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關于羅莎•盧森堡研究的現狀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8-10-10
摘 要:年來,我國學術界對羅莎·盧森堡的研究視野大大拓寬,除了對羅莎·盧森堡的社會主義民主和黨内民主思想繼續進行更為透徹和更具針對性的研究之外,還對她的具有獨特視角的資本主義觀、社會主義觀和方法論,以及她的思想對當代哲學、政治經濟學和政治學的貢獻,她與馬克思、列甯的關系和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關系,進行了綜合性、開拓性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同時,我國學術界今後對羅莎·盧森堡的研究應該更緊密地結合當代中國的實際,對她的思想進行“現代化”、“中國化”的解讀,最終達到既繼承又超越,為創建和諧的社會主義中國獲取更多的理論上的借鑒。
關鍵詞:羅莎·盧森堡 中國 研究現狀 展望
羅莎·盧森堡(1871 —1919) 是國際共運史上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革命家,德國共産黨的創始人。她思想深邃,才華橫溢,在許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中國學術界對羅莎·盧森堡的研究熱潮開始于20 世紀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當時中國剛剛走出十年“文革”,人們從曆史的慘痛教訓中痛感民主問題的重要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學術界最重視的是盧森堡對社會主義民主和黨内民主問題的論述,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她的社會主義民主思想和黨的組織原則方面[1 ] ( P3) 。進入21 世紀以來,随着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迅速發展和與世界交往的日漸深入,羅莎·盧森堡思想的當代價值得到多方面的體現,除了對羅莎·盧森堡的社會主義民主和黨内民主思想繼續進行更為透徹和更具針對性地研究之外,還對她的具有獨特視角的資本主義觀、社會主義觀和方法論,以及她的思想對當代哲學、政治經濟學和政治學的貢獻,她與馬克思、列甯的關系和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關系,進行了綜合性、開拓性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
一、中國近年召開的有關羅莎·盧森堡的國際學術會議
2004 年11 月21 —22 日,在中國廣州舉行了羅莎·盧森堡國際學術研讨會。會議由中共中央編譯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國際羅莎·盧森堡協會、德國羅莎·盧森堡基金會共同主辦,由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協辦。來自德國、美國、日本、法國、瑞士、俄羅斯、印度、挪威和奧地利等9 個國家的32 位國外學者,以及來自中共中央編譯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婦女報社、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杭州師範學院、溫州師範學院、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研究機構、高校和新聞媒體的40 多位中國學者出席了會議。在會上,各國學者圍繞羅莎·盧森堡的民主觀、羅莎·盧森堡與民族國家、羅莎·盧森堡研究的新成果等主題,展開了深入的讨論,達成了重要的共識,把羅莎·盧森堡研究推進到一個新階段[2 ] ( P146) 。會後,《光明日報》等媒體做了報道《, 中國婦女報》以整版篇幅刊登了會議特寫并配發了照片《,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國外社會科學》等學術刊物發表了會議綜述。這次會議在中國學術界産生了重要反響,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的羅莎·盧森堡研究。
2006 年3 月20 —22 日,在武漢召開了“羅莎·盧森堡思想及其當代意義”國際學術研讨會。這次會議由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院、BEAT365唯一官网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聯合主辦。來自美國、德國、英國、奧地利、西班牙、波蘭、荷蘭、意大利、日本、巴西、南非和中國共12 個國家的62 位學者出席了會議。會議的主題是羅莎·盧森堡思想及其對當代哲學、政治經濟學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理論的貢獻。會議主要圍繞羅莎·盧森堡與馬克思、列甯的關系,羅莎·盧森堡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關系,羅莎·盧森堡的民主思想以及研究羅莎·盧森堡對于思考中國問題的意義等4 個方面的問題展開綜合性研究,不僅體現了中國羅莎·盧森堡研究的新進展,也體現了國際羅莎·盧森堡思想研究的新進展[ 3 ] ( P75) 。會後《, 光明日報》
