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信息  >  正文

蕭萐父老師與1978年真理标準問題讨論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9-09-16

李維武

今年9月17日,是蕭萐父老師逝世一周年的忌辰。這篇文章,是在蕭老師逝世後一月時所寫,原刊于《哲學評論》第七輯。今重新撿出,送beat365体育官网網站刊出,作為對蕭老師的一個紀念。

2009年9月15日

2008年正值1978年真理标準問題讨論開展30周年,而當年曾積極參與這場讨論的蕭萐父老師卻于9月17日逝世。大概是由于年代已經久遠,蕭老師當年參與真理标準問題讨論的這一段曆史似乎已經被人們忘卻。由蕭萐父先生治喪委員會發布的《訃告》,對蕭老師的生平與志業作了全面闡述,對蕭老師的人格與學術作了高度評價,實是一篇衡論蕭老師其人其學的重要文章,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其中竟無一字提及此事。但我以為,這一段曆史對于蕭老師來說,并非可有可無之事!正是這樣,作為30年來追随他的學生,也作為20世紀中國哲學研究者,我想在這裡就蕭老師對真理标準問題讨論的理論貢獻,結合自己的追憶與研究,作一簡要的回顧與評價。

真理标準問題讨論發動于1978年5月。5月10日,中共中央黨校《理論動态》刊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一文。11日,《光明日報》以本報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這篇文章。12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對這篇文章作了轉載。由此,一場以哲學讨論形式開展的關于中國共産黨思想路線的論争拉開了序幕,在全國範圍内展開。這場讨論的背景、過程及其意義,在30年後的今天已經為人們所普遍了解。但是在當年,一般的人們對于這些并不是能夠清楚地了解的,往往既不了解報刊上文章中所講的東西,更不了解在這些文章背後所發生的事情。

那時,我作為七七級大學生,剛剛于這年3月進入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本科學習,正在作一個工人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努力适應對我來說已經很難适應的大學讀書生活,主要精力都放在課程學習上。同學們大都也是如此。對于真理标準問題讨論,當然引起了我們這些初學哲學者的注意,但大家當時更多地是結合正在學習的辯證唯物主義,僅從學理上予以關注、加以思考。如為什麼隻有實踐才能成為檢驗真理标準這個問題,我們在當時就是費了好大的氣力,才從主體與客體的聯系上搞清楚。至于這場讨論的背景與意義,以及本系的老師們如何看待和參與這場讨論,我們作為學生當并不清楚,老師們也沒有在上課時告訴我們。

有一次,記得是在這年夏天,我到蕭老師家裡去看望他。在談話中,蕭老師提醒我要關注這場讨論,說是意義重大。這是我的老師中,提醒我關注這場讨論的第一人。這對我的震動很大。以後,我開始搜集報刊上有關讨論的文章,貼了一本剪報。這本剪報保存至今,幾天前為撰寫有關鄧小平思想的書稿還曾用過。在使用這本剪報時,想到當年提醒我關注這場讨論的蕭老師已經永遠離去,心中不免久久怅然。

蕭老師不僅是真理标準問題讨論的關注者,更是真理标準問題讨論的積極參與者。

參與讨論,發表文章,這些在今天看來都可以說是平常之事。但是,在當時的BEAT365唯一官网,由于複雜的曆史的和現實的原因,卻存在着重重的阻力。這些阻力的存在,在一些有關文獻上還可以從字裡行間讀得出來。例如,在1996年由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出版的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社會學系編《珞珈哲學論壇》第1輯上,以顯著地位刊載了未署名作者的《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簡史》,其中談到1978年真理标準問題讨論中的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隻有一句話:“1978年,哲學系部分教師在我國理論界的支持下沖破重重阻力,積極投入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标準的讨論,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潮,為撥亂反正起了重要作用。”[1]從這句話裡,可以看出當年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的老師們參與這場讨論是艱難的,并非今天所能想像的平常之事。

