文化複興和國際文化的傳播,另一方面是當代中國文化創新的遲緩。他認為,傳統文化的複興和外來文化的移植,絕對不能代替當代文化自身的建設。當代中國文化應該是保持了民族特色的、也是借鑒了世界的而具有創造性的文化。有關部門應該通過法律手段,鼓勵創造具有當代特色的文化。
彭富春還認為,暴力文化對整個社會風氣具有不良影響,影視、網絡、文學中的暴力,尤其對于青少年的身心發育成長具有毒害作用,必須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07年兩會期間,他提出建議,采用立法确定一切文化産品和與文化相關的産品所含暴力内容的限度以及它們傳播的方式和範圍。同時要嚴格履行在黃金時段不得播放渲染兇殺暴力的涉案題材影視劇的規定,構築文化“防暴牆”。
今年人代會上,彭富春提出“關于在中小學開設書法課程”的建議,在受到許多文化界人士附和的同時,也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聲音,“有人叫我‘彭複古’、‘彭古董’。無論人們贊成還是反對,隻要傳統文化能夠引發全民讨論,這對于它的傳承和發展絕對是積極的。”彭富春坦然面對不同聲音。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7年來,平均一年3—4件議案建議的彭富春,并不算“高産”,但這些看似平常的議案建議,幾乎每次都有大反響。他說,這是因為他不斷關注社會,從哲學的角度探讨社會問題,從中尋找帶有普遍性的話題。“我不追求數字遊戲,也不迎合小利益群體,我的議案建議就是要立足國是、傾心民生!”
殷 娜《 人民日報 》( 2009年5月27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