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媒體哲院  >  正文

【長江日報】武大留學生研究孟子獲國際大獎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1970-01-01

長江日報訊(記者黃瑩 通訊員吳江龍 實習生孫志鵬)一個地道美國人,因癡迷中國哲學讀起了武大的碩士,專門研究儒家。昨日獲悉,這名叫司安傑的洋學生一篇關于孟子的萬字論文,從全世界征集的中國哲學研究成果中脫穎而出,奪得亞洲哲學論文競賽最佳獎。其研究發現頗為有趣:成為聖人也要靠“運氣”。

據了解,亞洲哲學論文競賽是國際中國哲學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兩年舉行一次,論文征集對象是全世界研究中國哲學的青年學者,以碩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後為主。國際中國哲學大會為世界範圍内研究中國哲學的一流學者學術交流平台,頗具影響力。司安傑是3名獲獎者中唯一一個老外。

司安傑的參賽論文題為《論〈孟子〉與道德不确定性》,主要研究孟子學說中的“道德運氣”(moral luck)。全文用中文寫就,12000字,再譯成英文參賽。評委們認為,“道德運氣”的提出在儒學研究中具有開創意義。

什麼是“道德運氣”?昨日,司安傑用流利的漢語向記者解釋,就是道德的不确定性。“比如你夜晚在路上走,不小心吓到了别人,對方會指責你的不是,而不會考慮天太黑的關系。這種不為人所控制的因素就是道德運氣”。

司安傑說,“通過研究,我發現孟子學說裡‘道德運氣’幾乎無處不在。”比如,孟子認為,“天”對人的道德提升有很大影響,“天”就是影響道德品行的一種不确定性;又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說,“若民,則無恒産,因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就是說,老百姓要有穩定的生計,才會追求道德,但是自然災害是無法控制的。這屬于外在條件的不确定性,也是一種“運氣”。

司安傑認為,“道德運氣”的說法在西方早已有之,古希臘哲學裡也有,是一套成熟理論。但是中國的儒家學說裡幾乎從未提過,可能是因為它對人們對于道德完善的追求造成了沖擊。

人物>>>

原本來漢當外教

辭職改讀聖賢書

司安傑33歲,來自美國愛荷華州,大學學的是英語文學。因為對跨文化交流有興趣,2005年,他來到BEAT365唯一官网教英語,一教就是5年。和中國學生交流時,他接觸到了孔子、孟子,漸漸對中國哲學産生濃厚興趣。為看懂《四書五經》,他用兩年時間苦學中文,甚至考上武大國學名師郭齊勇的研究生,專門研究儒學。

“儒家理論很吸引人,很多我都很贊同。比如我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而不是人之初,性本惡。”司安傑笑着說。為了專心做研究,他辭去教職,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閱讀儒家經典和研究文獻上,已經能熟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詩經》。“時間太少,要看的書太多,不然應該要背下來才對”。

如今,他已和美國太太在武漢安家,還生了一個孩子。“打算畢業後去英國讀古希臘哲學博士,再回武漢教書,搞比較哲學研究。我很喜歡中國,希望能長期生活在這裡”。

鍊接>>>

高校上萬留學生專攻中國文化的不多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漢留學生以華中師大、武大、華中科大三所高校最多,總數約7000人,占我市留學生總數近七成。這些留學生中,喜歡中國文化的人不少,但真正當專業來學的,一般都是漢語。

“像中國曆史、哲學這些較深入的中國文化,要有較長時間的知識儲備和較好的語言基礎才行,所以學這些專業的留學生很少。”華師國際交流學院招生辦負責人介紹。

http://cjrb.cjn.cn/html/2013-10/22/content_5238771.htm

(稿件來源:《長江日報》2013年10月22日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