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信息  >  正文

18世紀東亞儒學思想比較研讨會綜述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7-11-07

向 珂

2007年10月19日至10月20日十八世紀東亞儒學思想研讨會在BEAT365唯一官网召開。本屆大會由韓國成均館大學儒教文化研究所與BEAT365唯一官网孔子與儒學研究中心、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beat365体育官网聯合舉辦。參加本次研讨會的專家學者共計二十餘名,他們分别來自中國大陸、中國台灣、韓國及日本等, 包括有韓國成均館大學儒教文化研究所長吳錫源先生,韓國釜山大學的樸正心先生,韓國延世大學的李光虎先生,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的小島康敬先生,中國清華大學的中國思想史專家廖名春先生、程鋼先生等。

本次大會的主題是“18世紀東亞儒教思想比較研究”。本次會議的召開,其目的便在于積極推動中日韓三國學者對東亞儒學比較研究的學術進程,努力把18世紀的儒學發展置于更加宏大的背景、開闊的視野之中。BEAT365唯一官网孔子儒學研究中心主任郭齊勇教授認為:“(18世紀)作為漢文與思想的變革期,東亞儒學思想裡也發生諸多變化。所以比較這一時期中日韓三國的儒學思想,對于東亞近代化過程的探索,可謂意義重大。”

大會共收到論文近二十篇,深入細緻地探讨了東亞儒學中的相關問題:

(一)尋求十八世紀東亞三國儒學發展的共通層面。在十八世紀,東亞國家的儒學家既面臨着對傳統儒家思想本身的承傳與蛻變,又不能不去面臨外來文明的侵擾。中日韓三國的許多學者都在努力地糅合古今、調停中外。中國台灣國立台灣大學黃俊傑認為,十八世紀的中日儒者都在不遺餘力反對朱子的學說,重新對儒家經典《四書》進行重新诠釋,以此來取代朱熹的诠釋。朱熹通過對《四書》的诠釋來結構其理學的哲學體系,而此時的儒者便以此為突破口來展開全面的批判。他們不再把理作為形上學的本體論及價值論的基礎,更多地去關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現象,不再高揚抽象的道德原理,而落實到真切可感的人倫實踐。然而,在他們批判朱子學的同時,我們也察覺到儒者如戴震和章學誠等人則在另尋蹊徑,展開儒家哲學的新局面,BEAT365唯一官网吳根友從道論出發,考論了乾嘉時期儒家哲學的新動向,發現道的概念雖然發源于先秦,但在這時卻變得豐富而深邃,吳最後指出:“要而言之,乾嘉時代的‘道論’思想特别重視表征‘實事求是’和人倫日用法則的‘道’,這種‘道’既包含有實事的内容,又包含着價值判斷;它來自于經驗與生活之中,又超越經驗與生活之上,就與宋明理學中程朱理學的‘天理’論思想截然不同。”韓國成均館大學崔英辰通過對思想外圍的考察,指出中日韓三國面臨着共同的時代背景:1、統治權的強化和經濟、文化的飛躍性發展;2、思想統治的強化;3、對于西方的認識;4、新的階層的出現。清華大學曆史系程鋼考察了戴震的氣說,指出戴震“将‘氣化’與‘品物’區分開來,将氣化明确歸結為動态活力,将‘品物’歸結為惰性的質料,并強調‘氣化’與‘品物’的相異性。”又将此說聯系于明末傳教士利瑪窦的氣說,進而指出此在朝鮮後期著名學者丁茶山的思想中也有相近的傾向。東亞三國在較長時間内,都共同遵奉朱子學說,所以對于當代朱子學的研究,韓國啟明大學李東熙認為:“在對中國朱子學的現代解釋當中,不參考韓國的傳統是不行的。這就是觀察朱子學說的本質思想所具有的普遍性的同時,又考察在地方性的展開當中所呈現的特殊性的原因所在。”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小島康敬将韓國茶山的思想與日本儒學思想結合起來考察,發現在對性理學的批評、對“禮”的矚目、對“天”的理解等方面,茶山與日本徂徕有很多共通之處,雖然茶山并沒有像徂徕一樣對朱熹展開了徹頭徹尾的批評。

