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張志剛教授來我院做學術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9-23
本網訊(通訊員葛俊逸)9月21日下午,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張志剛教授應邀來院B107報告廳做了題為“‘兩個大局’視域下的‘文化認同’問題”學術講座。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黃超主持,宗教學教研室徐弢教授、曹彥副教授、趙盼副教授以及來自學院的多名師生參與了這次講座。
講座伊始,張志剛教授從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入手,依次讨論了宗教認同問題在大變局時期的研究必要性、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
為闡明研究必要性,張志剛教授指出,從曆史哲學看,每逢人類曆史的重大轉折點,“發展進步的确定性”與“方向路徑的不确定性”交織并存,所有民族、國家、社會都不能不重新思考根本的哲學問題。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重組之際,新一輪的民族、國家、社會認同問題成為國際學界普遍關注的重大課題,宗教問題呈現出五大特點:
(1) 宗教經常與民族問題聯系在一起;
(2) 宗教自由經常與“人權”問題聯系在一起;
(3) 宗教經常與原教旨主義、恐怖主義聯系在一起;
(4) 宗教經常與國家的政局、民族的分裂或統一聯系在一起;
(5) 宗教的認同往往跨越了國家和民族的界限。
這些特點顯示出宗教與國家和民族之間具有的複雜關系,宗教認同往往能夠深刻影響國家政局、民族統一或分裂,乃至國際政治局勢。因此,認清世界局勢,必須要注意研究世界宗教認同問題,而這些問題又都與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相關。那麼,應如何認識“文化認同”問題中的諸多因素之間的複雜關系呢?張志剛教授以美國學者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的兩部著作《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我們是誰?》以及歐盟學者羅伯斯主編的《歐盟的國家與教會》等著作為例,綜合分析了美國和歐盟政界、學界關于“認同問題”的主要觀點。張志剛教授通過對美國學者與歐盟學者的觀點的分析,指出這兩大案例能夠促使我們開闊學術視野,進一步思考“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全局”與文化認同、國家認同、社會認同的關系。
在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角度充分讨論了“文化認同”問題後,張志剛教授将視野轉向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全局”中貫穿的“認同問題”。 在結合馮契、費孝通先生的論述以及中華文明發展史的基礎上,張志剛教授指出中國近代以來的時代中心問題就是“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這一問題包括了兩層含義,一是“中國”即“國家意義上的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二是“向何處去”明确了中華民族近現代以來擺脫侵略和壓迫,追求強國夢和偉大複興的一以貫之的精神脈絡,這一精神脈絡即是“中華民族認同”不斷構築的過程。
就第一層含義而言,張志剛教授通過回顧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多角度分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
(1)世界四大古老文明裡,中華文明是“唯一沒有中斷過的”;
(2)中華文明具備多樣的起源與多元化的農耕、遊牧等文明;
(3)其演進過程并非多元文明相互滅絕,而是在交往過程中互通有無、整合為一體;
(4)西周以來,中華民族不斷有新文明元素加入進來,但任何一個文明分支都沒有分裂出去,故而“中華文明的大格局”保持了一向的完整性。
在條分縷析的基礎上,張志剛教授指出“民族融合”與“外來文化吸收”是展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機制研究的兩個重要角度。“中華民族”作為“國家意識”覺醒的體現,是在近百年與西方列強的對抗中出現的。“中華民族”指生活在中國疆域裡具有民族認同的十幾億人民,包括了56個民族單位,是“多元的”,也是“一體的”。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中,主流的許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伴有分裂的消亡,逐漸形成為一個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主體。
就第二層含義而言,張志剛教授按照時間順序,依次讨論了從抗日戰争時期開始到新時代的關鍵時期中華民族構築認同的多方努力。在抗日戰争時期,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五大教将宗教信仰與保家衛國的國民責任聯結起來,齊心協力捍衛中華民族共同體。張志剛教授指出,這段曆史中深埋着中國各大宗教的愛國主義傳統,是值得深入發掘的。建國後,我國各宗教、各民族群衆繼承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精神脈絡,“何處去”的問題從“護國保民”轉為對“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追求。這一追求在實踐過程中逐步總結出“從中國實際出發”,學習借鑒外國經驗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中國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結論。
講座最後,張志剛教授将“中華文化價值觀”歸結為“二十言”:“以人為本,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張志剛教授指出,這一學理概括不僅能使我們“讀懂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且能為“中華民族認同”找到“最大的公約數”,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劃出“最大的同心圓”,更有效地凝聚我國各民族、各宗教的“人心與共識”,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增助力、添動力、彙合力”。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