等媒體做了報道《, 現代哲學》等學術刊物發表了會議綜述。
二、中國近年有關羅莎·盧森堡的學術著述和譯著
近年來,随着中國對羅莎·盧森堡的研究日漸深入,相關的學術著述也日漸增多。在《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馬克思主義研究》、《科學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研究》等一些有影響的中國學術刊物上,近年發表了不少研究羅莎·盧森堡的學術論文。相比之下,近年出版的研究羅莎·盧森堡的學術專著數量極少,目前能查到的隻有一本書,即複旦大學陳其人教授撰寫的《世界體系論的否定與肯定———盧森堡〈資本積累論〉研究》,2004 年4 月時事出版社出版。這是陳其人教授數十年研究盧森堡思想的成果的結晶。他以羅莎·盧森堡的《資本積累論》為主線,追根溯源,自古典經濟學、庸俗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德國曆史學派,一直到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縱橫古今、上下貫通,并以相當大的篇幅論述盧森堡的方法論創新及其思想影響,其述評獨具真知灼見,是難得的理論佳作。在譯著方面,2001 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殷叙彜等翻譯的《論俄國革命·書信集》,其中收錄了盧森堡的名著《論俄國革命》和近200 封與友人的通信。上述這些學術論文和學術著作、譯著的問世,不僅體現了當前中國學者研究盧森堡的高度熱情,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中國對盧森堡的研究所達到的水平。
三、中國學者研究羅莎·盧森堡的學術視角與理論觀點
近年來,中國學術界通過召開羅莎·盧森堡思想國際學術研讨會,發表學術論文和出版相關學術著作,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論成果。
第一,關于羅莎·盧森堡的民主思想
(1) 關于民主與社會主義的關系。BEAT365唯一官网教授丁俊萍和趙光元指出:盧森堡始終認為民主與社會主義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如果沒有社會主義民主的保證,就會壓制人民的積極性,導緻社會主義制度生命力衰竭,無産階級專政就有蛻化為集團統治的可能性[4 ] ( P90) 。中國社會科學院周穗明研究員指出:盧森堡一貫把無産階級專政看作社會主義民主的同義詞,認為無産階級專政就是社會主義民主,事實反複證明了盧森堡的洞見, 證明了“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的道理[2 ] ( P145~146) 。(2) 關于尊重人民群衆的首創精神。中央編譯局王學東研究員認為,盧森堡黨内民主思想的核心是尊重群衆的首創精神,強調人民群衆是推動曆史前進的真正動力,是政黨活動及其生命力的基礎。無産階級政黨和領袖是無産階級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覺悟的群衆的意志和意向的“代言人”和“執行人”[5 ] ( P65) 。(3) 關于黨内民主與公開監督。華中師範大學楊正喜博士和唐鳴教授認為,盧森堡主張建立公開的監督制度;要加強黨内民主,反對權力過分集中;要通過普選、自由、公共輿論來強化對權力的監督[6 ] ( P46) 。中央編譯局王學東研究員認為,盧森堡認為最廣泛的民主和“公開輿論”的監督是防止官僚主義和消除腐化的唯一途徑。為了充分發展黨内民主,她要求廣大黨員在黨内要有思想自由和批評自由,能夠對重大問題展開自由讨論并提出公開批評[5 ] ( P66) 。(4) 關于“自我集中制”。華東師範大學周尚文教授認為,盧森堡的“自我集中制”思想具有獨創性,它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是意味着黨内大多數人的統治;二是它仍然是一種“強制性的綜合”,對黨員和下級黨組織仍具有約束力,完全區别于無政府主義者所鼓吹的“絕對自由”[2 ] ( P145) 。BEAT365唯一官网教授丁俊萍和趙光元指出,盧森堡所提出的“自我集中制”的思想至少體現以下四個特點:強調黨同人民群衆的血肉聯系;指出集中制具有服從性和束縛性;強調下級組織有一定的行動自由;強調黨内“大多數人的統治”[4 ] ( P89) 。
第二,關于羅莎·盧森堡的社會主義觀
北京大學張光明教授認為,盧森堡是具有獨立批判精神的思想家,她是馬克思主義另一傳統———自治社會主義的重要代表。她對布爾什維克組織策略的批評、對十月革命後蘇俄政策的批評和對社會主義民主的呼籲,在相當程度上觸到了蘇俄模式社會主義的核心問題,從而開創了後來既與改良社會主義也與蘇聯模式“現實社會主義”相對立的20 世紀自治社會主義傳統[1 ] ( P3~9) 。
第三,關于羅莎·盧森堡的資本主義觀
