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哲學聯合會主席、愛爾蘭院士Moran教授到我校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5-12-18
2015年12月11日至13日,應beat365体育官网的邀請,國際哲學聯合會主席、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都柏林大學哲學講席教授、著名現象學家、《國際哲學研究期刊》創立者和編輯Dermot Moran(莫蘭)教授訪問了BEAT365唯一官网,于12日上午做客珞珈講壇,講授身體現象學問題,于13日上午做客beat365体育官网利瑪窦榮譽講座,探讨胡塞爾和福柯關于曆史先驗性條件問題。
做客珞珈講壇
12月12日上午,Dermot Moran在BEAT365唯一官网新圖書館二樓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胡塞爾和梅洛-龐蒂論身體”的報告。這是珞珈講壇的第126講,由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會科學院和beat365体育官网共同主辦。BEAT365唯一官网黨委副書記黃泰岩莅臨講座,為Moran教授頒發了榮譽證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夏義堃參加了講座,并與Moran教授進行了交流。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郝長墀教授主持講座,對Moran教授的學術成就進行了介紹。
考慮到聽衆的知識背景的多樣性,Moran教授在演講開始對現象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做了闡釋。對涉及到主題的一些哲學家胡塞爾、梅洛-龐蒂、薩特、列維納斯等,和他們的思想都進行了精煉的介紹。同時演講中的PPT還包含着他不辭辛勞,連夜增添的豐富有趣的内容(如一些有趣的社會現象和圖片等)。他的這些工作都緊緊圍繞着此次演講的核心:肉身,展示了十分嚴謹的學術态度和極強的學術能力。
作為著名的現象學家,Moran教授對胡塞爾和梅洛-龐蒂對于肉身的論述相當熟悉,他認為胡塞爾在構建肉身時,感覺是一個不可回避的概念。胡塞爾提出了“雙重感覺”的概念。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右手對左手的觸碰。這時候右手既是觸碰者,又是被觸碰者。左手作為被觸碰者,對于右手也有感知能力。不僅如此,當我們的手指在觸摸其他物體時,其他物體對于我們的手指也有反作用。手指既感知了物體,定位了物體,又被其他物體所壓迫而感知到自身。這也是雙重感知。在此種”雙重感覺”中,身體被直接定位,“雙重感覺“僅僅屬于觸覺,所以在胡塞爾現象學中,視覺等感覺功能在構建肉身方面的作用都弱于觸覺。
在構建世界時,看、觸摸、器官和肢體的移動揭示了對象、顔色、感覺、觸覺和氣味等組成的世界。胡塞爾在《事物與空間》和在《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中就已經将身體作為先驗自我構造世界的中介。胡塞爾認為在視覺中,視野本身被眼睛的移動所支持,也被其限制。而在構建空間時,觸覺也有着優先權,它為世界提供了三維空間,為世界提供了目光所不能提供的縱深的維度。Moran教授還強調了胡塞爾所指的肉身并非自然态度意義上的身體,而是在現象學态度中理解的肉身。這個肉身的構建本身已經包含了先驗自我所處的生活世界,包含了先驗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交流,包含了先驗自我本身在構建肉身時的視域。它是先驗與經驗交互作用的結果。
同樣,梅洛-龐蒂也承認了肉身在構建世界時的巨大作用。所有的感知本身都有我們身體的要素,任何物體的定位都要與我們身體的圖像的位置之間發生關系。是我們的身體将我們帶向世界。他同樣也承認“雙重感覺的存在”。而且更為基礎的是,梅洛-龐蒂與胡塞爾一道承認身體感覺都是與意識交織在一起的。感覺本身與意義總是不可分割。他與胡塞爾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試圖将認識到視覺作用與觸覺作用的一緻性,認為視覺中眼睛和對象也有一種以光為中介的交互作用,所以也是可逆的。這種可逆性存在于所有的身體感覺中,也存在于不同人之間的交流中。所以不同的人能感知到同樣的對象,感知到互相的感覺。整個世界是被所有身體的感覺共同構建的,感覺之間互相支撐。
聽了Moran教授的精彩論述,現場兩百多位聽衆報以熱烈的掌聲并踴躍提問。Moran教授作了相當精彩的回答。大家感到時間短暫,不能和哲學家有更多的交流和提高的機會,Moran教授也稱贊武大師生的求知精神和武大良好的學術氛圍。
做客利瑪窦講座
12月13日上午,在beat365体育官网小報告廳,Moran教授做客“利瑪窦講座”,講座的主題為“福柯和胡塞爾論曆史的結構先驗性”。講座開始,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郝長墀教授就beat365体育官网設立利瑪窦講座的意義進行了簡短介紹。Moran教授說,他剛剛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組織的“絲綢之路中的科學與文明國際研讨會”,利瑪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會上讨論了利瑪窦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貢獻和意義,他感到非常榮幸能夠做客利瑪窦講座,這是一個具有豐富含義的榮譽講座,高規格講座。
