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王樹人教授來哲學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6-04-20
4月13日,在教五103教室中國社會科學院王樹人教授給我院各專業同學作了一次題為“中西視野下的‘象思維’及其原創性問題”的精彩演講。
王教授以中國傳統學問作為引子,談到中國的學問不想西方學問是對象化的,這是中西的最大不同。中國人做學問講究的是知行合一、性命雙修的,中國人做學問,這學問也是其生活方式。過去中國落後,在西方文化中心論的環境中,中國思想被認為是落後的,被忽視了。現在的世界正逐漸的認識到中國思想的重要性。他還批評了楊振甯教授認為《周易》阻礙了中國科學發展的言論。
接下來,王教授談到了他是如何發現和提出“象思維”的問題。
他在德國訪問時,應邀為德國學校寫中國文化的書的時候,促使他對中國傳統經典重新思考。他認為中國傳統經典顯然不是用西方的理性思維的方式産生出來的,為了和西方理性概念思維相對照,他将這種思維方式稱之為“象思維”,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和基本特征。接下來,王教授談到了中西文化之間的一些具體區别,如古文中沒有“是”這樣的詞語,而五四以後,白話文中出現了主客關系。我們現代人對我們的傳統文化處于一種“集體失憶”的狀态。現在我們诠釋我們的經典的時候不是用“象思維”,而是概念思維,而用這種概念思維去理解和解釋中國傳統文化能否真正領會我們的傳統思維還有待進一步讨論。複興中華文化的重要點就是恢複對中國經典的正确理解,用西方語境去把握中國傳統,能否對原文進行正确理解,進入它的語境還有待探讨。
西方的思維是實體性的思維,核心的範疇都具有實體性。它的特點是主客二元的,對象化的,現成性的,是構成論的。而中國的最高理念“道”,具有的是非實體性,主客一體相通性,非對象性,非現成性的特點,是一種生成論。從西方的實體論生出概念思維,它是以概念為核心的,理性的,邏輯的。而中國是以象為中心的,詩意的,體悟的思維方式。《周易》是中國“象思維”集中的成熟的代表。它是一種早熟的思想,是“象思維”最早最集中的體系。《周易》可歸結為八個字:觀物取象,象以盡意。這裡的“觀”首先是直觀,其次是要超越意象之直觀,最後達到象的終極點“原象”。《老子》的所謂“玄”,将“象思維”的混沌性和模糊性都體現了出來。
最後,王教授總結到,這兩種思維方式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悟性的“象思維”的偉大之處在于它是最本源的思維方式,前語言的和前邏輯的思維方式,它提供了一種超語言的邏輯的想象。象思維具有一種原創性,理性思維是經過悟性思維創造出來的,人類的一切創造都是以悟性的象思維為基礎的。
王教授在最後以回答同學們的提問作為他演講的結束,但是因為時間關系不能一一解答同學的疑問。(哲學院彭荊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