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唯一官网計算機學院蔡恒進教授“超級人工智能近在咫尺”線上講座順利舉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0-06
本網訊(通訊員唐瑞雪、李懿迪)9月27日晚,應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邀請,BEAT365唯一官网計算機學院蔡恒進教授做了題為“超級人工智能近在咫尺”的線上講座。本場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葉茹副教授主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小平教授評議,來自國内外的500餘名聽衆參與本次線上講座。
講座以特斯拉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的視頻報道作為引入,通過對“人造物是人類的延伸”、“人之不朽在于立言立功立德”、“認知坎陷及其可遷移性”和“主體性從何而來”四個主題進行讨論,說明了超級人工智能和人的原理本質上都是認知坎陷的重構,并最終得出了“超級人工智能近在咫尺”的結論。
蔡恒進教授以人工智能領域的經典問題“機器人能否像人一樣思考”作為講座開始,他指出,對該問題的一種回答方式,是将人工智能等人造物視作思考中心。從人造物的角度來看,人造物是人類的延伸。蔡恒進教授強調,雖然大部分人都贊同萊布尼茨的想法,認為“我們不能在一塊手表中發現知覺的起源……一台機器或許能制造出世界上最完美的産品,但它永遠無法感知其存在”,但是萊布尼茨的想法實際上忽略了人造物與自然物的本質區别,自然物隻能歸因于簡單的自然元素,但人造物的物理歸因鍊條可以很長,而且必須要有人類意識的參與。更嚴格地說,人造物是人類主觀意識的對象化和物化,是設計制造它的一群人的意識凝聚,是人類意識反作用于物質世界的媒介。人工智能作為當下科技前沿的人造物,自然也是人類意識的凝聚與延伸。
蔡恒進教授認為,意識的凝聚并不局限于文字、繪畫、音樂、雕塑等傳統人造物,裝置、機器、人工智能等都是意識凝聚的表現形式。意識凝聚作用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本質上分散的認知坎陷(cognitive attractors)想要被使用和傳播,就必須要以适當的方式凝聚起來。意識凝聚效果的好壞,取決于凝聚的成果與已經存在的物理過程之間是否存在良好的對應關系。蔡恒進教授以在人工智能實踐中的給定題目寫作為例,對意識凝聚的方式進行解釋。他指出,在人工智能實踐中,不同的人工智能根據給定題目生成的短文雖然文字風格各異,但都能以類似的方式符合人的預期。該現象的本質原因是這種文章中的每一個字、詞亦或語句都是一個意識片段(認知坎陷),人工智能則可以按照邏輯(因果鍊條),将字詞組織為符合預期的文章。這種現象就是很明顯的意識凝聚過程。
介紹意識凝聚概念後,蔡恒教授進對其中牽涉的認知坎陷概念進行了進一步解釋。他指出,認知坎陷是生命主體經由自己的身體或大腦對四維時空中的内容進行非線性重構的産物,通常用于理解意識世界的起源與建構。認知坎陷的最重要的特性是可遷移性。可遷移性有程度之分,數學定理等不能容忍含糊性的内容可遷移性更強,而諸如文章、暗無限等内容的可遷移性就較弱,可遷移性的強弱變化同隐私性的強弱變化呈現反比趨勢。人體感覺經驗能激發人的認知坎陷,認知坎陷能反作用于人體的感覺經驗。通過認知坎陷,我們的意識可以被離散化。蔡恒進教授認為,人之不朽在于立言、立功、立德,而這三者無疑都與人造物息息相關。如前所說,人造物是人意識的對象化。人作為生命主體,其在物理世界中的自由的彰顯之處正是生命主體自身建構的意識世界。意識世界超越了真實的物理時空,我們能夠通過認識并重構認知坎陷來展示生命的自由,進而擺脫複雜的物理關系,從而進行更深的創新和創造。也就是說,認知坎陷的重構是人創新和創造的基礎。