(1) 關于《資本積累論》。BEAT365唯一官网何萍教授立足哲學的宏觀視野,從邏輯和曆史兩個層面上發掘盧森堡《資本積累論》的理論價值,指出盧森堡雖然修正了馬克思的資本積累模式,把非資本主義經濟形态作為資本積累的必不可少的曆史條件,卻并沒有改變馬克思對資本積累本質的規定,而是以資本積累為基礎說明了帝國主義時代東西方國家之間的本質關系,發展了馬克思關于資本積累的内在動力和本質的思想及其分析資本積累的曆史主義方法,并通過研究資本擴張和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形成,把東方國家納入世界曆史的研究之中[ 7 ] ( P57~60) 。複旦大學陳學明教授認為,盧森堡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方法研究資本主義積累問題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體現在兩個層次上:第一個層次是看到資本主義無限積累是不可能的;第二個層次是通過資本主義不可能無限積累這一點,進一步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無産階級革命必然勝利的結論[ 8 ] ( P68~69) 。
南京大學姚順良教授從方法論層面上進行分析,指出盧森堡關于資本積累不能在隻存在資本家和工人的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内部實現,隻能通過非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外部市場實現的思想,盡管從學理方面看是錯誤的,但其背後隐含着研究視角的轉換和視域的拓展,對于我們重新審視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帝國主義理論和各種依附理論,對于認識當前“全球化資本主義”的曆史地位和全球化背景下不發達國家的發展道路,具有方法論上的啟示意義[9 ] ( P25~27) 。
(2) 關于盧森堡對“資本主義适應論”的批判。中國社會科學院羅骞研究員指出,如果資本主義适應論能夠成立,馬克思主義的整個理論體系就将全部崩潰,因此,盧森堡從理論前提、方法論基礎、理論後果等多個方面對資本主義适應論進行了批判。盧森堡認為,在封閉的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内部,剩餘價值難以實現,因此它有一種向非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浸透和拓展的必然趨勢,而這一拓展有其無法逾越的界限。盡管盧森堡強調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經濟必然性,并以此來批判資本主義适應論,但由于她具備辯證的整體性思維,所以并未陷入機械的經濟決定論和宿命論[10 ] ( P88~94) 。
(3) 關于帝國主義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張雷聲教授認為,盧森堡是從資本積累的角度來論證帝國主義必然将資本主義導向滅亡的,把帝國主義隻看成是為了實現剩餘價值而争奪殖民地的産物,而未能認識到帝國主義的經濟根源是壟斷。她的理論分析的價值在于肯定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曆史生命中的最後階段, 肯定了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然性[11 ] ( P84~85) 。
第四,關于盧森堡的政治哲學思想
(1) 關于盧森堡的總體性方法。BEAT365唯一官网熊敏博士認為,盧森堡深刻地把握了馬克思的總體性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應用和發揮。她強調曆史的總體性、社會的總體性,還強調現象與本質的總體性。盧森堡恢複了馬克思的總體性方法,但在運用這一方法分析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時,兩人又各有側重和不同[12 ] ( P10~15) 。複旦大學陳學明教授高度評價盧森堡的總體性方法的意義,認為這一方法有助于我們正确地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有助于我們有力地反對經濟宿命論和倫理反對派,有助于我們樹立共産主義信念[8 ] ( P71~73) 。
(2) 關于盧森堡的自發性理論。中央編譯局周凡副研究員認為,自發性觀念是羅莎·盧森堡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在革命實踐層面上,成為其全部政治策略的理論支撐點。蘇聯官方對自發性理論的不公正指摘源于對自發性概念的形而上學理解。實際上,盧森堡的自發性概念既包含客觀性内容,又有主體性向度;既有必然性特征,又有偶然性成分;既有“決定”的要素,又有自主與自由的空間。正是源于這種辯證的自發性觀念,盧森堡首創了社會主義
民主的概念,對社會主義民主的内容和性質做出了至今無人超越的精辟論述[13 ] ( P75-87) 。
第五,關于羅莎·盧森堡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問題
對于這個以往被忽視的問題,近年來中國學者開始有所涉足。BEAT365唯一官网何萍教授指出,羅莎·盧森堡創立了一種新的哲學傳統,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思維方式上,都超越了同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先驅[ 14 ] ( P1~4) 。中山大學葉汝賢教授認為,就盧森堡對十月革命的總體态度和反思,對西方革命道路和方式的看法,對革命後無産階級國家制度和組織形式的認識,對黨内民主、黨和工人階級關系的探讨來看,她确實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盧卡奇有很多相似之處,足以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思想來源。而她的左翼極端主義傾向與社會主義運動中的無政府主義又有着某些淵源關系,構成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另一條線索。
