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話題”反映情感現實嗎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6-08-04
話題背景
“情感話題”類欄目,現在電視上有了,報紙、雜志開辦的曆史還要久些。至于所談情感,似乎排除了一般人的心靈世界,而以婚外情、“多角戀”主打。
看得多了,就會知道,所謂“情感”主要還是些“非正常”情況。有位博客寫道:“還是覺得這種節目很無聊。本來很私人的一段感情,結果搞得紛紛揚揚。”有讀者說,看了裡邊的故事,對戀愛、婚姻簡直沒信心了。
不過“情感話題”擁有讀者,也是事實,否則媒體也不辦這種欄目了。有的媒體不僅辦欄目,還搞成了“招牌菜”,每天供給。雖說屬于“絕對隐私”,但哭着喊着要“傾訴”的人絡繹不絕,每個故事獲得的讀者反饋也不少。
家庭觀念的變化與公共領域的重建(何萍首席發言)
現在,由于越來越多的媒體經營“情感話題”欄目,使以家庭關系為核心内容的道德倫理、個人情感的領域進入了公衆的社會生活,成為了一個全社會共同關心和探讨的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情感話題”欄目主要輻射出三個方面的社會問題:其一,家庭生活的公共化;其二,中國家庭倫理觀念的變化;其三,媒體在引導家庭倫理觀念變化中的作用。
這三個問題實際上涉及到中國應該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公共領域的問題,也就是說,中國人應該為自己建立一個什麼樣的生活環境。這個問題可以說是關乎社會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也關系到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正是問題的這一廣泛性和重要性,“情感話題”欄目才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鑒于此,我想從人文社會科學的角度,結合中國社會的變遷談談上述三個問題。
首先,有關家庭生活的公共化問題。所謂家庭生活的公共化,就是把家庭關系納入到法的體系中、變成一種社會的活動加以規範。家庭關系的這種社會化,是現代化的結果。在中國,這一任務與現代化的曆史進程并不是同步展開的。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的現代化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工業和商業活動場所,而人們的家庭關系則基本上保持着中國傳統社會的特點,處于一種非社會化狀态。比如,家庭暴力等有關家庭成員的人權問題就沒有立法。家庭的倫理道德基本上也還是遵循傳統道德觀念。20世紀80年代以後,随着市場經濟的建立,社會對個人利益的考量更為突出,中國的現代化開始由宏觀領域深化到微觀領域,家庭關系也就自然地作為中國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部分被納入到社會的公共生活之中。既然家庭關系社會化了,那麼以家庭關系為核心的“情感話題”也就自然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其次,有關家庭倫理觀念的變化問題。從“情感話題”欄目興趣集中在一些非傳統家庭倫理道德觀念以及社會對這些道德觀念的不同态度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的家庭倫理觀念正處在一個急劇變化和激烈沖突中:一方面是對傳統家庭觀念中那些壓抑人性的東西的叛離和對人的自然情感的追求;另一方面又流入現代市場經濟中的那些非人性化的、不健康的情感,把握不到現代感情健康發展的方向,使人們在情感世界面前捉摸不定,不免彷徨和悲哀。這種情感矛盾極大地影響到人們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這是現代化給中國人帶來的直接的負面效應。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此作過深入分析和批判,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們正是沿着馬克思的這一方向對現代化的非人性現象展開批判,推動西方現代化向着更符合人性的方向發展。相比之下,中國的家庭倫理觀念的變化過于自由放任,現代化進程中非人性的、不健康的東西過多,缺乏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性。
最後,關于媒體在引導中國家庭倫理觀念變化中的作用。媒體是公共領域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對于人們的道德觀念和社會秩序的建構起着重要作用。現在,中國媒體的商業化運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場的影響,但是,作為公共領域的載體,媒體是負有社會責任的。正是這樣,面對中國家庭倫理觀念的變革,媒體應該超越于市場經濟的局限性,在中國現代文化的建構、中國公共領域秩序的建構上起到好的導向作用。具體地說,在創辦“情感話題”類欄目中,在努力推動家庭關系的社會化同時,還應該對市場經濟中具有負面效應的那些感情方式保持批判性。媒體辦“情感話題”欄目,應有自己的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作者單位:beat365体育官网)
(摘自:長江商報2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