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中國哲學講壇|匡钊:“虛實”與“白馬”——從戴震的觀點看《公孫龍子》對物之為物的理解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8-31
本網訊(通訊員 李潔)8月29日下午,BEAT365唯一官网珞珈中國哲學講壇第三講“‘虛實’與‘白馬’——從戴震的觀點看《公孫龍子》對物之為物的理解”講座在beat365体育官网B214報告廳順利舉辦。本次講座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匡钊老師主講,beat365体育官网廖璨璨老師主持,李巍老師評議。
匡钊老師首先談及蕭萐父先生所開創的武大中國哲學研究傳統,認為其顯著的特色之一就是“叩其兩端”,即特别重視對先秦和明清、近現代思想的研究。而這,也是本次講座所以選擇以戴震與公孫龍的名實思想作對比的緣由之一。本次講座的另一個選題緣由,則是在因循張岱年先生所開創的範疇研究傳統的同時,嘗試從範疇的比較走向對中西哲學基本問題的揭示。無論中國人還是西方人,事實上在面對世界的時候無疑都會産生一些共同的基本問題,比如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描述物之為物,而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構成了哲學的基礎。
傳統上研究者一般不會把戴震與公孫龍聯系在一起。戴震之于名之虛實的讨論,無疑屬于傳統語文學的範圍,但其指向卻是哲學性的,且正與先秦名學家有殊途同歸之處。因此重新檢視上述問題脈絡,不僅有助于從全景上重新對中國哲學中的核心問題做出融貫性的解釋,亦有助于揭示其在世界哲學圖景中的知識意義上的可公度性。
匡钊老師指出,對“白馬論”問題的不同回答,隐含了大家對“什麼是中國哲學”這一标準的探讨。作為一個“如鲠在喉”的問題,“白馬論”也成了中西比較中凸顯“中國性”的一種概念,可以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獨特的“說理”方式,而非一種異于西方的“思維”方式。匡老師澄清了所謂“語言相對論”的觀點。沃爾夫提出的“語言相對論原則”認為,使用不同語法的人會有不同的觀察行為,并産生某種程度上不同的世界觀。當然,這一觀點即使從語言學本身已經有很多硬反駁,但其在哲學界仍然具有相對更大的影響力。
事實上,當我們在讨論句子意義的時候,以往研究者放大了中西語法差異的轄制意義;而問題在于能否提出一個不依賴于語法的“意義”讨論通道。在古希臘,有語法形式作為工具;而中國人怎樣展示這個主題,就需要考慮先秦最基礎的問題之一,“名實問題”。匡老師認為,公孫龍子的“白馬非馬”論,其實要讨論的是我們應該以何種适當的方式去以名命物。對物之為物的追問,不止限于對客觀事物的正确命名,指向物之“本名”的确定,或者說事物本質的發現;亦指向如何對其各種特征加以合理描述的問題,即對物之屬性的斷定。那麼如何對事物加以适當的刻畫就可以歸納為兩部分:一是對其本質的斷定;二是對其屬性的描述。
匡钊老師指出戴震主張由訓诂來通義理,在現代學術視域中這無疑意味着某種哲學的語言學轉向。戴震以“虛實”來劃分不同種類的“名”,分别了“指其實體實事之名”和“稱夫純美精好之名”,這與先秦名實問題的讨論相呼應,事實上也是從名實關系的角度,去考慮事物之所以為物的形上學問題。這正是戴震由訓诂通義理的真正發明所在。
最後匡钊老師認為,以“白馬論”為發端所引出的先秦哲學當中對于事物本質與屬性的分辨,實際上并非公孫龍或少數名家的獨見,而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古希臘哲學中。隻是有關思考,在缺乏語法上主謂關系的中國思想圖景中,難以獲得明晰的呈現,但這一點,并不妨礙此問題的普遍存在,而我們對其的讨論,亦無需一定訴諸特定的語法構造。
李巍老師對本場講座進行了評論。他認為戴震等清代學者對宋明理學的一個重要回應是 “以虛名為實有”;更早的,王夫之以“理學之名”或指經學、或指禅學;黃宗羲則視理、氣為“一物之兩名”,這都是基于名實關系的考慮。總體上說,清人并非“反理學”,而是反對理學話語的“空言”之弊,這的确有先秦思想中辨析名實的意味。因此匡老師将戴震與公孫龍的思想放在一起讨論,看似奇特,實際是極具啟發性的對比。随後,匡钊老師也與參會的肖航老師、劉沁老師以及同學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本次講座反響熱烈,師生都表示受益良多。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