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信息  >  正文

殊途同歸,禅風西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9-10-14

——傑夫•博格斯曼博士講解“禅在西方”

一個紮根在儒道文化的土壤裡,一個融入于兩希文明的海洋中。禅——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何以進入當代的西方社會,并對西方人的宗教世界産生了怎樣的影響?10月12日下午,魯汶大學的傑夫•博格斯曼博士在beat365体育官网小報告廳為哲院學子帶來了題為“禅在西方”的專題講座。

博格斯曼博士出生于比利時的一個基督教家庭,經過多年的實踐與修行,于2007年被日本三寶教團認定為禅師。他指出,禅修在當今的西方發展迅速,不僅在德國、比利時、波蘭、荷蘭,整個歐洲都有禅修活動。在他生活的一個荷蘭小城,雖然人口不過百萬,卻有30多個禅修團體,參與者中有普通職員,也有大學教授。

然而,身處不同的文化背景,西方人何以可能接受禅文化?博格斯曼博士認為,其一,雖然東西方有很大的文化差異,但在他們的傳統中,都有将無定形、無限定和不可言說者作為終極實在的思想——在中國是“道”,在西方是“阿派朗”;其二,不論是佛教還是基督教,都以一種普世而廣闊的視角審視世界,都強調回顧内心并通過一種突破性的意識和感知,達到一種超越名相的甯靜狀态。正是這兩點,使西方人得以接受禅的思想。

博格斯曼博士指出,關注“身——意”的相互影響是禅修給西方人帶來的最重要的啟示。雖然基督教隐修會中也有與禅相似的意識上的修行,但他們缺乏禅的方法,即通過呼吸、禅定等行為達到清淨自在的狀态和意識上不可言說的跳躍。不僅如此,相比于西方傳統的弗洛伊德、榮格式的心理學,禅帶來的宗教心理學是一片新的天地。

當然,博格斯曼也承認,禅修體驗是一種難以言說的神秘宗教體驗,他也隻能“對可說者言說,對不可言說者保持沉默”。但禅風西漸,方興未艾,随着宗教交流的加強,以及基督教在西方影響力的下降,禅必将對西方人的宗教觀産生重要的影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