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張澤洪教授來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7-07

本網訊(通訊員謝卓悅)2023年6月30日下午,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張澤洪教授應邀在beat365体育官网B301報告廳進行了主題為“唐代長安三教關系與社會政治”的講座。講座由我院翟志宏教授擔任主持,學院數10位師生參加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張澤洪教授指出,唐代社會是儒釋道三教蓬勃發展的重要時期,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長安亦是全國儒教、佛教、道教活動的中心。唐代長安佛教、道教的興盛發展,一方面完成了佛教、道教從山林走向城市的轉變,體現出兩教幹預政治、履行國家職能的趨勢;另一方面,兩教與儒生相鼎足而立為三教,佛教之學成為唐代社會文化的主流。

其次,張教授旁征博引、引經據典從如下兩個方面探讨了唐代長安佛道的關系,其一是通過唐代道觀、寺廟的修建情況與名山高僧的數量來反映兩教修習場所的盛況。張教授先後引用“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天下伽藍之盛,莫盛于此”等文獻論述建築的宏偉和規模的盛大。此外,張教授特别描述了長安城内有數量衆多的可供女道士修行的道觀以及數位成為道士的唐代公主,這些都足以可見道教在唐代的推崇備至和興盛發展。

張教授不僅引用史書作為引用依據,還把大量吟誦長安寺觀的涉道詩進一步作為研究依據。比如《全唐詩》收錄唐代文士遊覽佛寺、研讀佛典、交接僧人的詩大概2700首,而唐代僧人的詩大約有2500首,約占《全唐詩》的十分之一以上。以及溫庭筠《題西明寺僧院》、白居易《首夏同諸校正遊開元觀因宿玩月》等一系列唐代涉道寺,成為唐代長安文壇的時尚;“初唐四傑”的盧照鄰、駱賓王與李榮道士的唱和酬答,亦為名士高道交往的曆史見證。

其二是通過唐代長安僧人頻繁的傳教弘道活動來反映兩教的關系。張教授指出在唐王朝就已認識到“三教雖異,善為一揆。”的現象,而唐代長安的儒釋道三教論衡早在唐高祖時期就已經肇始。張教授引用大量史料來進行理論支撐,首先從《集古緊佛道論衡》、《大唐新語》等史書的描述,真實還原了儒釋道三教進行精彩辯論的場景。其次,張教授指出,從中唐開始,每年皇宮内殿的三教讨論已成為了例行制度。該制度的推行反映出唐代佛道之争的良好社會氛圍,對于三教的發展起到相互啟沃、相互融合的趨勢。最後,張教授舉例說明長安寺觀用俗講的方式,即僧人、道士用通俗的語言講解佛經、道經故事、達到弘法宣道的效果。此外,張教授還專門講解三教論衡的程序,具體分為“僧問”、“問僧”、“問道士”、“道士問”,論辯程序依次為問、對、難、對四個環節。

通過以上介紹,張教授對于唐代長安佛道關系作出如下幾點結論:長安佛、道二教是都市宗教發展的典型;唐代長安成為彙聚全國佛、道二教的中心;佛、道二教的傳法弘道實踐創造出城市山林的成功模式;唐代長安的三教論衡、俗講、酬答唱和都反映出唐代長安佛、道二教和諧相處的曆史實況;唐代長安佛、道二教和諧相處的宗教實踐創造了中國宗教上的成果範例。

在互動環節中,張教授就在場師生提出的關于“佛道二教在唐代是否有激烈的沖突”、“佛、道二教的發展趨勢是否一直是從山林走向城市”等問題開展了充分交流讨論。張教授還就“如何保持學術論文高産”和“宗教學研究的未來走向、趨勢以及困難” 一一作出詳細解答。

講座結束之際,翟志宏教授代表到場全體師生向張教授緻謝,并對整場講座進行了簡短和精辟地總結,講座在衆人的掌聲中落下帷幕,圓滿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