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信息  >  正文

台灣之行拜會楊國樞先生有感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8-11-11

台灣之行拜會楊國樞先生有感

2008年10月筆者有幸随beat365体育官网張掌然教授、鐘年教授以及兩位同學赴台灣中原大學進行為期一周的訪問交流。十月的台灣氣候宜人、景色秀美,中原大學“全人教育”的教學理念、先進完備的硬件設施、活潑上進的學習氛圍都讓我們為之折服,心理系的各位老師同學前前後後細緻熱忱的招待也讓我們倍感溫暖,然而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應該是與著名華人本土心理學家楊國樞先生的幾次會面。

到達台灣的第三天,我們一行五人在心理系郭建志主任的陪同下來到位于中原大學全人村的心理科學研究中心,在這裡我們見到了楊先生,并與楊先生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座談。久仰楊先生大名,對他的作品文章也是記憶猶新,但親見卻還是頭一次。先生個子不高,走路微微傾身颔首,很是謙和儒雅。講話語速較慢、一字一音說的很清楚,似乎每一句話都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先前對先生有“偏見”:既然是大師,定然是有些傲氣,不容易親近的。然而第一眼見先生,先生滿臉和善笑意,頓時讓人覺得親近,卻又多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莊重。先生先是關心我們旅途是否勞頓、然後詢問飲食住宿還習不習慣。聽到我們回答一切安好,他也笑的很欣慰。

會談的開始,由林文瑛主任介紹心理科學中心的成立的背景及宗旨:中原大學一直以來倡導全人教育,其在理工領域成就卓著,為提升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氣氛與人文素養,使中原大學真正成為一個全方位發展的大學,前校長熊慎幹先生和現任校長程萬裡先生力邀楊國樞院士、鄭昭明教授成立了心理科學研究中心。後又陸續邀請兩岸三地著名高校的知名教授學者擔任研究顧問和合作夥伴,心理科學研究中心的隊伍不斷壯大。研究中心緻力于研究人類心理與行為的研究基礎,整合校内外心理科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以期提高台灣地區的心理科學學術水平。

林主任介紹完以後,楊先生補充說,心理科學研究中心的目的及研究方法是以實驗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發展社會心理學,并從社會行為和人格方面關注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研究中心希望不僅利用校内的各學科資源,同時結合整個台灣地區甚至兩岸三地及國外的學術研究的優勢,鼓勵通力合作,加強學者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培養和鼓勵年輕一代的學者,為心理學發展培育新的領軍人物和後續力量。

提到近年來心理學工作者都非常關注的心理學本土化問題時,楊先生說:“研究心理學的問題,我們必須認識到‘人觀與我觀’是有着時代和社會的差異的。”一直以來台灣的心理學都是在不加批判的傳承和應用西方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沒有真正關注中國人本身的、在與西方截然不同的社會文化中發展出來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這使得台灣心理學的發展受到限制,隻能是在追趕西方的學術潮流,卻沒有其獨創的、核心的研究成果。他感歎道:“我們現在學習的心理學隻是西方的本土心理學,或者說是以美國白人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而真正的人類心理學應該是不同國家、不同社會或不同宗教的本土心理學有機的整合。”關于人類心理學,楊先生簡要提出了自己的“支架學說”,即受宗教文化的影響,人類心理學的構建至少需要四個“柱子”,它們分别是受基督教影響的西方心理學、在儒教影響下發展的華人心理學、信奉回教的阿拉伯地區的本土心理學以及信奉印度教的印度本土心理學。隻有在上述這些不同宗教、不同地區的本土心理學得到充分發展和整合之後,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人類心理學。

在談到華人本土心理學的發展時,楊先生特别指出,由于社會文化的獨特性,生搬硬套西方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人格理論來研究中國人的人格特質是行不通的。我們更應該關注西方學者建立一種理論的方法,而不是理論的内容,學習和應用這種方法來構建華人自己的心理學。整個東亞地區受儒教的影響,同質性很強,而大陸文化底蘊深厚,開放的較晚,相比于台灣、香港和東亞其他地區來說,受西方的影響較小,跟西方的思維方式差異更大,華人本土心理學前景廣闊,潛心研究将大有可為,大陸的學者應該行動起來擔當起發展本土心理學的任務。同時華人心理學的成功對整個人類心理學的建設也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

最後,楊先生對BEAT365唯一官网和中原大學的合作前景進行了展望,希望今後兩校能開展多元化的交流與合作,如有機會可以邀請有研究有創見的學者,以舉辦研讨會的形式,就某一個心理學問題展開深入而細緻的讨論,取得實質性的研究成果。