報告一開始,Moran教授就認為福柯的“曆史先驗性”的表述方法是起源于胡塞爾。他對胡塞爾的概念的意義進行傳承的同時,也賦予了這個概念新的意義。這個題目的目的是為了找到福柯如何傳承胡塞爾的“曆史先驗性”的概念,同時又如何與胡塞爾的概念分道揚镳的。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二者的概念的意義進行深入和具體的闡釋。最後,Moran得出的另一個結論是,福柯誤将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構建為一種“絕對的主體性”形式,與他自己的“知識考古學”相對立。而且,福柯的曆史先驗性的概念是模糊的,他沒有理解對于曆史先驗性所需要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意義,也沒有對胡塞爾的構思中的核心部分“曆史性的先驗性”進行解釋。
福柯認為在一個給定的時段和文化中,有一個明确的普遍性的法則存在。而這種法則就是一種形式結構,是一種知識背後的秘密法則。發現之後背後的結構,曆史階段背後的隐形密碼,就被福柯認成知識考古學。這個先驗的結構統治着不同的學科、不同的知識話語,并讓科學“知識”得以可能。所以,“先驗性”在福柯這裡就是一種“可能性的條件”,它使得一種類型的知識、理論和實踐得以可能。但是這種可能性的條件是具體的,而非普遍的,因為它不能使得所有的知識型成為現實。這些“先驗性”的條件是通過“考古學的突變”和“考古學的事件”而建立起來的,非常類似于胡塞爾在《歐洲科學的危機和超越論現象學》中提到的“源始的建立”概念。那麼在什麼意義上這種先驗性能被稱為“曆史的先驗性”呢?在《知識考古學》中,福柯認為曆史先驗性不能是一種統治着具體科學的沒有時間的先驗性,也不能認為它們沒有來源。它們不能是神秘的。在此書的結論處,福柯認為知識考古學最終就是為了找到曆史的斷裂的轉化,而非曆史的連續性。這種方法實際上是與現象學将意義放置在主體性中的方法相反對的。曆史的先驗性處在變化中,不會成為一種沒有時間的永恒先驗性,隻是在某一時間段内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框架。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先驗性的變化不是根據黑格爾式的辯證法和其他的曆史法則,曆史的先驗性的發生是偶然的。曆史的先驗性本身沒有一個先驗性的法則。在福柯眼裡,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最終隻是屬于知識考古學中某一個類型的先驗性。Moran教授認為,在福柯後期的著作中,權利/知識的解釋方式實際上是闡釋了曆史先驗性背後的理性運作法則,弱化了他前面對于曆史先驗性的論述。
在闡釋胡塞爾的“曆史先驗性”的時候,Moran教授認為胡塞爾不僅提到了曆史的先驗性,而且提到了曆史性的先驗性。根據胡塞爾,曆史是“内在的曆史”,曆史要根據生存的主體在時間中的相互交往來理解。這種意義上的曆史先驗性,實際上就是一個曆史的系統背後的意義基礎,在其中人類成長,發展,出生,生存和死亡,生活和忙碌。所有的科學的體系也必須根據它們意義的起源來理解。具體的曆史的先驗性背後總有一種不變的本質的結構——現在從過去打開,未來與現在在一起的一種的必然方式。這些本質的法則統治着人類的曆史過程。曆史的普遍性是理想的和普遍的,一方面将人類自身指示為客體,另一方面它又是在人之中,在我們之中的一種結構。也正是我們形成了它。在闡述曆史性時,胡塞爾認為曆史性就是在各種曆史的更替和變換中人類群體構建的和生存的方式。曆史性不斷根據預先建立的法則進化,各種曆史性之間也會互相交織。因此,每一個社會群體都有其曆史性和曆史進化的結構方式。從縱向來講,曆史性能被放進不同的曆史階段,從而被賦予不同的層級。另外,Moran教授還讨論了“普遍性”的概念,它表示一種意義的保存方式,是代際之間傳承的方式。通過它,意義能夠被保存,發展和變化。在這裡,Moran教授着重探讨了哲學的整體性。哲學家對于前輩的繼承更多是通過他們自身意向的交織與和諧,而非通過一種外在哲學史的重新編輯。實際上,這種普遍性就是一種人類的共同存在,一種“co-subjects”。人類處于一個共同體之中,并朝向一個最終的目标。所以胡塞爾也是一個曆史目的論者。總的來說,胡塞爾采取的理性主義的方法與福柯的曆史先驗性是不同的。二者對曆史意義的落腳點也有分歧。同時,胡塞爾曆史目的論和普遍性的觀點也未被福柯所采納。
本次利瑪窦講座包含的内容十分豐富,讓參與的聽衆獲益良多。Moran教授講座結束後,回答了老師和學生提出的疑問。他十分欣賞beat365体育官网師生在哲學研究方面的嚴謹态度,表示會再度訪問武大,進行更加深入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文:劉少明 攝影:宋柏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