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南京大學張異賓教授來我院做“馬克思:三重現實抽象的思考”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9-14

本網訊(通訊員 譚玺)應我院邀請,9月13日下午,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異賓教授在振華樓B107報告廳做了題為“馬克思:三重現實抽象的思考”的講座。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李佃來教授主持。

張異賓教授指出,進入馬克思現實抽象問題實際上是一個“認識論斷裂”,即在常識經驗判斷中斷的地方産生一種全新的科學認知。張異賓教授強調,在馬克思那裡,現實抽象有三重維度,分别是勞動生産過程中工具的現實抽象、勞動分工之後技術的現實抽象以及商品交換過程中抽象勞動的客觀抽象。

不同于從經驗到概念的簡單的形而上學的觀念形成過程的主觀抽象活動,客觀抽象是客觀現實過程被抽象出來反向對象化為用具的過程。進一步地看,這裡主觀抽象與客觀抽象最明顯的區别在于,主觀抽象形成的概念是将活的思的過程凝固化為一個詞語,成為一個将死的能指;而現實抽象則是使不在場的抽象在用具中的現實活動過程在場,重複性再現和激活現實活動。

在對第一重現實抽象進行闡述的過程中,張異賓教授介紹了斯蒂格勒對胡塞爾兩種持存的補充,指出在承認胡塞爾提出的經驗的親曆和記憶的複現這兩種持存的基礎上,斯蒂格勒提出了作為第三種持存的外部物性持存。這樣,外部物性持存是與勞動的工具相關的,工具是客觀抽象的行動,每一種工具都是不在場的勞動過程的抽象反向物性化成為工具。工具的在場就是激活不在場的活動。同樣,馬克思在其“工藝學筆記”中發現,在勞作生産過程中,人們将勞作的技能現實地提煉出來成為工具,工具成為勞動過程中最重要的生産性的模闆,而這個現實的抽象過程就構成了生産過程中極為重要的本質。

但是在勞動分工之後,特别是在流水線上的勞動,第一重現實抽象的不在場的活動就被分裂了。從流水線上下來的勞動産品的不在場的活動,即工人的勞動已經變成了一種同質化的非主體性的活動,因為勞動分工後,工人的創造性被抽走了,工人的經驗被抽象化為觀念化的科學,工人勞作的技能被抽象為技術,而技術的本質遠離勞作過程,其反向物象化的結果就是機器和機器系統。由此,生産活動不再是單個工人的經驗性的生産,而成為社會勞動;勞動産品也不再是一個勞動個體勞動的直接結果,而是社會勞動、勞動一般,是客觀分工之後的結果。随之而來的,是工業化大生産之後資本主義的商品和市場經濟。

然而,在資本主義的商品和市場經濟中,交換的必然性又使馬克思認識到,在交換過程中,商品的使用價值并不能成為商品進行對等交換的計量單位。通過對商品和貨币的分析,他得出了交換過程得以實現實際上是因為交換關系被抽象出來并反向物象化為貨币的結論。具體而言,交換關系通過現實的貨币來實現自身,但貨币這一現實的物也不是它本身,而是抽象勞動。即貨币在交換過程中不僅使不在場的交換關系在場,還使潛藏在商品背後的抽象勞動顯現出來。這也就是現實抽象的最核心的部分——商品交換過程中抽象勞動的客觀抽象。

在講座結尾,學生們踴躍發言,就客觀抽象的先在性、三重現實抽象之間的關系等問題與張異賓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