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視野下的啟蒙哲學”國際學術研讨會在我院召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11-10
本網訊(通訊員 丁銘)2019年11月10日至11日,“比較視野下的啟蒙哲學”國際學術研讨會在BEAT365唯一官网振華樓beat365体育官网B107報告廳召開。本次研讨會由beat365体育官网、BEAT365唯一官网比較哲學與文化戰略研究中心、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共同舉辦。來自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 、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中南大學、西北大學、甯波大學、溫州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以及BEAT365唯一官网的39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比較哲學與文化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代表學院對與會學者表示歡迎,在緻辭中圍繞“啟蒙”對人類文明的曆史意義和未來作用闡述了中西比較視野下進行“啟蒙”反思的問題意識和重要意義。
此次會議共分八場進行。
第一場會議,澳大利亞悉尼大學Stephen Gaukroger教授回溯了18世紀中期西方社會和文化停滞的自我克服,闡述了啟蒙中的科學精神對西方文明進至現代化的意義,比較東方則由于科學和科技意識的不重視造成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停滞。BEAT365唯一官网李維武教授立足于對新文化運動中的核心觀念“科學”、“民主”、“進化”的闡釋揭示出啟蒙與啟蒙反思相互交織的現象,指出啟蒙與啟蒙反思不是相對立的、非此即彼的關系,啟蒙孕育了啟蒙反思,啟蒙反思則經由對啟蒙局限性的反省與批判顯示出在當代的意義。南京大學張亮教授從曆史的維度說明霍克海默、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從根本上不可能脫離馬克思開創的對法國啟蒙理解的基本面向,強調了法蘭克福學派通過文學隐喻揭示對資本主義的意識批判。
第二場會議,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Karen Green教授解讀了18世紀女性哲學家Catharine Macaulay的宗教和政治思想,說明Maucaulay在共和主義曆史中的恰當地位與她的宗教、政治上的激進啟蒙(Radical Enlightment)有着邏輯和曆史性的密切聯系。華中科技大學鄧曉芒教授參照中國哲學的形而上學起點,追溯亞裡士多德形而上學基礎,通過“有無”概念的存在論、語言哲學的中西比較,分析探讨了的西方形而上學路向與中國哲學視野的内在區别。BEAT365唯一官网吳根友教授分析了蕭萐父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對啟蒙的規定,經由福柯對康德啟蒙概念的反思和荀子“解蔽”之間的認識論啟示意義關聯,指出啟蒙在當代從思想史現象躍遷至哲學認識論高度的必要性。
第三場會議,清華大學夏瑩教授通過對康德、馬克思、福柯啟蒙思想的比較分析,探讨了啟蒙所具有的動态性和悖論性雙重屬性,說明馬克思同福柯一樣在真正的現實層面上凸顯了啟蒙的動态特征和成功避免了啟蒙悖論性生成。BEAT365唯一官网李佃來教授指出馬克思對啟蒙主義中現代價值的承繼,認為馬克思的政治哲學既是建立在啟蒙理性的基礎上又是對康德式“人是目的”形上懸設的批判繼承。中國社會科學院湯明潔研究員分析了福柯論述啟蒙的三個曆史文本,論述了福柯的曆史--哲學實踐就是對康德理性批判的曆史批判和對康德啟蒙概念的哲學繼承。BEAT365唯一官网楊雲飛教授分析了康德啟蒙思想的三個層次,包括狹義性質的獨立思考、擺脫權威,拓展性的從他人角度思考以及真正完成啟蒙的與自身一緻的思維一貫性。
