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華東師範大學楊國榮教授應邀來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8-31

本網訊(通訊員 劉思源)8月26-27日,beat365体育官网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研究室和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共同舉辦了首屆“中國哲學行動視野”系列研讨會,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楊國榮教授應邀參加。

26日上午,楊教授做了會議主旨發言;下午又做了題為“人性化:人的存在及其曆史走向”的學術報告。此次講座由吳根友教授主持,線上線下共有160餘名聽衆參加。

楊教授認為,人的存在過程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不斷走向人性化的過程,它包含成就人性和合乎人性兩個方面的内容。前者主要是化潛在的人性為現實的人性,後者則肯定人有自身價值和内在尊嚴,并表現為人之目的、自由的不斷實現,二者皆為曆史過程。就其如何可能而言,既涉及個體努力、修為的過程又離不開社會實踐過程的影響。

圍繞“人性化”概念,楊教授從中西哲學的角度分别進行了簡要的介紹。他指出,無論是先秦的“人禽之辨”還是當代的“人機之辨”,都與“什麼是人”這一問題相關聯,人性不僅涉及善惡等道德品格,同時具有形而上的意義,也涉及更為寬泛的意義,如可能的發展方向、理想的存在形态等。随後,楊教授從潛能與應然的角度展開了具體分析。潛能意義上的人性以其發展趨向作為内容,包括知情意、道德上的善惡等内涵,隻有通過後天的習和行才能獲得現實内容;應然意義上的人性既是一種自我應當追求的理想形态,也是一種社會應當承認的存在形态,以“人是目的”、自由的能力為内容,人的自由品格意味着對外在強制的超越和對内在感性沖動的克服。

在闡明了人性的基本内涵之後,楊教授着重讨論了人性化的過程。他認為,人性雖然有它的初始形态,但這種形态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帶有曆史性的品格,無論是潛能意義上的人性還是應然意義上的人性,它們的内涵都在曆史演進的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從過程的角度來說,人性的規定和人性化的過程呈現出一種互動的形态,而且需要體現于社會曆史的具體變遷之中。他以民主、自由為例,指出民主、自由本來應當成為社會政治領域當中人性化實現的重要表征,但西方将其作為意識形态教條的做法導緻了社會政治實際運行與人性化過程相互割裂的局面。此外,楊教授還剖析了民本與民主的關系,強調二者在現代社會相互結合的可能與必要性。在他看來,傳統的大同理想、萬物一體和現代社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表現了不同曆史時期的人性化,而就人性化的未來展望而言,則以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的聯合體為目标。楊教授認為,人性化的過程不僅關乎個體的努力,還需要物質條件的改善、外在的規範和引導。基于此,他對自由主義的某些主張進行了批評,并告誡世人應當拒斥虛無主義,同時也要警惕權威主義。最後,楊教授從“成己成物”的角度指出,成就人性意味着内在的人性在現實中不斷落實;另一方面,世界本身也會逐漸變得越來越合乎人性的要求,使人性化不斷獲得新的起點,推動其進一步發展。

主旨報告結束後,楊國榮教授對吳根友教授及線上線下聽衆的問題進行了一一回應。

據悉,此次講座為我院“珞珈中國哲學講壇:名家系列講座”的首場,楊國榮教授的講座内容是他新近的哲學思考,也是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報告此一主題。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