楊先生的一席話給我們在座的老師學生很大啟發,他對人類心理學的獨到而深刻的見解讓我們感受到了大師的睿智與淵達,他對大陸在發展華人本土心理學的問題上給予的厚望也使我們感覺到了肩頭的重任。

當天晚上,心理科學研究中心設宴招待我們,這也使得我們有機會對楊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席上大家談笑打趣,氣氛很輕松,先生也笑得很開懷,不時還會“小試身手”,講兩個笑話樂得大家前俯後仰。我旁邊坐的恰巧是先生的研究生,我便問她先生平時會不會很嚴肅?她告訴我,先生待學生很好,從沒發過火,對于學生的研究課題沒有過多的要求和苛責,隻是在必要的時候提出自己的建議,最終的決定權還是留給學生。

第二天下午,我們又很有幸的旁聽了楊先生給中原大學心理系研究生開設的《人格理論》一課。先生年逾七旬,身體并不十分康健,卻依然堅持站着講課三個小時,中間隻休息一次,這不得不讓我們肅然起敬。先生講課也是一面思考一面娓娓道來,每句話都是斟酌過的,多一個字不能,少一個字不行。這次課主講阿德勒的人格理論,先生除了介紹阿德勒的人格理論本身,也會不時提出自己的理解、相關的實驗研究結果甚至還有自己對于人生的一些感悟。而每每提出自己的觀點,他總是會很謙虛的說:“我補充一下自己的觀點啊,不知道對不對。”這天,有兩句話我印象最是深刻。一是講到striving for superiority時,先生說:“人要有謙卑之心,有一點自卑感是好事。”二是講到social interest時,先生說:“要學會考慮别人的感受,關懷所有人。”我想,也許先生的一生正是在踐行這種謙和與博愛吧。講授完,先生會問:“大家聽懂了嗎?有什麼想法,我們可以一起來探讨一下。”一點沒有院士的架子。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忙于參加研讨會和講座,沒有再見到先生。我猜想回大陸之前大概就見不到先生了吧。不禁有些懊悔,早知道應該抓住機會多向先生請教的,我想無論是關于心理學的專業問題,還是對于人生發展的一些困惑,隻要我們發問,先生一定是會毫無保留的講出他的看法的。

台灣之行結束的前一天我們來到台北參訪,哪知這天的晚餐,竟是楊先生設宴為我們送行,真讓我又驚又喜。這次,我就坐在先生旁邊,先生吃的不多,卻不時為我夾菜,讓我感動的不知說什麼才好。席間,先生又提到心理學的本土化,他希望大陸的心理學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個問題并且能積極的開展一些相關的研究。他同時鼓勵我們青年學生要樹立遠大志向,這樣人生的發展才會有一個内源的動力,不會為小事所紛擾,遇到困難才會锲而不舍的堅持下去,最終達到自我實現。這不就是我一直想要向先生讨教的問題的答案麼!我頓時有如醍醐灌頂,感慨萬千。這也使我不禁想起了以前看過的先生的一篇演講稿,題為《我的學思曆程》,講的是職業(occupation)與志業(vocation)的區别。這篇演講不同于先生嚴謹深奧的論文,它更像是對一個迷茫中的青年人的點撥和教誨,情感真切,發人深省。諄諄愛人之心,于此可見一斑。他講到對于一個學者來說,所選擇的職業應該是能藉以安身立命的“志業”而不僅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隻有這樣才能憑借一種内發的激勵機制不會輕易放棄,才能有所作為。而在我看來,這句話不僅是對于一個學者适用,對于任何一個希望成功的人它都是有借鑒意義的。

台灣之行已結束,與先生的幾次會面也已會成為我人生中不可多得之财富。先生對于華人本土心理學給予的厚望以及對人類心理學的展望必将成為後繼的心理學工作者奮鬥的目标,先生對人生、對“志業”獨到而深刻的理解也激勵着我們青年一代繼續努力。

祝願先生安康!(李夢姣)

附:楊國樞 著名華人本土心理學家。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哲學博士,專攻人格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曾任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及研究所教授兼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組高級講師兼主任、台灣“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亞洲社會心理學會理事長、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心理學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院長,并膺選為該院院士。現任:台灣中原大學理學院心理科學中心客座教授。楊國樞教授畢生緻力于心理學知識的創新與推廣,長期采取本土化研究取向,探讨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的特征及變遷,曾先後編著書籍20餘種,如《中國人的性格》、《中國人的心理》、《中國人的蛻變》、《開放的多元社會》,并在國内外心理學期刊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約150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