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科學與宗教的對話》編者:科學與宗教 對抗還是對話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8-03-20
将科學與宗教的關系理解為水與火一般的對抗關系,好像是長期以來最為流行也被普遍接受的觀點。
然而,為什麼科學家中有很多人信仰宗教?為什麼近代科學産生在以基督教文化為背景的國家?在科學如日中天的今天,宗教為什麼會同樣深入人心?時至今日,一個“對抗”或許并不能簡單地解釋兩者的關系。
近日,記者采訪了尚在美國貝勒大學從事科學與宗教課題研究的郝長墀教授。
科學與宗教的關系是目前西方學術界普遍關心的一個熱點問題。2005年秋季,美國拜舍爾大學哲學教授梅爾·斯圖爾特教授和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郝長墀邀請了四位具有基督教背景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到BEAT365唯一官网探讨這個問題。
《科學與宗教的對話》就是在講座的基礎上形成的。書中讨論的是基督教信念和科學理論之間的關系,以期讓中國的讀者了解美國的學者在宗教與科學的問題上的看法,提供一種以對話的方式看待科學與宗教問題的視角。
采訪者:本報記者 李芸
受訪者:本書編者 郝長墀
記者:在西方學術界有關科學與宗教的争論,其核心問題是什麼?這僅僅是學術界的一個問題還是普通的基督徒也會關心的問題?
郝長墀:有關科學與宗教的争論,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宇宙起源的問題;二是人的起源的問題。前者是《聖經》的創世說和當代物理科學之間的矛盾,後者是創世說和生物進化論的矛盾。
宗教與科學的問題不僅僅是個别學者所關心的,比如,目前在美國仍然争論是不是應該把創世說作為和進化論一樣的學說引進課堂。這是一個很現實的教育問題。
還有,普通基督徒也在思考,自己的信仰究竟和科學有沒有沖突?一個物理學學生會問自己:我是應該相信創世說呢,還是宇宙大爆炸理論呢?
記者:很多人認為宗教和科學是不相容的,人們有這麼一種感覺,科學的曆史進程就是科學對宗教不斷發起挑戰并戰而勝之的曆史,而宗教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理性的光芒還沒有照耀到。您能簡單談談科學和宗教對抗的曆史和社會原因麼?
郝長墀:科學取代宗教實際上是一種假象。例如,美國的科學技術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而美國人口中80%的人都有某種宗教信仰。
人們認為科學與宗教之間不相容至少有兩個原因——曆史原因和認識上的原因。曆史原因主要是指教會對于科學家的迫害,比如伽利略事件。這成了科學與基督教之間沖突的最明顯的例子(戴博拉·哈斯瑪教授在本書第七章對于伽利略事件進行了解釋)。
認識原因分兩種:
一種是把宗教和教會的社會功能與宗教信仰的内容混淆在一起——把宗教和統治階級和保守勢力聯系在一起,把科學和進步聯系在一起。
一種是哲學認識上的原因:把宗教看作和迷信一樣,認為宗教是人類早期面對自然無能為力時的愚昧産物,是認識的低級形式,而科學是人類認識和社會進步的高級形式。
這種哲學觀點是與啟蒙時期人類把自己看成是宇宙和曆史的主宰的觀點有關。這種人類中心主義在科學上的表現就是把科學絕對化,把科學作為宗教來崇拜。
如果科學認為自己是唯一的權威,當然容不得另外一個權威來和自己抗衡。這也是後來學者所說的“世俗宗教”。
記者:但是宗教看起來好像是在一步步退守自己的陣地,如果科學發展到這麼一天,它能解釋一切現象,是不是宗教就沒有存在的餘地了呢?
郝長墀:過去有過這麼一個概念,即“夾縫中的上帝”或“間隙中的上帝”(the god of gaps)。意思是說,我們之所以有上帝的觀念是因為在用科學理論解釋不了的地方,用上帝來解釋。
上帝存在于科學無能為力的地方,存在于科學不能涵蓋的間隙之中。這個概念實際上和把上帝看作是人類認識的初級階段的産物是一個思路:随着科學的發展,上帝就不斷地退卻。
當科學發展到能夠解釋一切現象的話,上帝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例如,過去我們可以說,宇宙是上帝創造的,因為沒有可信的自然科學理論來解釋宇宙的起源問題。
當我們有了“宇宙大爆炸理論”之後,我們就不需要上帝了。上帝作為超自然的原因就被一種自然機制所代替。
在這裡,我們暫且不談科學能否解釋一切現象的問題。假如科學能解釋一切問題,上帝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呢?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
事實上,“夾縫中的上帝”與《聖經》中的上帝不是一個概念:前者是人類思考的産物,把上帝作為一種假設,一種解釋自然現象的假設;而《聖經》中的上帝不是理論上的假設,人們永遠不會祈禱自己的理論假設。愛因斯坦不會在“光速不變”的假設面前祈禱。
認為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我們就不需要上帝了,這是把上帝作為假設來理解的。這樣的上帝觀念是近現代曆史的産物。
記者:《科學與宗教的對話》一書認為,對話取代對抗成為了當今世界的主流傾向,您對于目前科學與宗教對話的總體是如何看的?
郝長墀:科學與宗教對話還剛剛起步。在宗教和科學的問題上,一方是試圖論證科學理論已經證明宗教信仰是錯誤的,另外一方極力辯護,認為科學和宗教不矛盾。
主張對話的人實際上有一種不平等的心态:他們也下意識地認為自然科學理論是正确的,而我們可以用各種理由來證明宗教信仰和科學理論至少是不矛盾的。沒有平等心态的對話不是真正的對話。
在科學和宗教的問題上,我是贊同奧古斯丁的觀點的。也許你會奇怪,一個中世紀早期的哲學家和神學家怎麼會對科學和宗教這個現代甚至後現代的問題有評論呢?的确有。
在《忏悔錄》中,奧古斯丁對于一些哲學家(科學家)作了如下的忠告:盡管那些哲學家科學家能夠數得清楚海灘上有多少粒沙子,天空有多少顆星星,能夠準确預測月食和日蝕的時間;但是,他們的成功增長了他們的傲慢,使得他們忘記了一件很重要的東西:自我。他們沒有意識到,認識的對象(自然界)和認識的主體(理性能力和感官)有一個共同的起源:它們是上帝的禮物。
依據奧古斯丁的觀點,科學的成功不是幾個科學家、幾個愛因斯坦能夠做到的。人類應該在贊美上帝之中來從事自然科學研究。人類應該在人和上帝關系中,來思考人和自然的(科學)關系。而不是相反。
(摘自:科學時報 2008-3-20 作者: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