這些“重重阻力”來自何方?如何阻礙?《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簡史》沒有作進一步的交待。如果查閱1993年由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出版的吳贻谷主編《BEAT365唯一官网校史(1893—1993)》,倒可以看到一點曆史的真實信息。該書第十章第一節第三小節标題是《開展真理标準問題的讨論》,其中談到BEAT365唯一官网當年的有關情況:“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引起了校黨委和廣大教師、幹部的普遍重視。從1978年9月開始,在校黨委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了真理标準讨論和對‘兩個凡是’觀點的批判。校黨委一面加強自身學習,一面部署學校工作。10月12日,在廣泛讨論基礎上召開的全校師生員工大會上,黨委主要負責同志指出,現在我們讨論的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标準的問題,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反對唯心主義、形而上學認識論的重大理論問題,是要不要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的政治問題,是徹底肅清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流毒和影響,堅持實事求是、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原則問題,是堅持黨的路線、加速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問題。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這場讨論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曆史意義,真正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上弄清為什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并以此為指導,搞好教學、科研、後勤等各項工作。”[2]從這些記述中可以看出,在《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一文整整5個月後,BEAT365唯一官网才召開全校師生員工大會進行全校性學習動員。對于這種遲遲才行動起來的現象,今天看來也并不奇怪,也屬一種正常的現象。對此,鄧小平在1979年有過說明:“對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的論點,開始的時候反對的人不少,但全國絕大多數幹部群衆還是逐步接受了的。”[3]這樣一來,也就不免要産生“重重阻力”了。

積極投入真理标準問題讨論的“哲學系部分教師”是哪些老師呢?在《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簡史》中,沒有留下他們的姓名;至于吳贻谷主編《BEAT365唯一官网校史(1893—1993)》,壓根兒就沒有提BEAT365唯一官网有部分教師沖破重重阻力,積極投入讨論之事。看來,這些修史者大概是想讓後人忘卻這些人與事,使他們成為“思想史上的失蹤者”。好在當年的文獻俱在,不是這些修史者可以輕易地否認和掩埋的。1979年,《哲學研究》編輯部編了兩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問題讨論集》,彙編了1978年真理标準問題讨論的主要文章,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于當年出版,其中有兩篇重要文章是由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教師撰寫的:一篇是陶德麟老師的《關于真理标準的幾個問題》,刊于《哲學研究》1978年第10期;一篇是蕭萐父老師的《真理和民主》,刊于1978年11月16日《光明日報》。隻有在這裡,我們才可以看到當年積極投入真理标準問題讨論的“哲學系部分教師”是哪些老師,他們在這場讨論中做了什麼事情。

蕭老師的《真理和民主》,當年在《光明日報》發表後,我就認真讀過,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刊登這篇文章的報紙,我至今還保存着,盡管已經發黃變脆。但說實在話,這個深刻的印象之所以産生,是由于文章作者是蕭老師的緣故;其實我當時并沒有讀出文章中的思想意蘊與理論價值,并沒有對這篇文章有什麼深刻的理解。

真正對這篇文章有了深切的理解,是在10年之後。當時我已成為蕭老師的博士研究生,并由研究中國古代哲學轉入研究20世紀中國哲學。為了反思與總結1978年以來中國哲學的發展,我曾在1988年集中閱讀了10年前真理标準問題讨論的主要文獻,進行比較和衡論,發現蕭老師的文章在這場讨論中确實有着自己的創新之處和理論價值。

自1978年5月以來,真理标準問題讨論從哲學思路上看,都是沿着認識論路徑來加以展開的,所涉及的哲學問題亦基本是認識論問題。由于當時中國哲學界思想水平的限制,更由于這場讨論實際上是以哲學讨論形式開展的關于黨的思想路線的論争,因此讨論的主要目的在于恢複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并不在于哲學理論上提出新的創見。鄧力群在1978年7月17日的一次講話中,就以他個人的體會說到這一點:“《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以後,引起了一些議論。後來《解放軍報》又發表了長篇文章,對前一篇文章的觀點,進行進一步地闡述,對不贊成這篇文章的看法,進行了商讨和批評。我個人是完全同意這兩篇文章的。說實在話,第一篇文章見報後,在沒有聽到不同意見時,我認為是一篇很普通的文章,并沒有覺得發表了什麼誰也沒有講過的新意見。聽到不同意見以後,我才覺得,這篇文章的确起了好作用。”[4]今天我們高度評價這場讨論,也是在這一意義上講的。

但這并不意味着這場讨論在哲學理論上就隻是重複以往的基本常識,而沒有提出一些新的創見。如果細讀蕭老師的《真理和民主》,就會發現這是一篇在哲學理論上頗有創見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蕭老師打破了傳統的認識論與曆史觀的界限,明确提出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和馬克思主義民主觀的内在聯系問題。這一問題,是以往講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時未曾深入論及的,也是1978年衆多參與讨論者都沒有專門提出探讨的。

今天看來,蕭老師的《真理和民主》有很濃烈的政治氣味,這是當時的時代使然,更何況真理标準問題讨論本身就不是純哲學意義上的學術讨論。但透過這些政治氣味,我們又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篇文章的内在理路,正是在這裡表現出很強的邏輯力量和曆史感。

