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部分青年教師自發誦讀經典文獻滋養自身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5-04-18
(南方網訊)當記者闖進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館七樓中國文學研究所的教師休息室時,裡面的7位老師都圍坐在桌旁正準備開始讀書。他們每人手裡都有兩個大部頭——《說文解字》和英文原版的《西方哲學史》。大家淡淡地向記者點頭,一位老師輕聲宣布,請大家翻到第237頁。隻聽見一陣翻書聲。
這與記者剛剛路過的一樓完全不一樣,那裡的景象是人聲鼎沸,學生們出出進進,因為周末人文館漂亮的會議廳有講座,不少學生在清理會場,而講座的宣傳黑闆前也站滿了人。
而樓上這間教師休息室并不大,隻有大約十幾平方米,擺放着一個小書架、一個長條桌、幾把椅子。每個周末,這個“陋室”裡都會傳出讀書聲。讀書的人不是大學生,而是老師。
據介紹,BEAT365唯一官网有十幾位三四十歲的青年教授、副教授自發地組織了一個讀“經”小組。每逢周末,這些來自中文、哲學、曆史、圖書情報、心理學等院系的老師便聚在一起,朗讀國内外的經典學術文獻,已經堅持了四五年,寒暑無間斷。
“現在,高校裡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風甚為嚴重。如果連老師都不能恪守學術道德,更何況學生呢?搞學術的人,就得坐好冷闆凳!”中文系的程水金老師雖然是副教授,但在古文字方面頗有研究,大家在學習《說文解字》的時候,都稱他為“大師”。
他認為,現在表面上看學術繁榮,教授們今天一本書明天一本書,不斷有著作、成果問世,可實際上都是霧裡看花呀!
“我們這些40歲上下的人在讀大學的時候,老師沒有要求我們必須讀原著,看的都是别人的轉注,很多觀點成了以訛傳訛,所以教書時間越長,越覺得自己知識不夠用、沒有底氣。後來到國外讀書講學,發現人家的教授研究經典文獻的功力都很深,我們的差距一下就顯出來了,隻能補課!”曆史系教授楊華向記者介紹讀“經”的初衷。他們來自不同的系,有研究中學的西學的,研究哲學的曆史的,本來自己在家悶頭讀書也可以,但大家聚在一起既能增加讀書的趣味,又可以完成知識的交融和對撞。
翻開這項活動發起人吳根友的《說文解字》,前半本圈圈點點,密密麻麻做滿了注釋和眉批,而後半本則像新的一樣。“你們用多長時間學了這小半本書?”記者問。
“4年多吧。”楊華說,從2000年12月24日大家開始讀“經”,周周堅持,如果誰遇到國際會議和出差講學,自己還要私下補課看筆記。
“速度這麼慢啊,那這麼厚的書全讀完豈不是要八九年的時間?”
楊華點點頭說,我們就是想用這種方式來“砥砺君子人格”。因為大家都看不慣目前學術界的浮躁學風,教授們為了發文章、出書、評職稱、揚名而忙忙碌碌,很難有時間坐下來讀書了。
“這樣的風氣光靠幾個人是改變不了的”,正如程水金老師認為的那樣,隻有盡量靜下心來,紮紮實實讀點書,“我們這樣可不是為了今天讀了什麼明天就要寫一篇什麼文章,這樣沒意思”。
所以,曾有電視台記者聽說此事,要求采訪,大家商量後委婉拒絕,“這事說出去有什麼意義呢,我們還是讀自己的書吧”。要不是本報記者執意“硬闖”,老師們的讀“經”生活是不會見諸媒體的。
“開始開始吧”,已經有老師覺得記者打斷了他們的學習。7位老師輪番高聲朗讀,其他人跟着默讀,如果沒有疑問,就繼續。但實際上進程并不順,經常沒念幾行就讀不下去了。程水金雖然曾多次通讀《說文解字》,但并不是每個字都能當場說出,也要沉吟片刻、推敲一陣再作解答。
在這裡,沒有師生之别,每個人既是老師也是學生,連旁聽的記者也可以當場發問質疑他們的解釋。一位老師說自己讀“經”是為了捍衛中華民族的文化,其他老師卻搖頭:“不能這麼說,我們就是讀書。”
心理研究所的副教授師領從加拿大學成回國,學的是醫學,同時西學底子挺厚,但在這裡就像小學生。他喜歡哲學,不過,“如果沒有經學、‘小’學的底子,他再有名,搞的哲學我也不看。國内的教授們就喜歡套用西方福柯的觀點”。
武大出版社的陳老師向記者介紹師領,他認為做學問要全力以赴,為了躲避各種俗事瑣事,他拒絕在家裡安電話,直到領導出面要求。“我反對多帶研究生,現在的教授一人就帶幾十個學生,能教好嗎?把一個兩個好好帶出來就不錯了。”
中國政法大學的楊玉聖教授最近又在學術批評網上揭露了一起抄襲事件,老師們為此而搖頭。
“學術應該有更高的目标。”36歲的哲學系副教授丁四新說。
丁老師坦誠地告訴記者,他們這些教授副教授讀的《西方哲學史》其實是西方大學一二年級的教科書。但對中文、曆史系的老師來說,這是新鮮的。“我們想深讀它們,用這些思想來滋養自己,也能給學子們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