(二)突顯中日韓三國儒者的互動關系。十八世紀的中日韓三國并沒有處于相互隔絕的狀态,三國之間的學術文化的互動伴随着政治經濟的互動而進行着。十八世紀,中國儒者習慣用考據的方法對儒家經典加以研究,這不可能不影響到東亞其他國家,韓國成均館大學徐坰遙即指出:“進入18世紀的朝鮮後期,所謂的北學派對清代學術持開放性的态度。他們随同燕京的‘使團’,頻繁來往韓國和中國……這種慕華思想發展為小中華主義,緻力于所謂‘朝鮮心’的培養當中。這種對文化開放的态度脫離了以往的道學的思想體系,正确地把握了清代學術的真貌,給韓國學術界帶來了鮮明的考證學的傾向。”韓國成均館大學林鶴璇則根據十七種中韓兩國的傳世文獻,相互比照,勾勒出了文廟佾舞的場景,也清晰地描繪出了其演變的過程,指出:“舞譜的構成要素随着時代的潮流呈現出加減的現象,所以各舞譜之間略有不同,而都試圖将最初的舞譜《阙裡志》裡的舞蹈動作持續發展下去。而且在《南雍志》裡,不僅用舞蹈動作,還用術語具體描繪出了舞蹈動走的内容。在《皇朝太學志》裡,還強化了音樂的層面。在《頖宮禮樂疏》裡還完成了第一個由陰陽配對的東西二人構成的舞譜,随着對其的具體化,到明末則已經具備了舞譜的結構體系。”十八世紀,明王朝業已滅亡,代之而起的滿清王朝雖然承認中華文化,但作為一個外族政權,東亞其他國家在理論學說上也作出了反應,韓國成均館大學李美林系統研究了朝鮮後期的華西性理學,指出華西性理學中的華夷論(尊周論)是對已經滅亡的明朝的義理論,這至少是一種在精神上試圖維持已經瓦解了的東亞文化秩序的努力。

(三)展現中日韓儒學發展的相異路徑。18世紀為東亞諸國從近世轉化為近代的世紀,各國内部都在湧動着思想革新的潮流,儒學便面臨着新的挑戰;然而,由于各國的國情相異,各國儒者的回應并不都是一緻的,進而最終走向了不同的發展路數。崔英辰便一針見血地說:“檢讨《儒教關系史年表》,就會發現18世紀在中國除了戴震之外就沒有出現突出的儒學者,除了考證學發達之外并沒有出現多大的學問成就……在朝鮮日本,卓越的儒學家和學派可謂層出不窮。”黃俊傑對比中日兩國儒學的異同,認為十八世紀的中國儒者思想中的中國主題意識是内斂的、以自我為中心且不關心外國的,這與日本儒者開放的态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韓國延世大學李光虎便以18世紀韓國儒者李瀷的心說為例,說明其既積極吸收西方的自然科學思想,也吸收固有宗教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以此來構建其心說思想。

大會論文還涉及到了儒家哲學中其他諸多層面,比如BEAT365唯一官网文碧方以韓國學者四端七情之辯聯系到現代學者對朱子心、性、情概念的诠釋,提供了全新的視域,從而為朱子學中重大問題作出了進一步的探讨。清華大學廖名春梳理《易經》文本,重新诠釋“乾”、“坤”的内在意蘊,還原出《易經》自身的哲學性,否定《易經》隻為占筮書之說。武漢理工大學張完碩談論了性理學中的美學要素,把宋明理學同美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揭橥出道德追求中的審美意蘊。

經過兩天時間的激烈讨論,本次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這是繼去年在韓國召開的“儒教經典和17世紀東亞儒教思想”以來的又一次東亞儒教思想比較研讨會;這也全面反映了當今儒學研究國際化程度的提高,為拓展儒學研究的疆域做出了新的嘗試。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