在文章的開篇,蕭老師即指出:“真理标準問題的讨論在全國蓬勃展開。這是一次激發億萬群衆革命智慧的哲學解放運動。哲學的解放,就是真理和群衆的結合,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旗幟下充分發揚無産階級的民主。”[5]進而他提出了自己所要探讨的問題:“真理和民主是屬于不同領域的兩類範疇:真理是認識論的範疇,民主是社會曆史的範疇,兩者似乎沒有必然聯系。但是,如果思考一下事情的本質,就會發現兩者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6]

接下來,蕭老師對于真理和民主的聯系,進行了多方面的論與史相結合的論證,一環接一環地加以闡發。

蕭老師首先從作為認識論的實踐的主體入手,把實踐活動的主體與曆史運動的主體相貫通,提出正是人民群衆成為真理和民主相聯系的基礎。他指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是實踐觀點,即科學地指明認識的任務在于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的檢驗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馬克思主義曆史觀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前提是群衆觀點,即徹底地承認以物質資料生産者為主體的人民群衆是曆史的創造者。這兩個觀點,不可分割。因為實踐是千百萬群衆的實踐。人民群衆改造自然、變革社會、創造曆史的過程,就是通過生産鬥争、階級鬥争和科學實驗的實踐活動去發現、證實和發展真理的過程。堅持實踐觀點就必須堅持群衆觀點。”[7]

蕭老師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為根據,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考察了真理和民主在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中的内在聯系。他指出:“馬克思主義開始創立時,就把真理和民主,作為兩個互相聯系的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一八四五年,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了對青年黑格爾學派的批判,出版了《神聖家族》,清算了鮑威爾等人的天才史觀,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次肯定了‘曆史活動是群衆的事業’,确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群衆觀點,即人民群衆是曆史的創造者和無産階級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的根本觀點。恰在同年,馬克思完成了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哲學批判,寫出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從認識論上既否定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又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并認真剝取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中把實踐作為認識的一個環節的真理顆粒,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次科學地規定了實踐是變革現實的物質活動,确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即人類認識的來源和檢驗真理的标準都隻能是社會實踐的根本觀點。這樣兩個觀點的同時确立,奠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基石,引起人類認識史的空前大革命。”[8]

蕭老師還對毛澤東哲學思想史進行了考察,指出毛澤東所講的群衆路線,也同樣強調了真理和民主的聯系。他說:“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同志闡述了真理和民主的關系,語重心長地指出:‘真理隻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誇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隻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實踐不是抽象的個人活動,而是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人民群衆既是實踐的主體,也就是認識的主體,真理的認識在實踐着的群衆之中,要學到知識,找到真理,必須到群衆中去,向群衆學習。毛澤東同志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幹問題》中極為精辟地指出:‘凡屬正确的領導,必須是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這就是說,将群衆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衆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衆的意見,使群衆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衆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确。然後再從群衆中集中起來,再到群衆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這裡所闡明的是黨的工作路線和認識路線的一緻,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是發現和檢驗真理的必由之路。所以堅持真理和發揚民主,堅持真理的實踐标準和實行群衆路線是互相聯系、密不可分的。這裡所闡明的關于理論對實踐的依賴關系,領導對群衆的從屬關系,先當學生後當先生的關系,先有民主後有集中的關系,等等,不僅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并且使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和民主觀更緊密地結合起來。”[9]

通過上述論析,蕭老師得出結論說:“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和民主觀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隻有堅持真理的實踐标準,才可能确認群衆對真理最有發言權,因而才會自覺地實行群衆路線,發揚人民民主,傾聽群衆的呼聲,集中群衆的意見,把自己對真理的認識放到群衆中接受檢驗,在群衆的監督之下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同樣的,隻有堅持民主集中制,發揚人民民主,深入群衆,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拜群衆為師,才可能把檢驗真理的标準隻能是社會實踐的這個理論真正落實到行動,在實際中解決認識路線問題。”[10]

正是這樣,蕭老師通過自己的思考,對真理和民主的聯系、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曆史觀的聯系,作了深入的闡發。從這些闡發中,可以看得出蕭老師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深入思考,也可以看得出蕭老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功力。這些是今天治中國哲學者往往所不及的。