第四場會議,香港中文大學鄭澤綿教授說明了西方啟蒙哲學家對中國集體倫理思想的重視而忽視了個體獨立的倫理意義,通過比較王陽明和笛卡爾在個體道德判斷上的平等主義主張,論述了中歐啟蒙思想結合的可能性基礎。澳門大學Mario Wenning教授解讀了西班牙17世紀哲學家D.D.F.Navarrete對中國儒釋道思想的闡釋,論述了早期西方啟蒙是一個跨文化的自我批判和去中心化的過程,從曆史維度體現了西方啟蒙與非西方文化尤其是中國的緊密聯系。中山大學王格副研究員通過西方傳教士在晚明時期同宋明理學在“天”、“理”、“禮”等哲學概念上的解釋差異,分析說明了晚明西方哲學對中國思想潮流的隐性影響。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朱浩浩副研究員以明清之際中國天文學研究相關個案為中心,論述了明清科學不同于傳統中國與不同于西方近代科學的“新科學”形态,兼具中西特征而一體。
第五場會議,BEAT365唯一官网李勇教授通過道德潛能、道德能力和道德成就的區分,以及道德平等與政治平等的區分,論證了儒家思想中道德不平等推至政治不平等的論證本身是不成功的,同時指出儒家賢能政治與政治平等、政治不平等的理念都是兼容的。武漢理工大學呂威老師分析了康有為“天下--個人”社會政治結構的基本模式和深層内涵,說明了這一結構蘊含的“群己之辯”問題是對中國傳統“家--國”同構結構的超越,也是對現代民族國家政治結構的超越。西北大學李強老師關注牟宗三早期民族建國思想的文化、政治、經濟三重維度,從文化維度的保守主義、政治維度的民主主義、經濟維度的社會主義闡述了牟宗三文化保守主義的民族建國方案的理論缺陷和啟示意義。
第六場會議,BEAT365唯一官网王詠詩副教授分析了哲學理論中“技術”概念的演化,展示了技術獲得支配性地位的曆史進程,通過對比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本體論框架在應對人類技術困境時的理論傾向,申明“回到康德”和康德批判理論的優勢。暨南大學黃燕強副教授探讨了近代以來在哲學與科學關系的命題下,中國哲學的研究和“中國哲學史”創作的展開,從哲學觀、方法論、宋學漢學之争等角度,說明近代“科玄之辯”對中國哲學特質及其價值評價的影響。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許蘭講師通過梳理張君劢在不同思想階段對科學與道德關系的論證,論述了張君劢對胡适代表的科學理性核心的啟蒙思想主流的反思,指出張君劢對科學理性與道德理性并重的理論特質。
第七場會議,廈門大學謝曉東教授從自由主義的角度,論證了李贽是一個空想自由主義者,認為李贽的自由主義體現在多元主義、價值的主觀主義、反權威主義、個體主義和平等主義等方面,進而讨論了李贽自由觀的欲望基礎性地位及其在制度尤其在法律上的盲點。中國人民大學王博老師對中西早期生死觀進行曆史考察,進至李贽與利瑪窦在對待死亡的态度、鬼神觀、善惡報償等方面的比較,探讨了兩者之間“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關系。中南大學胡棟材老師以利瑪窦和陳獨秀為案例,闡發了明清之際中西互動與清末民初西學東漸階段氣論言說的現代啟蒙意義,認為氣論脈絡的内生現在性被否棄,一方面激發了傳統文化的近代啟蒙,一方面也造成氣論傳統的肢解,對中國傳統的自我認同造成障礙。
第八場會議,溫州大學孫邦金教授以戴震為例論述了乾嘉儒學在知識理性、道德理性、曆史理性和制度理性等維度的理性訴求,體現了乾嘉學術對傳統儒學的哲學面貌、知識視野和社會理念的改變。BEAT365唯一官网沈庭老師以歐陽竟無為中心,認為歐陽竟無的“真如”觀本身就是一種真理觀,通過對歐陽竟無真理觀的特點和現代方法的分析,認為歐陽竟無開創了中國佛教真理觀由“宗教的真理”向“哲學的真理”的現代轉向。湖北大學劉元青教授梳理了熊十力對“格物緻知”的解釋,熊十力将“緻知”訓為王陽明的“緻良知”,“格物”則更傾向朱子的解釋,挖掘熊十力這種解釋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中西學術會通。
吳根友教授在閉幕總結中表示,此次會議從不同角度、側面,深入探讨了“啟蒙”思想運動及其所表達的現代精神,在社會生活各方面,尤其是學術的不同領域的影響與體現,指出應該進一步思考啟蒙在中國如此被接受和融入的路徑和原因,并注重從中國自身傳統和西方現代性兩個傳統理解和反思啟蒙。
會議開展過程中,國内外學者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讨論。啟蒙在中西哲學史進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此次會議從比較視野的維度探讨“啟蒙”,進行了中西哲學史的深入考察和探究,拓展了比較哲學研究的視域,提供了豐富的中西比較哲學研究關注點和課題。
(供圖:宋柏楊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