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邏輯哲學重大前沿問題研究”小型學術研讨會在BEAT365唯一官网舉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7-07
本網訊 ( 通訊員李懿迪) 7月1日至2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當代邏輯哲學重大前沿問題研究”小型學術研讨會在BEAT365唯一官网召開。會議由beat365体育官网主辦,BEAT365唯一官网教授陳波、程勇,南京大學教授潘天群、頓新國、張力鋒,南開大學教授劉葉濤,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張留華,山西大學教授陳敬坤,中山大學教授任遠,湖北大學副教授李莉,山東大學副研究員王洪光等10餘位學者參加此次研讨會。
由陳波教授作為首席專家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邏輯哲學重大前沿問題研究”拟于年内結項。7月1日上午開會讨論了與課題結項有關的事宜。首先,beat365体育官网科研秘書禹燕民老師介紹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結項流程及其注意事項。然後,陳波教授談了本課題的運行過程、主要的階段性成果、結項成果的安排及其目前狀況,結項的後續安排等事宜,然後全體與會成員進行了認真讨論,并就某些後續安排達成一緻。7月1日下午至7月2日全天,與會成員進行了認真的學術交流,程勇教授主持了7月1日下午的交流和讨論,潘天群教授和李莉副教授分别主持了7月2日上下午的交流和讨論。
南京大學潘天群教授報告了他剛發表的英文論文,題目是“命題的經驗内容”。他指出,哲學家關心命題或理論的内容,如波普爾提出了經驗内容的概念,認為“陳述p的經驗内容是其潛在證僞者的類”。他認同此概念并進一步提出,命題的經驗内容指的是包含在命題中或從命題中演繹得出的、與世界相關的“元素”,通過這些元素,該命題被經驗地證實或證僞。基于此,他給出了非概率地計算複合命題經驗内容值的演算系統。他通過“指派”基本命題經驗内容的單位值和全稱肯定命題經驗内容的單位值,計算出了四種直言命題經驗内容的值,并以牛頓萬有引力公式經驗内容值的計算為例,說明該演算系統能夠為科學理論的比較提供全新視角。
BEAT365唯一官网陳波教授報告的題目是“什麼是邏輯”。他首先勾畫了邏輯和邏輯哲學的基本發展圖景,并指出“邏輯”是一個生長和變動的概念,它是關于推理和論證的一門學問,與人類的認知和思維有關,從對“人類事實上如何思維”的考察中提煉出“人類應該如何思維”的規範。推理和論證既包括必然性的(通過推理的形式結構,前提的真能夠确保結論的真),也包括擴展性的(結論超出前提所斷定的範圍,因而前提的真不能保證結論的真,但如何從前提推出結論依然存在大緻的模式、程序、方法和規則),因此,演繹邏輯、歸納邏輯、非形式邏輯和批判性思維等等都屬于廣義“邏輯”的範圍。接着,陳波回顧了數學哲學中的貝納塞拉夫問題,并提出在邏輯中也面臨類似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邏輯的“可通達性”(Accessibility)、“可應用性”(Applicability)、“規範性”(Normativity)、“可修正性”(Revisability)和“選擇問題”(Selection)五個方面,他本人對此做出了初步回應。基于以上讨論,陳波指出自己繼承亞裡士多德的大邏輯觀,并同意吉拉·謝爾(Gila Sher)的說法:邏輯既奠基于世界,也奠基于人類心靈。
南京大學張力鋒教授報告的題目是“論反事實推演和模态知識”。他指出,反事實推演因其中經驗要素的作用不同于先驗/後驗認識而被視為是扶手椅知識的典型獲取方式,但實際上扶手椅知識隻是一種相對于具體認識者的、因經驗要素在知識獲取進程中扮演的特殊角色而确立的認識方式,與作為典型認知模态的先驗/後驗知識分屬于不同的認識範疇,因而不構成對傳統的先驗/後驗知識分類的挑戰。他接着指出,模态知識不能因反可能條件句反例的相關争論,而被歸結為以反事實推演為主體的認識過程,反事實條件命題的必然性分析表明:它們的認識必須訴諸某些先驗模态原則,因此反事實推演的模态認識論方案并未獲得徹底勝利。