蕭老師這篇文章的價值和意義,首先在于提出了一個值得關注和探讨的哲學問題:這就是要獲得真理,不隻有一個認識論意義上的實踐檢驗問題,而且還有一個用民主來保障真理的獲得、保障實踐對真理的檢驗的問題。曆史已經證明,人們之所以在真理問題上會出現唯書唯上,不是忘記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而是由于缺乏民主來保證貫徹這一标準。而後一個問題,是以往講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者沒有涉及或基本沒有涉及的問題。因此,蕭老師這篇文章打破了真理标準問題讨論僅僅限制于認識論的格局,而從真理和民主、認識論和曆史觀的結合上,有力地深化了對真理标準問題的探讨。這個問題的明确提出,固然有其時代的背景,但我想還與蕭老師的人生體驗有關。

蕭老師這篇文章從真理标準問題出發對民主的呼喚,也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一點在1978年底即已鮮明地表現出來。在這年底舉行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于12月13日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緻向前看》的講話,這個講話實際上成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這個講話共四部分,第一部分題為《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第二部分題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這就明确地把解放思想和發展民主直接地聯系在一起,在強調解放思想的同時強調發展民主。

鄧小平在講話中對真理标準問題讨論予以了高度評價,指出這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并進而提出重新确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他指出:“目前進行的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問題的讨論,實際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論。大家認為進行這個争論很有必要,意義很大。從争論的情況來看,越看越重要。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隻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關于真理标準問題的争論,的确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11]在接下來舉行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思想路線得到重新确立,并由此而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開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在這一講話中,鄧小平明确提出了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批評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内民主太少,認為這正是造成思想僵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說:“因為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壞,黨内确實存在權力過分集中的官僚主義。這種官僚主義常常以‘黨的領導’、‘黨的指示’、‘黨的利益’、‘黨的紀律’的面貌出現,這是真正的管、卡、壓。許多重大問題往往是一兩個人說了算,别人隻能奉命行事。這樣,大家就什麼問題都用不着思考了。”[12]在如何發展民主問題上,鄧小平不僅強調群衆路線,而且提出了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主張。他指出:“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13]又指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現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往往把領導人說的話當做‘法’,不贊成領導人說的話就叫做‘違法’,領導人的話改變了,‘法’也就跟着改變。”[14]

鄧小平的這些思想,是對1978年真理标準問題讨論的深刻總結與進一步豐富。由此反觀蕭老師的《真理和民主》,可以清楚地發現文中所闡發的思想,确實對黨的思想路線的轉變和發展民主問題的提出,是起了積極作用的。

總之,從哲學意義與現實意義看,蕭老師這篇文章無疑是1978年真理标準問題讨論的一篇重要文獻。即使在今天看來,這篇文章仍然對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有着重要的啟示。

大概也就在20年前,我在一次與蕭老師的談話中,談到我對他這篇文章的看法和評價。他聽了我的一番論說後,笑着說這篇文章具有這樣的意義,自己還沒有想過。接着談話就轉入了别的話題,以後我們師生之間再未談論這篇文章。1991年,蕭老師的《吹沙集》由巴蜀書社出版。當我打開他的贈書時,驚奇地發現集中所收首篇文章,就是《真理和民主》。我問蕭老師為什麼以此文為首篇?他說:這是受了你的看法的影響。這确實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

今天回想起這些往事,如同就在昨天,真是感慨萬千!這些往事,雖然時過景遷,俱成曆史,但我以為是不應當忘卻的,從師生之間的情感來說是如此,從20世紀中國哲學史與思想史的書寫來說更是如此。正是這樣,我把自己的所讀、所思、所憶、所感,都記錄在此,供後來修史者參考。

謹以此文紀念真理标準問題讨論30周年!

謹以此文祭奠蕭老師在天之靈!

2008年10月17日于BEAT365唯一官网

(原載《哲學評論》第7輯,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2009年出版)


[1]《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系簡史》,《珞珈哲學論壇》第1輯,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頁。

[2]吳贻谷主編:《BEAT365唯一官网校史(1893—1993)》,BEAT365唯一官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2頁。

[3]鄧小平:《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實現要靠組織路線來保證》,《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0頁。

[4]《鄧力群同志在理論與實踐問題讨論會上的講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問題讨論集》第1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73—74頁。

[5]蕭萐父:《真理和民主》,《光明日報》,1978年11月16日。

[6]蕭萐父:《真理和民主》,《光明日報》,1978年11月16日。

[7]蕭萐父:《真理和民主》,《光明日報》,1978年11月16日。

[8]蕭萐父:《真理和民主》,《光明日報》,1978年11月16日。

[9]蕭萐父:《真理和民主》,《光明日報》,1978年11月16日。

[10]蕭萐父:《真理和民主》,《光明日報》,1978年11月16日。

[11]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緻向前看》,《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頁。

[12]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緻向前看》,《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142頁。

[13]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緻向前看》,《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145頁。

[14]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緻向前看》,《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