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經解釋學到宗教哲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9-11-10
——牛津大學亞洲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Hancock教授來我院訪問側記
2009年11月2日—7日,牛津大學亞洲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韓柯(Christopher D. Hancock)教授來我院訪學,并進行了三次講座和一次座談會。
11月2日晚,韓教授首先做了主題為“聖經解釋學”(Biblical Hermeneutics)的講座,約30位師生參加。韓教授以“text”(文本)為切入點,強調以文本為背景解經的重要性,同時将文本延伸為廣義的生活背景,比如個人的經曆、性格等。韓教授采用圖文結合的講授方法,用河流表示讀者與文本的鴻溝,鴻溝并非不可跨越,隻要個人與文本積極互動。閱讀聖經的最佳狀态,韓教授認為,是在“metaphysics (形而上學)”與“ontology(生存論)”的交互中,個人與文本實現“我注六經、六經注我”式的相互注釋。解經亦是生活,如同韓教授所說“Bible is not only a book to study, but also a book to live by”。閱讀聖經早已成為韓教授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他會有意選擇閱讀希臘文聖經。
11月4日下午14:00-16:30,在哲院南樓113教室,韓教授主講“馬丁·路德的宗教哲學”。之所以選“路德的十字架神學”,他說,“因為路德為我們今天考察‘基督教哲學’的特征與可能性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源”。韓教授整合路德的觀點,談到上帝隐蔽自身是為了在基督身上啟示自己,人不可能僅憑理性認識上帝,必須依靠啟示。因此,人應當謙卑。十字架象征着上帝對人類的愛,獨生子無罪受刑,正是這生存的悖論成為信仰的根基,亦是信心的源泉。約30名師生聆聽了講座。
11月6日上午09:00-11:00,在哲院北樓圓桌會議室,韓教授與哲學院師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座談,座談會的主題為“宗教研究方法”,韓教授結合自己的治學經曆,主要從印度、中國等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異同來談。圍繞宗教多元化的現實,韓教授談到了他如何實現與不同文化的人民的互動,宗教對話已經從理論上升到現實。同時,結合師生提出的問題,韓教授談了自己對啟蒙運動後新教自由派神學的認識。座談會共有師領、徐弢、桑靖宇、方永、車桂等10多名教師與研究生參加。大家就自己關心的問題與韓教授交換的意見,雖有兩個小時的時間,但仍有意猶未盡之感。
11月6日下午14:30-16:30,在哲院北樓圓桌會議室,韓教授專門為宗教學系的研究生講授“馬太福音”。韓教授首先設問,“講福音書,我們應當從哪裡開始?”。不解決這個問題,就無法着手工作。在這一思維模式的影響下,研究生向韓教授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馬太福音為什麼以耶稣的家譜為開篇?”。韓教授回答,為了說明耶稣的猶太人身份,這也是一種叙事習慣。他似乎不經意間想到中國文化,“是的,中國也有家譜傳統,你們比我們對此更易理解”,一笑。韓教授談到早期“fish”作為耶稣基督的象征,并寫出希臘文(I-CH-TH-U-S),其含義為“Jesus Christ,Son of God,Savior”,對很多同學來說,這一文化背景可謂首次聽聞。而在回答同學們提出的《馬太福音》中的“為什麼‘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财主進神的國還容易’”時,韓教授提到了簡單生活的重要性,當同學們緊接着追問如何定義“simple”時,他不禁沉思了一下,接着回答“love God and love neighbor, simple but difficult” 。雖以講授《馬太福音》為主,但韓教授采用“以經解經”的方法,旁征博引,又帶領大家查閱了《以賽亞書》《馬可福音》《使徒行傳》等章的經文,大家深受啟發。
本次來訪,韓教授與哲院師生進行了良好的溝通,學生普遍反映獲益良多,韓教授也對師生表示了感謝。對他而言,為世界各地的學生上課也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中國是他每年都要來的。他說,“就這樣,你會看到,學生每年都在進步,一點一點,一步一步”。所以,他還會再來。
( 徐弢 吳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