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守一隅,悠然治學:訪哲學院秦平副教授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8-03-26
| ||||||
三月裡安靜的上午,陽光灑在哲學院門前的孔子像上。在這樣的一派祥和中,我們迎來了今天采訪的主人公——35歲的秦平副教授。 哲學院戶外的長廊,有經陽光照射而投下的影子,微風過耳,鳥鳴啁啾。這位年輕的教師,臉上始終帶着親切的笑容,和經過的學生,同事們打着招呼。不遠處,孔子雕塑手握“有教無類書”卷,笑着俯視這片哲學的淨地。 私下裡的秦教授,不同于課堂上激情澎湃的他。坐在長廊裡的他,顯得溫文爾雅,安然平和。而不變的,是一貫的滔滔不絕,和無所保留。 關于過去 作為第一屆人文科學試驗班的學生,秦教授對過去的生活有着無限美好的回憶。強大的師資力量,油然而生的榮譽感,豐富的課程内容,都極大地充實着大學生活。每天三次,每次三個小時的散步,放慢了生活的節奏,也深刻了他對人生的思考。圖書館更是靜心治學的寶地,每天七八個小時的讀書,抄書,“四書五經”、西方哲學原著都成為了筆下文章、腹中底蘊。而睡前的孜孜閱讀,則讓他輕松地過了古文關,《漢書》、《史記》……無一不是在枕邊讀完的。 年少時的無畏輕狂,倒也為讀書生活平添不少快意。回憶起本科時的瑣事,不禁讓人莞爾。他們當年的楓園學生曾私下評選“十大水貨教授”,并封之以“水師提督大人”的稱号。雖是年少輕狂的惡作劇,卻也體現了學生對老師獨特的評價,以及純淨的心态。 關于武大 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然後工作,秦教授看過了一年年武大櫻花的開落。他說,武大是悠閑,閑散的,而正是這種悠閑,構成了武大的人文,一種靈性化的人文。身在武大的我們,往往會忽略我們的優越,忽略武大給予我們的無形财富。老師、學生、校園内彌漫的氣息,都讓在武大學文科成為一種幸福。“北大愛民主,武大愛自由”,輕松自在的聊天也能成就出色的論文。“除了學生,除了學校,沒有什麼吸引我的。”秦教授如是說。在不錯的環境裡,保持不錯的心态,和學生打交道,做自己的學問,讓他深愛武大,享受武大。 關于恩師 無論是講課極富感染力的郭齊勇教授,還是教學嚴謹的李維武教授,秦教授都以尊崇的态度去回憶與他們之間的相處。他尊稱郭教授為“先生”,以這樣一種極富傳統文化色彩的敬語去稱呼他的老師。“大局觀強,細節也很周到”的郭先生,對他有着深刻的影響。對待學生的親切平和,寬大包容;出國前事無巨細的囑托叮咛;鍛煉學生在課堂上用雙語講課,參加國際大會的會務……這一系列的往事,都镌刻在一個學生對恩師的景仰中。如今,他也成為一名老師,像他的先生一樣,尊重知識,與學生平等相處。 關于修養 大學是一個單純的地方。在秦教授看來,大學生要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太社會化就沒有了自己。學做學問,更要學做人。“三分儒氣,六分傲骨,還有一點不合時宜”,這是他所诠釋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或許這也是他所堅持的學者風範。與社會保持适當的距離,把握好出世入世的尺度。 有着良好口才的秦教授,對待口才的培養自然也有獨到的看法。他認為,培養口才最為重要的是培養敏銳性和廣泛性。敏銳性即指能夠把握準确的信息,廣泛性則指自身的知識儲備量。兩方面結合後,更要膽子大,敢于說話。還要注意删去一些可有可無的口頭禅。而對于武大辯論的現狀,秦教授則認為其喪失了辯論本身的樂趣。“有理不在聲高”,辯論的精彩在于互相發現閃光點,而非計較于勝負。辯論應該是知識的交流,幽默的精神,和說話的權利。 關于“名嘴” 秦教授本人并不欣賞"四大名嘴"的說法。在他看來,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特色。表達好的老師固然是種财富,能夠很好地激發興趣。但武大有各種各樣的老師,這些老師都可以說是學校的無形資産。或親切和藹,或嚴厲嚴謹,或低調治學,各種風格的老師都扮演着知識傳授者的角色。 櫻花樹下人聲嘈雜,而哲學院卻甯谧安靜,哲學以平靜的心态去鑽研、探索、思考。在安安靜靜的上午,與秦教授閑聊一般的采訪,讓人如入哲學殿堂,悟到西方哲學的思辯,中國哲學的靈性。 靜守一隅,悠然治學,讓這位哲學院年輕的教授淡然,睿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