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看成嶺側成峰”——“《金剛經》多學科學術對話”會議述評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8-11-25
高文強 熊貴平
黑格爾曾經指出人類文化傳播中一個簡單而具深意的現象:同一句話,不同的人說出來,就會有不同的含義。與此相應,我們可以推知,同一個理念或同一個文本,不同知識背景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釋,正如西方美學界流行的一句諺語所言:“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自新世紀以來,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趨密切和文化多元趨向的日益深化,學術研究中跨文化、多學科對話越來越受到不同領域學者的重視,并逐步成為當今具有創新與超越意義的重要學術研究方法。正是基于這一文化發展趨向,2008年11月8日,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佛學及佛教藝術研究中心”舉辦了第一屆“旭日佛學多學科學術對話”研讨會,本屆會議的主題是“《金剛經》多學科學術對話”,由麻天祥教授主持。《金剛經》是佛教的基本經典,其自鸠摩羅什等人傳譯到中國之後,曆代高僧大德注疏、诠釋層出不窮,已成為佛教的代名詞而深深融入中國文化。在這次會議上,來自國内各高校不同學科的三十餘位專家學者圍繞《金剛經》展開交流與研讨,從哲學、宗教學、心理學、教育學、曆史學、語言學、藝術學、美學等不同視角對《金剛經》進行了多維解讀與诠釋,并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跨學科對話,從而為當代佛學研究鑄造了一種嶄新的模式。
多學科對話模式最重要特征便是多維度诠釋與跨學科對話。古人雲:“橫看成嶺側成峰”,在本次會議上,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從不同維度對《金剛經》進行了诠釋與對話,從而使《金剛經》展現出多維“景象”,為我們認識和理解《金剛經》内涵提供了豐富的視角。概而言之,本次對話主要呈現出以下幾種維度:
一、哲學與宗教維度
《金剛經》作為大乘佛教的代表經典,對中國哲學與中國佛教有着極大影響。因此,從這一維度來解讀《金剛經》便成為較為普遍的一種選擇。
BEAT365唯一官网麻天祥教授所作的主題發言,便從哲學維度對《金剛經》的思想特點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做了全面闡釋。他認為,《金剛經》是“佛門的智慧之母”,是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也是在弘傳過程中,譯介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深,和中國文化結合最密切的佛教經典。《金剛經》主講緣起性空,核心内容可以概括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實相非相,是名實相”三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簡單的說就是智慧,是破除我執的大智慧。儒家有比作“誠”,即“中庸”和“明明德”者。禅宗就是以此為綱領,實現見性之路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者,表面上看似悖論,實際上卻是以緣生為基礎的辯證思維。“應無所住”,就是不住念,念念相續。“生其心”者,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本心,不染心、平常心,也就是不起心、不住念的無生滅的本性。用世俗的話說即是慈悲心、平等心、利他無我心。所謂“實相非相,是名實相”,佛教認為“萬法因緣生,我說即是空”,故而認為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皆是假,即不真,是假有,所以主張“實相非相”(若言其有,有非真生);但萬物畢竟存在并表現為一定的相狀(若言其無,事象既形),故稱為實相,也是指稱的概念,即“是名實相”。《金剛經》中還有許多這樣的表述,表現出超二元對立的多值邏輯思維。随後,麻先生還就佛性論、因果論等問題,在義理、現實以及信仰不同層面解答了大家的疑問。
