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曆史系黃保羅教授應邀來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9-23
本網訊(通訊員韋國強)9月21日下午,上海大學曆史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黃保羅在振華樓B214報告廳做了題為“馬丁路德的現代性與當代性”的講座。講座由外國哲學教研室王詠詩老師主持。
黃保羅教授指出,盡管路德在德語世界享有崇高的威望,但是對于路德思想的系統研究卻是比較晚近的事情,要到1883年《路德文集》的編纂才正式開始。
在過去,路德研究的權威往往是德國學者。上世紀20年代之後,北歐諸國的學者也開始加入路德研究的行列。到70年代,他們提出了一種解讀路德思想的根本問題的新方式,一定程度上區别于德國路德宗學者的既定解讀。發展并推動這種新解讀的代表人物是曼多瑪 (Tuomo Mannermaa) 。黃教授選取了曼多瑪文集的一篇名為《路德為什麼如此的迷人》的報告來介紹他的主要觀點。
曼多瑪認為,路德關于基督的“臨在于信”中的思想,在路德神學中占據着核心的位置,并且可能形成了路德宗與東正教對話的一個基礎。這裡所說的“信”并不是指一個基督徒起來去信這樣一種動作。一個人之所以能夠信,不是因為他自己的努力,而是因為上帝揀選了他。上帝先把信心賜給了他,他才能夠信。而基督就“臨在”于信之中,同時也“臨在”于基督徒之中。更準确地說,“因信稱義”的義和基督的“臨在”其實是相同的。
為了更精确的界定基督“臨在”的意義,我們需要确定這個概念的哲學預設。根據傳統的實質主義的認識論,人類的理解來源于可理解的認知形式,它們通過感官而進入到智力之中。已知之事物本身的存在臨在于智者之中。托馬斯阿奎那表示,知道和所被知道者是相同的。
無論路德對于唯名主義的立場如何,至少在他的神學上,他自始至終明顯的遵循着這個古典的認識論。在加拉太書的評注中,路德說基督不僅是信的對象,而且他自己就在信之中。通過對基督的信,上帝的義就變成了我們的義,他的一切,甚至他本身都變成我們的。凡是信基督的人,就都擁抱基督,并與基督成為一體,與他一起擁有同樣的義。這是路德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通過信,人不僅相信耶稣,而且他就擁有了耶稣。路德通過哲學的類比方式教導說,與上帝關系的本質就是一種存在的共同體。
何謂“擁有了基督”?上帝的本質與他所給予的神聖特性本質上是相同的。在終極意義上,他所給予的就是他自己。他被稱為上帝的名字。諸如道、公義、真理、智慧、愛、良善等等,這些既是上帝的特點,又是上帝的工作,又是上帝。當上帝把上帝的本質性特性賜給信徒的時候,上帝也就把自身都給了信徒。而對一個嚴格的基督徒而言,在明了了這一切之後,人生的真正目的就變成了唯一的一個:成神。
在介紹完“臨在”這個母題以後,黃教授轉而開始探讨路德思想的另外一些重要概念“分享”和“愛”。“分享”這一概念,對一個人理解路德的神學的各種主張來說是根本性的。信表示分享存在,分享上帝的特性。而基督徒在他的信裡所分享的特性之一就是愛。根據信,我們從上帝那裡接過良善。通過愛,我們從下面把我們分給我們的鄰舍。我們必須一再的通過愛,用好行為來對我們的鄰舍發出幫助,就像基督道成肉身,成為人來幫助我們所有人一樣。
在路德看來,一個基督徒不是住在他自己的裡面,而是住在基督和他的鄰舍裡面,否則的話他就不是一個基督徒。他通過“信”住在基督裡,通過“愛”住在他的鄰舍裡。通過信,他得以超越他自己。通過愛,他下降到他自己的下面,進入到他的鄰舍裡。在路德那裡,分享基督及其神聖特性的思想就是他的所謂改革見解的内容,而且也是他批評經驗主義神學的基礎。
最後黃教授總結道,即便在現當代語境,馬丁路德仍是迷人的。其迷人處在于:一,作為研究對象的路德之人格和生活是迷人的;二,路德之非系統著作背後潛伏着系統性的結構;三,路德超越宗派地屬于古老傳統和近現代潮流;四,路德是改革家卻代表着正統;五,路德與當代的相關性在于其理論,即絕對真理以恩寵和禮物的方式接近并把他自己賜給人類。以上這五點到今天仍啟迪着人們的思考。
在互動環節中,黃保羅教授就在場師生提出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黃保羅教授的講座使我院師生受益匪淺,并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歡迎。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