華東師範大學張留華教授的報告題目是“邏輯形質論及其問題”。他指出,形式(form)與内容(matter,或曰質料)之分最早被亞裡士多德應用于形而上學領域,後主要經康德塑造為當今邏輯研習者的一種常識觀念,即,任何推理都可做出形式和内容的嚴格區分,邏輯學隻關乎其中的形式性。接着,他借助當代非經典邏輯的叢生現象、當代推理主義者關于内容有效性的觀點和推理心理學的實驗數據,表明不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邏輯形質論”(logical hylomorphism)的觀點都開始動搖,形式與内容間的分界線并非固定不變,這種區分有時不過是出于實用性考慮。他最後指出,對内容的強調不意味着邏輯學不再關注形式化方法,隻是說明對邏輯學本性和範圍的理解有必要在當代多學科視域下重新予以辯護。
山西大學陳敬坤教授報告的題目是“二維語義學”。他首先介紹了二維語義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并指出查爾默斯的認知二維語義學是衆多二維語義理論中最具影響力的版本。但作為認知二維語義學的核心論題,先驗概念的定義卻面臨着嵌套問題的嚴重挑戰,該問題是指:事實性的認知算子會嵌套在其他模态算子中,從而導緻困難。他指出,嵌套問題實際上源于先驗偶然真理本身造成的困惑,因為先驗概念的模态解釋會導緻一個假命題在某個可能世界中是先驗的。為解決嵌套問題,查爾默斯和雷本提出一種非模态的先驗性解釋,認為先驗命題除了必須具有必然的認知内涵外,還要滿足活性約束條件。齊普和波勒等人則認為活性語義學的二維真值條件并不總與非模态解釋相匹配,而且會導緻先驗性概念變得瑣碎脆弱。陳敬坤則認為這些質疑并不對活性約束條件本身構成實質性威脅。
南開大學劉葉濤教授的報告題目是“本質主義”。他首先梳理和介紹了三種本質主義。其一是傳統的本質主義理論,以本質主義創立者亞裡士多德為代表。亞氏本質主義雖然在處理類事物時顯示出融貫和解釋力,但在個體本質問題上搖擺不定。其二為個體本質起源論,以克裡普克、普特南和薩蒙為代表。該觀點借助可能世界理論提出,認為個體本質即其“來源”或“起源”,自然種類事物的本質是該類成員共有的内部結構。理解個體本質起源論,需訴諸模态分級。其三為關于本質的“實在定義”方案。該理論以範恩為代表,認為本質本身就是“初始”概念,因而拒絕對本質進行模态刻畫,而是進行某種“定義性刻畫”。劉葉濤指出,這一“颠覆性”方案近年來讨論頗多,值得國内學界高度關注和研讨。
南京大學頓新國教授的報告題目是“人工智能中的邏輯研究”。他首先回顧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曆史,并指出人工智能的第一階段是模拟人的計算理性,主要采用演繹邏輯;人工智能的第二階段是模拟人的學習理性,采用連接主義路徑,具有濃厚的歸納色彩;人工智能的第三階段則是模拟人的行動智慧,但在發展過程中,因決策不具可解釋性而産生的“黑箱”問題屢受诟病。頓新國針對此問題指出了兩條解決路徑,其一是構建具有足夠多人類常識和背景知識,有能力深刻理解周邊現實世界的人工智能系統;其二是将人工智能與深度學習相融合,構建能夠實現“最佳解釋推理”的人工智能系統。
中山大學任遠教授的報告題目是“邏輯的規範性”。他從澄清規範性的概念入手,首先簡要回顧了康德、皮爾斯、弗雷格、維特根斯坦和卡爾納普等人對于邏輯規範性的經典表述,并在此基礎上概述了對邏輯規範性論題的若幹基本論證,介紹了邏輯規範性論題面臨的兩個主要挑戰及其回應。他指出,構成性問題和自主性問題是邏輯規範性所面臨的主要挑戰,麥克法蘭通過提出橋梁原則回應上述挑戰。橋梁原則試圖溝通邏輯後承關系和信念修正之間的間斷,這意味着語義學觀念的邏輯和認識論觀念的邏輯在規範性上具有不同特征,邏輯的規範性問題從而與邏輯的形而上學地位及認識論地位密切相關。二者之間的關聯既表現在邏輯規範性與邏輯多元論間存在明顯張力,也表現在邏輯的實在論立場和反實在論立場關于邏輯規範性有不同主張。任遠最後指出,作為認識論觀念的邏輯規範,對于一般認知規範具有獨立性,邏輯規範是思維的構成性規範;作為語義學觀念的邏輯,其規範性則是派生的和非構成性的。
山東大學王洪光副研究員報告的題目是“邏輯多元論的‘崩潰難題’及其皮浪主義解”。邏輯多元論主張存在不止一個正确邏輯,邏輯規範主義主張邏輯是規範的。然而,以上兩種邏輯哲學立場之間存在張力,邏輯規範性常被用來構建針對邏輯多元論的論證,使得多元論崩潰為一元論。王洪光分析對比了崩潰論證的普利斯特型和裡德型,指出它們的結構如何使得邏輯多元論陷入困境。随後,她詳細評述了邏輯非規範主義立場以及崩潰難題對非規範主義邏輯多元論的複仇。最後,她為崩潰難題給出了一種皮浪主義解決方案,通過分析懸置判斷在認知狀态、認知規範和元規範三個層次上對崩潰論證的阻斷,得出結論:一個邏輯多元論者無論其邏輯規範性立場如何,隻要接受懸置判斷,便再也不會遭受由多元論向一元論的崩潰。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