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大學Schmid教授談“行動中的惡”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11-11
本網訊(通訊員 宋金時)2019年11月6日下午,維也納大學哲學系社會與政治哲學講席教授Hans Schmid應邀在beat365体育官网B301教室進行了題為“行動中的惡——以奧古斯丁偷梨事件為例”的講座。講座由BEAT365唯一官网德國哲學研究所和“德國古典哲學及其現代效應”青年學術團隊協辦。我院美學教研室賀念老師、外國哲學教研室王詠詩副老師、東南大學武小西老師以及學院30多位同學參加了本次學術講座。外國哲學教研室楊雲飛副教授主持講座。
講座伊始,Schmid教授以飽滿的熱情帶領同學們進入了善與惡的問題。他從柏拉圖的“無人有意作惡”講起,提出了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原則,以善之名原則(the guise of the good-principle)。也就是說,人是憑借理由做事的,他做一件事一定是因為他認為這件事是好的,他才會做。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沒有人厭惡好而熱愛壞,一個人之所以做了壞事,隻是因為無知。當然,這裡的“好”有非常廣泛的意義,既包括普遍意義上的善又包括損人利己意義上的利,甚至包括滿足具體欲望時的快感。在此之後,Schmid教授區分了“壞”和“惡”(bad and evil),前者指一個人以善之名做事,但是由于無知或者失敗,沒有達到“好”;後者指一個人的原則是一種“以惡之名原則”(the guise of the bad-principle),他不想要好而就是想要壞。那麼問題來了,真的可能有以惡為原則的人嗎?
Schmid教授舉了奧古斯丁在《忏悔錄》中提到的“偷梨”作為例子。奧古斯丁回憶自己十六歲時與夥伴一起偷梨,他說他那時并不是不知道偷竊是壞的,也根本就不是想要吃掉或使用梨子,偷這個梨子對他來說沒有任何“好處”,他隻是為偷而偷,為了做壞事而做壞事。所以這是“惡”而不僅僅是“壞”。這個例子長久以來被認為能夠對以善之名原則構成挑戰。
Schmid教授借用了托馬斯阿奎那對此事的回應,阿奎那指出,奧古斯丁認為他僅僅“愛他的罪過”,是沒有真正理解他的行為:在他偷梨的時候,他其實還是想要合群、增加經驗,或者僅僅是反抗現成的規則等等對當時的他來說是“好”的東西的,換句話說,他看起來是“以惡之名”的行為其實可以被解釋進“以善之名”的框架中去。Schmid教授注意到,奧古斯丁在文中多次提及“我絕不會獨自做這樣的事”,也就是這個看起來是為惡而惡的行為與團體緊密相關。他提醒我們注意奧古斯丁偷梨的年齡(16歲),這正是青少年無所事事又渴望合群的年齡,他們在一個集體中可能會随意的做任何事。他們可能會說,讓我們做些什麼吧,比如說去搖那顆梨樹?在他們選定做這件事、做下這件事的時候,這件事對其中的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也就是說,這個集體中的每個人都沒有“有意作惡”。
最後,Schmid教授指出,個人是符合以善之名原則的,但是群體不一定。為了防止陷入由群體帶來的惡中,一定要保持反思。
互動環節中,在場師生就講座内容展開了熱烈的讨論,Schmid教授就以善之名原則是否适用于所有個人、惡的團體應該如何為惡負責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大家用熱烈的掌聲對Schmid教授的講座表示了感謝。
(攝影:由煜堃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