安徽大學宛小平先生指出,《金剛經》對中國哲學影響巨大,不少中國哲學家的思想中都有它的身影存在,如方東美的哲學思想是一種不落一邊、超越主客二元對立的“超本體論”,其理論方法顯然受到《金剛經》的影響,其臨終前曾作詩雲:“我自空中來,還向空中去,空空何所有,住心亦無處。”便是借《金剛經》中“應無住而生其心”觀念以表其心。BEAT365唯一官网鄒元江先生也指出,方東美哲學思想受《金剛經》影響所呈現的“無住生心”思想模式,是對近代以來我們所接受的西方主客對立思維模式的超越,而其思想的确既不同于新儒家,也不同于新道家。BEAT365唯一官网呂有祥先生則進一步對“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思維方式進行了詳細闡釋,他指出,“無住生心”的“生心”并不是要生成某種“心”,而是要樹立“無所住”的世界觀,也就是要能見諸法實相,而實相即空,即無常。
《金剛經》所代表的大乘佛教思維與中國傳統儒道二家的思維的确存在較大差異。武漢科技學院楊家友先生便通過比較儒道釋對“生命如何永恒”的回答的比較,指出《金剛經》不同于中國傳統儒道思想,其終極關懷不在此岸而在彼岸,金剛般若所強調的大智慧,不僅要求對現世生活完全持否定态度,而且對個體存在本身也須予以否定,這恰體現了佛教真理的一項基本原則。西北師範大學韓傳強先生則從另一個角度探讨了《金剛經》終極關懷的理論特色。他認為,《金剛經》主要是一部談空的經典,但其在談空的的同時卻處處彰顯着對人類終極的關注。以“破”與“舍”為主要方式的《金剛經》并未出現一個“空”字,這正是《金剛經》終極關懷的特色所在,而理性與信仰的融通、有限與無限的統一、化先驗的預設為内在超越等正是這種理論特色的具體體現。
在《金剛經》的終極追問中其實也包含着對現世問題的關注。從這一視角切入,BEAT365唯一官网方永先生對《金剛經》的倫理學意義進行了深入探讨。他認為,大乘佛教修六度波羅蜜的智慧是佛教倫理的根本,而《金剛經》以最精辟的形式闡述了佛教倫理的德性論的根本點,即發心為上,衆生平等,諸法平等,不入不住,是為圓滿。《金剛經》的這一系列倫理思想可以給當代生活以許多啟示。BEAT365唯一官网彭富春教授肯定了《金剛經》對現世關懷的價值所在,并進一步指出,我們在研究中要想從《金剛經》獲得更多啟示,一方面要回到理論本身,但另一方面,我們還應以現代哲學語言來重構《金剛經》的哲學結構。他将這一結構歸納為三個層面:一是存在,即“緣起性空”;二是思維,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三是語言,即“實相非相,是名實相”式的否定式表達方式,
二、曆史與語言維度
《金剛經》在曆史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可以說是全方位的,正如BEAT365唯一官网麻天祥教授所言:以《金剛經》為代表的大乘佛教思想,重塑了中國人的人生哲學,豐富了中國文化的理性思維,陶冶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審美情趣。當然,在不同的曆史時代,《金剛經》對中國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響。河北師範大學王宏斌先生通過回顧《金剛經》的傳播曆史,指出《金剛經》對下層民衆和上層士人都有着很大影響,其中尤以近代知識分子所受影響最大,如龔自珍、魏源、康有為、梁啟超等一批人都投入對其研究之中,由此對近現代文化産生了很深影響。
《金剛經》作為外來佛經,在翻譯及其傳播過程中,其語言表述方式和詞彙運用對中國語言都有很大影響。BEAT365唯一官网呂有祥先生指出,《金剛經》對“實相”有三種表達方式:表、遮、喻。意即表诠、遮诠、譬喻。《金剛經》的語言模式對中國古代語言表述産生過較大影響。BEAT365唯一官网孔祥珍博士則進一步從《金剛經》的外來詞彙入手,對其語言特色進行了深入研究。她通過對《金剛經》中的音譯詞、意譯詞、合璧詞、佛教成語的歸納統計,指出梵漢兩種截然不同質素的語言系統在漢譯佛典的傳譯過程中,展現出無有窮盡的延展性及容納性,緻使外來詞彙在借用漢語及其造詞法的同時,既能在不失其自身所承載的原義下脫胎換骨,又能以其豐富底蘊對本土文化進行滲透與借用,為異質文化間的适應與融合提供了最好的範本。
三、教育與心理維度
