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信息  >  正文

9月29日學術信息:聖凡兩重天——佛教哲學發微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7-09-28

主題:聖凡兩重天——佛教哲學發微

       ——以四法印為中心

主講:《法音》副主編、四川大學宗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陳星橋

時間:2017年9月29日下午2:30-4:30

地點:beat365体育官网大報告廳

報告提綱

導言

僧肇《物不遷論》四句偈:

旋岚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曆天而不周。

(夫談真則逆俗,順俗則違真。違真,則迷信而莫返,逆俗,則言淡而無味)

趙樸初居士:佛教是文化

不同緯度和面向認識與诠釋“四法印”

四法印:1.“諸行無常”、2.“有漏皆苦”、

3.“諸法無我”、4.“涅槃寂靜”

一、基本定義

關鍵詞:“”:運動、造作之萬事萬物

“漏”:于外境攀緣執着、造作之惑、業

“法”:“任持自性,軌生物解”,泛指一切有為法。

“我”:唯一、不變、主宰之義

“涅槃”:不生不滅

诠釋可能用到的名相(術語):

“真谛—俗谛”“世間—出世間”“空—有”“色—空”

“極微塵—無分刹那”“遮诠”“實相”“染-淨”“戒定慧”

“無漏”“漏盡通”

二、宗教意涵(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

1.佛陀過去世曾“為半偈舍身”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2.四谛“苦、集、滅、道。”

3.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憂悲老死……”

4.五蘊“色受想行識”

5.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人無我”

三、教史演繹

1.中觀派(空宗):緣起性空——“法無我”(一乘實相印,龍樹: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名中道義)

2.瑜伽派(有宗):萬法唯識(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

3.印度三期佛教的不同側重:

小乘:以無常教義為中心,追求出世解脫為要務;

大乘:以緣起性空教義為中心,入世度生為要務;

金剛乘:以一乘真常為中心,全面宗教化、神秘化……

四、思想特色

1.法印1:揭示了世間萬象的普遍規律之一,以及衆生生死痛苦的根源;激勵人們尋求解脫,趣向涅槃;菩薩藉此積極進取,入世度生。

2.法印2:寓示衆生佛性本自圓滿具足,隻因妄想執著,故有痛苦;表明佛教以究竟離苦得樂為宗旨(并不以“善惡”或“功罪”為标準)。

3.法印3:揭示了世間萬象的普遍規律之一,表明沒有第一因,不承認有造物主,表明佛教本質上屬于無神論或泛神論;這也是佛教以包容、方便(法門無量)著稱的根源。

4.法印4:昭示了佛教的終極關懷,寓示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通過自我救贖,是可以成佛的,表明衆生本質上是平等的;這也是佛教以智慧、慈悲、和平著稱的根源。

五、哲學觀察:

1.“軸心時代”:“終極關懷覺醒”“道德覺醒”的時代

2.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裡特:“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

3.莊子:“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4.《莊子天下篇》:“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

5.古希臘數學家芝諾:“飛矢不動”……

6.黑格爾“正反合”理論

六、科學傍證

1.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2.物質無限可分

3.“物質不滅”“能量守恒”

4.達爾文“進化論”

5.愛因斯坦“相對論”

6.“量子物理學”……

七、現實運用:

法印1:1.珍惜光陰;2.與時俱進;3.減損貪戀;4.追求真正的永恒。

法印2:1.體認自性本自圓滿無缺,建立自信,避免讓世法或他人定義自己;2.認清世間苦是絕對的,樂是相對的短暫的,從而超越苦樂。

法印3:1.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2.事物變化存在無限可能;3.萬事萬物間沒有本質區别(在一定條件下皆可轉換);4.對于業果接受它、認識它、處理它、放下它。

法印4:世間構建于二元對立,隻有超越二元對立才能獲得解脫。認清真正的快樂是超越苦樂,最大的善是超越善惡,真正的靜是非動非靜,永恒的存在是不生不滅。

八、小結

四法印是佛法的核心教義,是佛教哲學的基石,總體來說具有普遍意義,也經得起現代科學的檢視。同時,它既是佛法區分于其它宗教的“試金石”,也是藉以鑒别附佛外道和附佛邪教的“照妖鏡”,值得認真的研究、用心的品味。由于它基于聖哲的内證境界,具有特殊的宗教屬性,不是哲學思辨可以充分認識的,更不是憑借工具、重視量化驗證的自然科學可以直接檢視的。但這并不妨礙人們從不同緯度去認識和诠釋它,何況它定義下的佛教已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世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仍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啟迪作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