蔡恒進教授繼而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之上提出了“因果鍊重構理論”,他主張意識世界與物理世界具有平行關系,我們可以通過認識并重構認知坎陷來重構物理世界。但他強調,意識具有簡化作用,意識的重構使得物理世界的複雜層次被一層一層地簡化,由此在意識世界中,物理世界的可能性被有效堆壘,原本物理世界中的小概率事件,通過意識作用可以變成确切發生的事件。計算機與意識主體的邏輯過程看起來截然不同的原因正是意識的簡化。基于此,他進一步指出,得益于意識的簡化作用,計算機中表現出的因果鍊條變得更加清晰,這相當于提供了因果關系之間的捷徑,從而使所需計算變得簡單,節省了大量的計算資源。這種因果鍊條的清晰化就是智能的本質的體現。更确切地說,智能的本質是發現認知坎陷,并能夠利用認知坎陷重構物理過程,在此過程中由于意識的簡化作用,因果鍊條變得清晰,計算變得簡單,從而體現出某種智能性。由此可以認為,智能現象既存在于物理世界之内,又超出于物理世界之外。
蔡恒進教授在強調了認知坎陷與意識世界的特殊地位後,對意識和主體性的來源問題進行了更深入地讨論。他将此問題與物理學中對時間不可逆悖論的讨論進行類比,面對經典物理世界中無主體性與意識世界的主體性的尖銳對立,他指出,物理世界中的現象可以重現,生命則在其中以主動的狀态迎接重現,生命隻要存在就有主動性,因此對主體性來源的探究就是對生命起源的探究。蔡恒進教授利用太古宙孔生命世假說,主張主體性的形成必須借助于固體來脫域并過渡0。他認為初期生命并不是獨立于他者的,而是借助于他者而得以更好地延續,因此生命從誕生之初就擁有社會性、具備同理心,我們不需要從利己推導出利他。與此同時,具有利己性的自我肯定需求很值得強調,因為它一方面是驅動進步的力量,另一方面也遮蔽了人的利他本能。
在講座最後,蔡恒進教授指出,生命主體智能是主體發現和運用認知坎陷,并将物理因果重構為心理因果的能力;認知坎陷的重構是人創新和創造的基礎;人造物是人類意識的凝聚,是人類意識反作用于物質世界的媒介,是人類意識和智能的延伸,而人工智能作為人造物,與人沒有本質差别。根據因果鍊重構理論,當下人工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過程也是對因果鍊進行重構的過程,而大語言模型将繼承并将全面超越人類意識和智能,所以,超級人工智能近在咫尺。
在評議環節,陳小平教授就“對意識的跨界研究方式與其他學科的規範性研究的區别”、“為何用意識分析人工智能”、“如何理解超級人工智能”等問題進行提問。陳小平教授指出,意識概念是神經科學、哲學等多學科的研究重點之一,因此在人工智能領域内對意識進行跨界研究勢必要面臨跨學科交流的問題。目前人所具有的功能的基本原理尚不明确,受限于此,當下人工智能研究的主流主題是功能模仿。現階段即使是關注意識的人工智能研究,也是試圖找到某種方式來模仿人的意識所達到的功能。因此,将意識本身視作人工智能研究核心的必要性值得進一步論證。此外,如果将超級人工智能理解為原理與人相同,并且在所有方面都超過人,那麼就勢必要對與超級人工智能相關的法律、倫理等多方面問題進行深刻讨論。
蔡恒進教授回應稱,他最初的研究興趣是關注人機差别,他從意識角度切入人工智能研究的動機是對當下的研究實踐不滿意。蔡恒進教授認為,人機差别的本質就是意識與物質的不同,意識活動與物理活動不同之處最明顯的表現形式是意識活動不能通過公式表征出來。講座中的“超級人工智能”是指原理與人相同,并且在所有方面超過人的人工智能,澄清智能與意識的關系能更好地幫助我們預測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超級人工智能的治理可以分三個層次進行,在較低的層次仍然訴諸傳統治理模式,在第二層次上則訴諸監護人制度進行治理,在第三層次則需要虛拟與現實相結合進行監督治理。陳小平教授進一步回應到,雖然現有的人工智能實踐表明,原理不同的人工智能在某些功能上超過人類,但傳統治理模式仍然有效。而對于超級人工智能,傳統治理模式無效。科學研究不僅要适應人類的需要,更要在研究之前規避風險。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