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在我校召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05-09-23
第七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在我校召開
由我校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beat365体育官网、中西比較哲學研究中心、孔子與儒學研究中心與台北《鵝湖》雜志社、台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台灣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的“第七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于2005年9月9日至12日在我校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舉行。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以色列、比利時、新加坡等國的20餘位學者,來自我國台灣、香港地區的40餘位學者和我國大陸地區的70餘位學者等共140人出席了本次大會。與會專家在大會和分場會議上宣讀了近120篇學術論文。這是一次高水平、高層次的儒學研究的盛會,更加凸顯了我校在中國哲學特别是現代新儒學研究方面的全國重鎮的地位。
校長劉經南院士會見、宴請了與會的部分學者,并作為一名普通聽衆聽了一場大會報告;副校長胡德坤教授出席了開幕式,并代表學校向與會學者介紹了我校的發展,表達了東道主的熱烈歡迎之情及對大會的良好祝願。前輩學者蕭萐父先生親臨大會并揮毫題辭,唐明邦、李德永先生出席了會議,馮天瑜先生主持了開幕式。
與會學者圍繞“儒學、當代新儒學與當代世界”的主題,就熊十力、牟宗三與現當代新儒學三代代表人物的學術思想,當代新儒學與宋明儒學,當代新儒學與西方哲學,當代新儒學與佛學,儒家倫理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及其創造性轉化,儒學與東亞社會的現代性,儒學在當代的作用與意義,儒學與文明對話,儒學與當代各種思潮,儒學與啟蒙心态,儒學的宗教性與草根性,當代新儒學如何深入發展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讨論。
本次大會一個引人關注的問題是現時代儒學本身的創新。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儒學講座教授杜維明先生強調開放的儒學對世界各大文明的尊重與對話,肯定東亞現代性與具有終極關懷的儒家人文精神的密切聯系。台灣中研院研究員、東吳大學端木恺講座教授劉述先先生則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知識與價值一體的觀點,在中西文化比較與對話的格局中,借鑒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學”與方東美的文化哲學的經驗,主張在文明對話中實現文化的“典範轉移”。國際中國哲學會榮譽主席、夏威夷大學成中英教授與香港新亞研究所盧雪崑教授通過反思牟宗三對康德哲學的批評,理清其間的“糾結”,通暢儒家哲學與康德哲學的相互诠釋與會通之路。台灣東海大學榮譽教授蔡仁厚先生認為,現代新儒學思潮的貢獻首先在于以“判教”的方式為古今中外各種形态的文化、宗教和哲學思想,辨别同異,确定位序,開顯了中西文化會通融攝的坦途。本次大會主席、國際中國哲學會副主席、我校郭齊勇教授全面論述了牟宗三哲學思想及其在會通中西、重建哲學系統中的貢獻與局限。北京大學陳來教授以馮友蘭為中心,讨論現代儒學的倫理意義與功能。中國人民大學宋志明教授分析了德性儒學的理論價值。韓國中央大學梁承武教授與漢陽大學金炳采教授分别宣讀了有關當代韓國陽明學的研究活動與當代新儒家在中國的作用與意義的論文。日本關西大學吾妻重二教授分析了熊十力等民國思想家有關“哲學”與“玄學”的讨論。加拿大學者Barry D.Steben(石百睿)、Daniel Bell(貝淡甯),澳大利亞學者John Makeham(梅約翰),以色列學者Gad C. Isay(伊塞),日本學者中村俊也,台灣學者鐘彩鈞、李明輝、林安梧,香港學者霍韬晦、鄭宗義等教授對儒學與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研究方法等發表了真知灼見,形成了一些争論焦點。我校蕭漢明、李維武、田文軍、徐水生、吳根友、胡治洪、文碧方等教授的論文都獲得好評。依憑這一舞台,我校16位博碩士生及博後人員在會上宣讀了論文,與海内外學者過招、競技,接受了鍛煉。
關于儒學以什麼方式融入生活世界的問題,與會學者在當代儒學的理論建構與實踐走向上有不同的偏重,因而有一些分歧。在大會特意安排的中青年論壇上,有的學者認為,儒學是生命的學問,是老百姓的安身立命之道,是生活的方式與态度而不是概念的遊戲,因此儒家學者在當代的重點應是把儒家精神推廣到民間,強調生活的實踐。有的學者則認為,生活實踐固然重要,但儒學作為哲學的、理性的思考與知性的反省的工作也很重要。在儒學“返本開新”的工作中,二者不應偏廢。有的學者強調儒學理論與生活世界的統一。有的學者則認為,現在在學苑或民間弘揚儒學的人非常駁雜,不乏名利之徒,因此,儒家修養的正道與儒學基礎理論的學問、學養更應被重視。更多的學者反省現代性與全球化,思考傳統與現代、人文與科技、東方與西方、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諸多問題,積極參與文明對話與全球倫理的建構。不少學者分析、評價了儒學作為倫理共識與族群認同的基礎,在當代堅持社會正義、構建和諧社會,溝通海峽兩岸民衆的心靈的意義,分析、評價了仁、義、禮、智、信等價值理念的現代轉化。
大會期間與會後,beat365体育官网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還組織與會的知名專家、學者在校園内舉行了有關“我們還可以從孔子那裡學到什麼”、“中西文化與哲學的沖突與會通”、“全球化挑戰下的中國文化及其命運與前景”、“儒學、傳統文化與變動中的海峽兩岸社會”等四場大型的人文講座(每場約四位專家聯袂演講)和八場專業性強的小型演講,豐富了我校學生的課餘生活,深受同學們的歡迎。我校學生好學深思,聽講認真,提問題的水平很高,給海内外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台灣中研院文哲所前所長、資深的中國哲學專家戴琏璋教授一再向我校主辦者表達了這一感受,對我校的學風倍加贊佩。
與會的海内外學者普遍認為此次會議非常成功,林安梧教授認為此次會議規模與水平超過了前六屆會議,杜維明先生說:“此次武漢會議标志着文化中國新儒學研究的一個新階段的開端”。海内外學者們不僅高度評價了這次大會的學術質量,也極大肯定了大會的周密有序的組織工作,特别表揚了操辦會務的幾位老師與近40位博、碩士生與本科生等學生志願者。這些志願者辛勤為會議服務,展示了珞珈學子的精神風貌與我校的形象,赢得了專家們的贊譽。
(周恩榮 禹燕民曾繁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