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中山大學朱剛教授來我院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11-19

本網訊(通訊員 田昶奇)2019年11月16日上午,中山大學哲學系朱剛教授應邀在beat365体育官网B214報告廳作了一場主題為“交互主體性與意義的生成”的講座。講座由我院外國哲學教研室楊雲飛副教授主持。外國哲學教研室蘇德超教授、計算機學院蔡恒進教授以及學院内外60餘位研究生參加了講座。

朱剛教授從日常的無聊體驗引出意義的問題。無聊就是在應該感受到意義的時候卻沒有感受到意義。在無聊中,存在本身得以凸顯,哲學家們通常由無聊走向形而上學,但一般人面對無聊時卻逃避和舍棄存在。無聊是意義的缺席,那麼意義又來于何處?朱剛教授指出,胡塞爾現象學認為意義起源于交互主體性。

很多人認為胡塞爾現象學是一種唯我論,為反駁這種觀點,朱剛教授指出交互主體性在胡塞爾那裡具有原初性地位。朱剛教授首先介紹胡塞爾的本我(Ego)概念。本我是具體化的我,是自我極與其具體的意識生活的統一。朱剛教授接下來指出本我的原初形态就是交互主體性,按照胡塞爾的表述,就是單子共同體或單子大全。隻有對本我采取客觀實在化态度,本我才分散為一個個分離的自我。因此,胡塞爾的本我論并非唯我論。

說明了本我的原初性後,朱剛教授進一步指出交互主體性是意義的原初生成機制。意義分為對象化意義與非對象化意義,前者指作為意向相關項的意義,後者即交互主體性本身。作為意向相關項的意義乃非單個自我的構造成就,而是交互主體性通過交互主體性的經驗所構成出來的意義成就。就此而言,意義的最終源泉是交互主體性。

意義之所以能追溯到交互主體性,正是因為交互主體性本身就是原初的意義境域。不同的意識流在實項上分離,即在意識生活的内在性上分離,進而使得它們在實在上分離,即分屬于不同的時空統一體。正是由于不同意識流在實項-實在層次上彼此分離,所以它們隻能以一種交互意向性的方式形成共同體。朱剛教授進一步用本我的欲望結構來解釋交互意向性:本我作為單子是不自足的,因而有指向他人的欲望,在他人那裡有超越的目的;如果沒有其他單子,本我的超越欲望就不被滿足,就會感到空虛。因此,自我隻有在他我那裡才能實現自身的最終欲望,才能達到最終的滿足和依托。

朱剛教授最後指出,胡塞爾的交互主體性與現代性啟蒙帶來的個體主義相抵觸,而胡塞爾本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胡塞爾曾感慨現代使得共同體生活瓦解為個别人的生活,并認為瓦解的根源在于客觀主義哲學,這種哲學把世界看成由存在者構成的宇宙,也把人看作時空中的實在之物,如此造成人的物化,從而使得共同生活變為時空中個别人的生活,不再有精神上的連續性。現代人不再以交互主體性為自我的原初存在方式,甚至主動脫離交互主體性這種原初的意義境域,所以才會出現意義危機,乃至有相應的精神困惑與疾病。有鑒于此,朱剛教授指出,現象學不僅要對世界進行超越論還原,而且也要對人自身進行超越論還原,懸置客觀主義對人的精神的物化和實在化及其所導緻的原子式的個體主義,返回到原初的意向共同體和交互主體性。

在互動環節,蘇德超教授提出胡塞爾可能有獨斷論傾向:笛卡爾經過普遍懷疑的檢驗,至多得出一個我思,而胡塞爾更進一步,要從本我中直觀到他我。朱剛教授回應稱,胡塞爾對笛卡爾的反駁就是笛卡爾跳過了我思,使我思變得貧乏。胡塞爾之所以能從我思中要求更多的東西,是因為胡塞爾采用現象學的直觀方法,運用該方法可以明見地直觀到他我,因而并不是獨斷論。蔡恒進教授提出疑問:胡塞爾如何解釋相隔很遠的不同文化背景人如何相互理解。朱剛教授的回答是,如果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還原,即便有時會相互誤解,也能夠相互理解。朱剛教授還補充說,胡塞爾的交互主體性使得他我隻能作為本我的意識結構的一個環節顯現,從而将他人還原成他我。列維納斯正是在這一點上反駁胡塞爾,認為胡塞爾取消了他人的絕對性,是“我對他人的暴力”。

講座最後,主持人楊雲飛老師總結了朱剛教授的講座内容。蘇德超教授代表哲學院對朱剛教授的講座表示感謝。

(供圖:尹孟傑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