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信息  >  正文

「儒家與康德」課程系列講授大綱及安排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7-08-31

主講人:李明輝教授(德國波恩大學哲學博士、台灣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台灣大學兼任教授,著名康德哲學與儒學研究專家)

邀請人:郭齊勇教授

講課地點:武大哲學院南樓二層小報告廳

第一講康德的自律倫理學

2007年9月4日(周二)下午3時半至5時半

康德倫理學通常被稱為「自律倫理學」,但一般人未必清楚此詞的明确涵義。我将根據康德的著作說明「自律倫理學」的意涵,包括道德的絕對性、存心倫理學、形式倫理學、道德的普遍性、人格的尊嚴、道德主體的自我立法、意志的自由。我也将說明「存心倫理學」、「形式倫理學」、「自律倫理學」這三個語詞的微妙差異,并澄清若幹誤解。

第二講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論

9月5日(周三)下午3時至5時半

康德早期受到魯索與蘇格蘭道德感學派的影響,試圖調停吳爾夫的理性主義倫理學與「道德感」學說。從1770年代初,他開始擺脫「道德感」學說,而逐步建立他自己的倫理學觀點。在1785年以後,他的倫理學系統已成形。在其後期的倫理學系統中,「道德情感」的概念被排除于道德主體之外,但依然占有一個重要的位置。我将闡述「道德情感」的概念在康德倫理學中的演變,以及它在康德後期倫理學中的意義與地位。

第三講孟子的自律倫理學

9月6日(周四)上午10時至12時

孟子的倫理學包含道德的絕對性、存心倫理學、形式倫理學、道德的普遍性、人格的尊嚴、道德主體的自我立法、意志的自由諸義。就此而言,孟子的倫理學與康德的倫理學一樣,同屬「自律倫理學」。然而在道德主體的架構上,兩者之間有根本的分歧;但這項分歧無礙于他們同屬于「自律倫理學」。

第四講孟子的「四端之心」與康德的「道德情感」

9月10日(周一)下午3時至5時半

曆來诠釋孟子的四端之心者有兩個不同的義理間架,分别以朱熹的「性即理」說及陸象山、王陽明的「心即理」說為代表。朱熹将四端之心歸屬于氣,而與理二分。象山、陽明則肯定四端之心與理的本質關聯,亦即承認心、理為一的義理間架。康德早年承認道德情感與道德法則的本質關聯,其義理間架近乎陸、王。但在其晚期的倫理學中,他将道德情感排除于道德主體之外,此類乎朱熹心、理二分之間架。然而,此一義理間架與康德的自律原則在本質上有所扞格,故形成一項理論上的困難。從康德的立場來看,朱熹隻能建立他律倫理學;但兩者均接受心(情)、理二分的義理間架。因此,晚期的康德倫理學在基本型态上介乎朱熹與陸、王之間。

第五講朝鮮儒學中的「四端七情之辯」

9月12日(周三)下午3時至5時半

「四端七情之辯」是朝鮮儒學史中最重要的一場辯論。最主要的辯論發生于李退溪與奇高峰、李栗谷與成牛溪之間。孟子的「四端之心」可以理解為一種「道德情感」。我将以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論為參照背景,讨論「四端七情之辯」所涉及的哲學問題。

第六講康德的存心倫理學與儒家的政治哲學

9月14日(周五)下午3時至5時半

近年來有些學者借用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的「存心倫理學」與「責任倫理學」這組概念來分析儒家思想。黃進興認為:康德倫理學是一種存心倫理學,但從孔子對管仲的推崇看來,存心倫理學無法涵蓋儒家的政治思想。林毓生認為:儒家思想基本上以存心倫理學為主,而欠缺責任倫理學。蔣慶則指出:林毓生的說法大體适用于以宋明心性之學為代表的「生命儒學」,但不适用于以漢代公羊學為代表的「政治儒學」,因為後者具有豐富的「責任倫理學」資源。我将從概念史的角度指出:這些說法都是基于一項錯誤的前提,即将「存心倫理學」與「責任倫理學」視為相互對立的概念。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