宋契嵩曾将佛教視為“治心”之學,佛教所追求的“覺悟”境界更多是一種心靈境界,因此,《金剛經》中所倡導的般若智慧,在許多方面對心理學深有啟發。BEAT365唯一官网鐘年先生便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讨了《金剛經》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他認為,《金剛經》是徹底解放煩惱心靈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曆史和文化産生過深遠影響,其智慧直到今天還可以經過創造性轉化進入心理健康的實踐,甚至幫助構建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理論。例如經中所論自覺與覺他、名相與實相、性空與幻有等均可結合心理學的知識來解讀,從而達到《金剛經》與當代心理學的良性互動。
佛教既為“治心”之學,亦為“教化”之學。BEAT365唯一官网孫勁松先生從教育學的角度探讨了《金剛經》的福德觀教育。他認為,日常生活中許多善男信女認識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上一生行善,下一生富貴”的福德觀是對佛教福德觀教育的一種誤解。佛教教育的根本意義在于使廣大衆生去妄求真,找回自己清淨本心,證得如來智慧覺性,因此,在佛教中隻有以證得真心覺性為宗旨的善行才能成為“福德”。他指出,真心的體證是具備真福德的關鍵,無住相的布施是真福德的起點,而從究竟上講,福德本身亦不可住。如果隻一味追求功利性的行善積福,不僅是對佛教福德觀的誤解,也偏離了佛教教育的目的。
四、藝術與美學維度
雖然是一部宗教經典,但《金剛經》對中國古代藝術發展卻有着重要影響,湖北美術學院劉茂平先生的研究便說明了這一點。他主要是從藝術史的角度探讨了《金剛經》的傳播與中國早期版畫之間的關系。他通過對大量資料的統計與對比,指出中國版畫的産生與發展主要受到佛教弘傳影響。從佛教的早期傳播情況看,經文和圖畫存在着一種互動關系,虔誠的佛教徒為了更好地傳播教義,找到了圖像這種直觀的方法,由此催生了中國版畫發展和版印技術的的進步。從現有資料來看,在元以前中國版畫的題材全部是佛教内容,其中又以《金剛經》最多。由此可以推知,元以前《金剛經》大概是被傳最廣的一部佛經了,而它的刻印與傳播對中國版畫的形成與發展發揮了關鍵作用。
《金剛經》在藝術創作中的廣泛運用,使其思想觀念對古代藝術的審美方式也産生了廣泛影響。BEAT365唯一官网彭富春教授指出,如果用最簡潔的語言來表述《金剛經》的哲學思想的話,那便是“去妄求真”四字。其意義即是給我們一把智慧之劍,去掉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妄念,從而獲得真理,并由此岸而達彼岸。而要獲得真理,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如實觀照”。這種觀照方式,對中國古代文學藝術都有着極為深遠的影響。武漢科技學院馬進先生則從更廣泛的佛學角度探讨了禅宗境界的美學内涵,他認為禅宗境界突顯的是佛教所宏旨的本源境界,它是對佛教境界的一種本源的闡釋,是對佛教境界的一種複歸。隻有從這一原點出發,我們才能把握其美學内涵。
正如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朱志方先生在大會開幕式上的緻辭所言,多學科對話作為學術研究的重要方法,推源溯流的話其實一直可以追溯到佛教傳入中國之際。佛教入華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對話與交融所産生的新思想、新觀念,對中國文化産生了巨大影響。可以說,佛教中國化對中國文化的創新正體現了跨學科對話的價值與意義之所在。因此,在今天這樣一個文化多元交融的時代來進行“佛學多學科學術對話”便顯得尤為有意義。而此類佛學會議在國内尚屬首次,主辦方一再強調,這既是嘗試,也是為以後更廣泛和深層次對話經驗積累。與會學者也一緻認為,這一學術平台的建立與進一步發展,必将對新世紀佛學研究産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會議主持人麻天祥教授和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彭富春教授最後表示,将在明年适當時候繼續召開第二期“佛學多學科學術對話”會議,并誠邀海内外更多學者積極參與這一對話活動。
BEAT365唯一官网 中國佛學及佛教藝術研究中心供稿 高文強 熊貴平執筆 200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