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信息  >  正文

郭齊勇:近20年中國大陸學人有關當代新儒學研究之述評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5-09-20

郭齊勇:近20年中國大陸學人有關當代新儒學研究之述評

一、回顧

近20年來,我國大陸學術界對現當代新儒學的研究,成就斐然。這一研究是随着我國改革開放而開始的。門戶打開以後,海外學者,首先是海外華裔學者,繼而是境外港台兩地學者紛紛來内地講學,接着,他們的論文、著作陸續被引進。這當然隻是外緣。内在的原因,則是内地學者反思"五四"以來至"文化大革命"對傳統文化,對本民族文化遺産的傷害,重新思考傳統與現代的關系。

1983年,北京大學湯一介教授與業師蕭萐父教授聯手籌劃編輯出版《熊十力論著集》。1984年10月,北大馮友蘭、張岱年、朱伯崑、湯一介等先生共同發起,聯合北京及香港、台灣與海外數十位教授,建立民間學術團體――中國文化書院,由湯先生主其事。該院在1985-1989年間連續開辦了大規模的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外文化比較等方面的講習班、進修班、函授班等,邀請梁漱溟、馮友蘭、張岱年諸前輩和美國杜維明、成中英等學者公開講學。1985年冬在湖北黃岡,BEAT365唯一官网與北京大學聯合舉辦"熊十力思想國際學術研讨會",BEAT365唯一官网舉辦中國文化講習班。上述活動開風氣之先,成為國内學者從事新儒學研究的先導和鋪墊,造成了研究氛圍。1987年秋、1990年底在北京,中國文化書院還分别舉辦了梁漱溟、馮友蘭思想國際學術會議。1987年,李澤厚先生在北京東方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搝想史論》中發表了《略論現代新儒家》的專論。

1986年11月,"現代新儒學思潮研究"被确立為國家社科基金"七五"規劃重點課題,1992年初又被列為"八五"規劃重點課題。方克立教授和李錦全教授主持的課題組于1990-1995年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現代新儒學研究論集》兩輯、《現代新儒家學案》一種(三巨冊,有梁漱溟、張君劢、熊十力、馬一浮、馮友蘭、賀麟、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複觀、方東美等11人的學案),還出版了"現代新儒學研究叢書"專人與專題研究系列(後詳)。課題組主要成員20餘人遍及國内重點高校與科研院所。他們在這10年間另出版有關專著10餘種,發表有關論文300餘篇。方克立先生還主編了"現代新儒學輯要叢書"14種,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分别輯錄了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張君劢、方東美、馮友蘭、賀麟、唐君毅、牟宗三、徐複觀、杜維明、劉述先、餘英時、成中英等14位代表人物的代表性論著。上述工作客觀、平實、公正、全面地評介了這一思潮及其主要思想家、學者。[1]此期間,課題組與有關學校、學術機構聯手,多次舉辦現代新儒家的專題與專人的學術會議。當然,錢穆、方東美、餘英時能否列入現代新儒家的範圍,海内外學界頗有不同的看法,餘英時先生不同意把乃師錢穆劃歸這一陣營,更不用說他自已了。餘先生認定現代新儒家隻是具有心學取向的熊十力師徒,取狹義的界定方式,而劉述先則贊同大陸學者的廣義界定方式,認為除餘先生外,錢、方二位大師仍可屬于這一陣營。[2]

1988年底在香港法住文化書院由霍韬晦先生主持的"第一屆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成功地促進了兩岸三地學者在研究當代新儒學方面的互動。此後,兩岸學者的交流頗為頻繁。台灣鵝湖學派于1992年底在台北、1994年底在香港分别舉辦的第二、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都有不少大陸學者參與。1993年3月在杭州師院舉行的"馬一浮國際學術研讨會",1995?/SPAN>年8月在成都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與香港法住文化書院合辦的"第二屆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同月在武漢由BEAT365唯一官网與台灣東海大學合辦的"徐複觀思想與現代新儒學發展學術讨論會",1998年9月在濟南由中國孔子基金會、山東大學與台灣《鵝湖》月刊社、台灣中研院文哲所等合辦的"牟宗三與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第五屆當代新儒學國際會議),1995年12月在北京、1997年10月在鄭州與開封、2000年12月在北京舉行的"馮友蘭思想國際會議"等都開得比較成功。此外,由中國孔子基金會于1989與1994年的10月和國際儒學聯合會于1999年10月在北京舉辦的大型的紀念孔子誕辰的國際儒學研讨會上,由國際中國哲學會于1993年夏在北京、1995年夏在波士頓、1997年夏在漢城、1999年夏在台北舉辦的大型的中國哲學雙年年會上,均設有當代新儒家的專場,不少學者發表有關專論,例如前述漢城會議就設有牟宗三專場。内地近10多年來不少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的學術會議,如中華孔子學會、中國現代哲學研究會舉行的若幹次會議均涉及到當代新儒學研究的問題。學術期刊、同仁集刊上發表的有關論文也日益增多。這一研究蔚然大觀,誠為顯學。有一批學者,例如,方克立、李錦全、呂希晨、鄭家棟、宋志明、胡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