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信息  >  正文

第十五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綜述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7-07-26

第十五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綜述

張旻 趙書生

第十五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于2007年6月24日至28日在BEAT365唯一官网召開。本次大會由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中國哲學史學會、中華孔子學會、beat365体育官网、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孔子與儒學研究中心、中國哲學研究所、中西比較哲學研究中心等單位主辦。郭齊勇教授任本屆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也是本次雙年大會的主席。圍繞着大會主題——“21世紀中國哲學與全球文明對話”,來自十五個國家及我國大陸、台灣、香港地區的兩百餘位中國哲學研究專家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讨論。本文從如下幾個方面綜述本次大會的成果:

一,儒學與現代社會

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如何在現代社會的建構中得以繼承、發展,實現自身的價值,是與會學者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學者們認為,一方面傳統儒家觀念可以在現代社會中繼續适用,例如:北京大學湯一介教授系統闡述了他關于儒學複興的思考,肯定了學統、道統、政統三合一的思想精神。湯先生認為儒學“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的觀念将會為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個人身心内外之間的矛盾提供有意義的思想資源。美國普渡大學卡爾邁特校區的楊效斯教授在《儒家的家源哲學性質及其意義》中認為儒家“天下一家”式的政治文化,把人的身心歸宿統一于家,在當今世界是較之于西方思想的一個優勢。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Lloyd Sciban(史羅一)教授的《孝道的現代意義》一文通過研究孝道的對象,指出其按照儒家固有的原則,通過改變自身的态度,更好地奉獻社會,由此體現出其特别的現代價值。

另一方面,從儒家學說中可以發掘出更多的現代價值。比如關于女性問題,美國斯克蘭頓大學的龐安安教授的文章《重建當代倫理:儒家視界下的女性關懷倫理》(Reconstructing Modern Ethics: A Confucian Care Ethics Perspective)認為儒家對個體的人的關懷、互為條件的“仁”與“禮”以及家庭和政治的不可分割性這三點使得儒家學說比康德與亞裡士多德的理論更切近女性關懷倫理,并最終提出隻有由此才能建構一個非個人主義的、仁慈的以及人道主義的社會。同樣對女性問題關注的還有美國雷德蘭文大學的姜新豔教授,她在《儒家的女性觀以及其在不同社會關系中的不同作用》(The Confucian View on Women and Its Different Functions in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一文中稱,儒家經典中對于女性的定位當置于一定的曆史時期與社會關系下探讨: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雖然确實使得女性無法獲得平等地位,然而如果認識到其所講求的是各司其職、各居其位,則儒家的女性觀對于當今社會依然具正面價值。此外,中巴交流中心西蒙娜·德拉圖爾(Simone deLa Tour)與凱文·德拉圖爾(Kevin deLa Tour)合著的《意識生态:當代新儒學之真精神》強調儒家多維度性的思維,而這種思維正具有在全球視野下的适用性;強調作為潛在貢獻者的儒家思想與全球性規劃的内在關聯,并據此指出了儒家思想中一些主要觀念的實用性。

如果要使儒家的這些價值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實現,制度建設是非常關鍵的一環。上海師範大學大學陳衛平教授在論文《儒學傳統的當代價值如何可能》指出:隻有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語言文字三方面做出制度上的安排,儒學傳統的價值才能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實現。BEAT365唯一官网郭齊勇教授在其論文《孔孟儒家的公私觀與公共事務倫理》中,通過對孔孟公私、容隐、責任等觀念的分析,指出:孔子與孟子的公私觀内蘊着深厚的公共性與公正性的思想資源;孔孟的人文價值理念長期在中國民間社會與傳統政治法律制度不斷轉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重要的精神資源與制度的參鑒。

二,中國哲學話語方式與研究方法的反思

對于中國哲學的诠釋與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反思是與會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美國夏威夷大學成中英教授在其文章《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從出土資料到本體诠釋》中,将對出土文獻的研究與對中國哲學诠釋方法的反思結合起來,通過“本體诠釋”的概念,對中國古代哲學的中心概念進行探讨。最後,成教授指出,中國哲學是易學與儒、道哲學構成的三元一體,易學的發展包含儒、道兩個方面,我們可以此為啟迪,融合内外、中西,重新解釋、構建中國哲學。台灣東吳大學李賢中教授的《中國哲學研究方法探析》通過對中國古典哲學文獻的分類研究,指出中國哲學有其自身方法論的豐富性。此外,許多學者在個案的研究中,以小見大,自覺提出方法論的反思。例如日本大分縣立藝術文化短期大學鄧紅教授的論文《王充〈論衡〉的〈亂龍篇〉是僞篇嗎?-兼論王充研究的立場和方法》。

對于研究方法的探讨,其理論意義在于為中國哲學尋求合适的話語方式。學者們更強烈地表達出對探索、建構中國哲學主體性的訴求。南開大學李翔海教授、BEAT365唯一官网吳根友教授認為,對于中國哲學和文化的研究,過去主要走的是一條“以西釋中”的道路。我們應當尋找一條适合中國思想曆史特質的自身話語體系與中國哲學的自身特色的道路,即“以中釋中”,最終再走向“中西互釋”新境界,并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實現中國哲學由古典向現代的身份轉換。《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副主編魏長寶博士在其論文《中國哲學的“本土化”叙事及其當代面相》中指出:探讨了中國哲學“本土化”叙事的種種面相,指出“本土化”範式不是對“現代化”範式的否定和唾棄,而是在全球化時代,對“現代化”範式及其成就與問題的反思和超越。“本土化”的興起,預示中國哲學研究正在經曆一個從關注“哲學”到強調“中國”的轉變。