BEAT365唯一官网李佃來副教授指出,盧森堡的一套關于社會主義革命模式的觀點直接影響了盧卡奇、葛蘭西、科爾施等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西方革命道路的曆史思考,從而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邏輯中赢得響亮的回聲,并形成“盧森堡—西方馬克思主義”式的以民主為總體視野的革命觀[3 ] ( P76) 。
四、中國的羅莎·盧森堡研究展望
綜上所述,盡管近年來中國學術界對羅莎·盧森堡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仍然缺乏優秀的以理論性見長的研究專著,與世界前沿性研究還有一定的差距。同時,随着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尤其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向縱深方向發展,如何更好地發掘盧森堡思想的實踐價值與當代意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這種實用性研究的任務也日漸緊迫。正如BEAT365唯一官网趙凱榮教授所言:盧森堡所分析的資本主義全球化與非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内在悖論就體現在中國在全球化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上,這恰恰印證了盧森堡理論的當代有效性[3 ] ( P77) 。因此,中國學術界今後對羅莎·盧森堡的研究将更緊密地結合當代中國的實際,對她的思想進行“現代化”、“中國化”的解讀,最終達到既繼承又超越,為創建和諧的社會主義中國獲取更多的理論上的借鑒。
(本文是作者在2007 年日本召開的羅莎·盧森堡國際學術研讨會上代表中國學者所提交的主題論文的中文版,在本刊發表時作者略有改動。)
參考文獻:
[ 1 ] 張光明. 論羅莎·盧森堡的總體性方法的當代價值[J ] . 社會主義研究, 2006 , (3) .
[ 2 ] 莊俊舉. 羅莎·盧森堡國際學術研讨會綜述[J ] .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5 , (1) .
[3 ] 趙司空. 羅莎·盧森堡思想及其當代意義國際研讨會綜述[J ] .現代哲學,2006 , (4) .
[ 4 ] 丁俊萍、趙光元. 羅莎·盧森堡民主思想探析[J ] .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06 , (5) .
[ 5 ] 王學東. 羅莎·盧森堡的黨内民主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 ] . 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5 , (1) .
[ 6 ] 楊正喜、唐鳴. 羅莎·盧森堡社會主義民主思想簡析[J ] . 學習論壇, 2005 , (7) .
[ 7 ] 何萍. 羅莎·盧森堡的〈資本積累論〉與中國[J ] .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05 , (6) .
[ 8 ] 陳學明. 論羅莎·盧森堡的總體性方法的當代價值———兼評盧卡奇對羅莎·盧森堡的研究[J ] .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06 ,(4) .
[ 9 ] 姚順良. 超越學理:虛假問題與幼稚答案背後的視域拓展和視角轉換———評盧森堡“資本積累論”及其引發的争論[J ] . 湖北社會科學, 2006 , (7) .
[ 10 ] 羅骞. 羅莎·盧森堡對資本主義适應論的批判[J ] .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06 , (4) .
[ 11 ] 張雷聲. 羅莎·盧森堡資本主義理論述評[J ] .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06 , (5) .
[ 12 ] 熊敏. 論羅莎·盧森堡政治哲學的理論視野[J ] . BEAT365唯一官网學報, 2005 , (1) .
[ 13 ] 周凡. 羅莎·盧森堡的自發性理論及其政治意義[J ] .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06 , (4) .
[ 14 ] 何萍. 羅莎·盧森堡與馬克思的曆史辯證法[J ] . 河北學刊,2006 , (3) .
(來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作者:王學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王宏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