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信息  >  正文

12月15日學術信息:相忘于江湖——莊子哲學漫談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7-12-05

主題:相忘于江湖——莊子哲學漫談

主講:陳霞教授

時間:12月15日(周五)14:00

地點:beat365体育官网小報告廳


附:陳霞簡介:

陳霞,1986年畢業于四川文理學院(原達縣師範專科學校)英語專業,1987年四川外國語大學英語本科,1992-1998年四川大學碩士和博士,

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

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從事中國哲學、道家與道教文化、宗教學等領域的研究。曾經在西昌學院、四川大學等高校任教,也曾為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高級訪問學者、布朗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者、加爾文學院、密蘇裡聖路易斯大學訪問學者。出版有《道教勸善書研究》、《宗教學原理》、《中西文化視野中的人性》、《道教生态思想研究》、《道教術語漢英雙解詞典》、《道家哲學引論》,參加過《馬丁•路德的神學》、《道教與生态》、《人類的宗教》、《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德哲學年鑒》、《中國傳統哲學綱要》等著作的英譯漢、漢譯英工作,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态》、《世界哲學》、《中國哲學史》、《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學研究》、《道家文化研究》、《國際倫理》、《德國哲學》、《中國哲學與文化》、《哲學門》等刊物上發表中英文論文、譯文100多篇。


内容提要:

“記”的重要性衆所周知,“忘”的意義卻常被忽略。在西方哲學中,回憶、記憶的價值和地位高于“遺忘”。柏拉圖明确地把“記憶”界定為一個哲學概念,并認為“認識就是回憶”,即回憶起心靈已經遺忘的東西。在中國古代思想裡,相對說來,儒家也很強調記憶。孔子鼓勵弟子不僅要不斷求取新知識,還要鞏固已學的知識,做到“多見而識之”、“默而識之”(《論語·述而》),把所見所聞默記在心。其他如“博聞強志”(《荀子·解蔽》)、“博聞強識”(《禮記·曲禮》)、“博聞強記”,以及“記問之學”(《禮記·學記》)都提到廣泛學習與通過記憶鞏固所學内容的問題。莊子則獨辟蹊徑,不重“記”而重“忘”,認為“忘”勝于“記”。

在《莊子》一書中“忘”字出現了80多次,可以說,莊子是中國哲學史上對“忘”論述得最早、最全面、也最深刻的思想家。

表現在人的精神旅程中,“忘”是通過不斷揚棄從感性、理性、道德,最後而走向自由的重要方法。因為在感性階段,客體外在于我,主體總想将它占為己有,故“累于物”;在理性階段,主體追問客體“是什麼”,分隔了物我;在道德層次,人們訴諸“應該”,而忽略了自我,這些都是對自由的妨礙,隻有忘物、忘德、忘知、忘己,不被一切所左右,才能使個體的精神得到獨立,使本真之我得以顯現。

在藝術、創造等精神活動中,“忘”也極為重要,因為“忘”能使人擺脫表象、雜念、約束而産生凝神和專注,因忘形而獲神,因忘知而獲悟,在“忘”中,能激發人的創造靈感。

莊子說:“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帶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變,不外從,事會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嘗不适者,忘适之适也。”(《莊子·達生》)可見,由 “相忘”而“自适”,是一種很高的精神境界。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