三,中西哲學的比較

當然,“本土化”以及對主體性的追求,并不意味着漠視他者的存在,尤其是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在今天探讨中國哲學的方法論以及主體性問題,都不能回避西方哲學傳統以及西方學術體制的影響。所以,許多與會學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中西哲學的比較這一課題上,期待在對話中找到差異、消解沖突。美國水牛城紐約州州立大學稻田龜男(Kenneth K. Inada)教授的文章《内在超越:中西哲學對話的根基》(Immanent Transcendence:The Fundamental Basis of Chinese(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ical Dialogue)指出,全球化是“對話”的的契機。整個世界大于我們所能認知的範圍,在這個世界裡各個文化都是相聯系的,而中西方文化對話的契合點就在于“和諧”,并且,這個世界本就是一體的和諧的,差異來自于人所受的經驗的蒙蔽,人類應當将理解力着重放在潛在的非經驗層面,不要被表象所蒙蔽。中國社會科學院王樹人教授的文章《中國哲學與文化之根——“象”與“象思維”引論》中,探讨了中國哲學不同于西方概念思維模式的“象思維”,并指出最終要會通兩種思維模式。

在儒家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比較方面,美國維思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的Stephen C. Angle(安靖如)教授的文章《有根的全球德性倫理學:儒學與葛羅秀斯的挑戰》(Rooted Global Virtue Ethics: Confucianism and the Grotian Challenge)中首先闡述了哲學的有根性,同時通過對于儒學與葛羅秀斯的德性倫理觀的剖析進一步表明跨文化對話的意義。美國中央華盛頓大學李晨陽教授在論文《The Ideal of Harmony in Ancient Chinese and Greek Philosophy》通過對古代中國思想中“和”的概念進行文字、文本、學派等多方面的考察,進而與希臘文化中“和諧”的觀念進行比較,指出古代中國的和諧觀念最好被理解成一個和諧化的過程,其作為一個開放的觀念同時包容了并整合着各個維度、各個方面,而不屈服于任何既定的規則。美國艾爾文尼亞大學的Richard.Stichler教授在《孔子與亞裡士多德的倫理自然主義》(The Ethical Naturalism of Confucius and Aristotle)一文中指出孔子與亞裡士多德同樣将道德準則根源于固有的人性而非先驗與超自然的外在物,是同樣的倫理自然主義。他們認為美德是人性的目的論上的完美。這種将美德落實于人性本身使得他們不再是中國的或者是希臘道德學說,而是世界的道德學說。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理查德·金(Richard King)教授在其文章《亞裡士多德與荀子關于正确行為的觀點》(Aristotle and Xunzi on correct action)中論證了亞裡士多德與荀子對于行為規範都是持現實主義的态度的觀點。

在道家哲學方面,德國慕尼黑大學Dennis Schilling(謝林德)教授《〈莊子〉中的死亡——與伊壁鸠魯比較》(Death in the “Zhuang Zi” – with a comparison to Epicurus)對比了莊子與伊壁鸠魯對死亡的态度後指出,雖然兩者都主張達到不受外界痛苦所幹擾的心靈境界,但不同在于:莊子主張情緒、感覺要因循自然,也就是說莊子并不認為有害的是人痛苦的情緒,而是對這種情緒作出人為的反應或抑制。韓國江陵大學金白铉教授在其文章《莊子與後現代主義》中比較了莊子與解構主義,指出兩者的共同點是反對文化優越主義,主張文化相對主義;但不同的是莊子的精髓在于内神外明之道,而這一點是不能夠通過解構主義式的對概念的分析得到的。

關于佛學與西方思想的異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沈清松教授的論文《過程哲學與中國哲學:論懷特海的本體論原則與華嚴宗“事”的概念》(Process Philosophy and Chinese Philosophy: On Whitehead’s Ontological Principle and the Concept ofshiin Huayan Buddhism)以懷特海的本體論原則為參照,探讨了華嚴宗消解他者的“空”的哲學,這種“空””并非局限于實體上的不存在,而是精神上的自由和本體論的可能,是人類自我修養的重要資源。

此外,關于宇宙論方面,台灣輔仁大學邬昆如教授的論文《中西原始宇宙起源論比較研究》指出有無是哲學的根本問題,而宇宙起源論就是關乎有無的課題。文中詳細論述并比較了道家的“無”、古希臘的“無”以及海德格爾的“無”之間的異同。關于戰争哲學方面,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John Joseph Hanafin教授在其文章《戰争哲學:中國與西方》(Phiosophy of War:Chinses and Western Perspective)中認為中國具有很多傑出的軍事理論,而西方世界一直不夠重視。中國軍事理論中關于正義之戰,關于發動戰争是最下策等一系列理論都是值得重視的。關于中國哲學與基督教思想的可能聯系,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院長梁燕城教授的論文《後後現代的中國哲學與神學──建構一個天地人的“關系本體論”》以易經的天、地、人三極互動的架構,建立核心理念是感通的他者世界的關系本體論框架,再由天地人架構和感通觀念,去會通基督教神學的理念。

學者們通過對話與交流,希望搭建世界各種哲學思潮之間溝通與理解的橋梁,促進中國哲學的世界化與世界哲學的中國化。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