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中山大學翟振明教授“虛拟現實及其哲學背景”講座順利舉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0-06

本網訊(通訊員 李懿迪)10月4日晚,應BEAT365唯一官网陳波教授邀請,中山大學人機互聯實驗室主任、哲學系翟振明教授作了題為“虛拟現實及其哲學背景”的線上講座,講座由陳波教授主持,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蘇麗副教授評議,來自國内外的1200餘名聽衆參加。

在講座中,翟振明教授首先介紹了虛拟現實的哲學背景和與虛拟現實相關的思想實驗;接着借助人與計算機的對比論證,指出了意識的重要地位;最後提出了全新的虛拟現實三原理和人機交互三原則;展示了虛拟現實發展的假想時間表和虛拟世界普遍法倡議書。

翟振明教授在講座中指出,柏拉圖(Plato)、笛卡爾(Descartes)、普特南(H. W. Putnam)等哲學家都有與虛拟現實相關的哲學論述。他認為,柏拉圖的理念論和洞穴隐喻都與虛拟現實概念相關。對柏拉圖而言,現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副本,虛拟世界則可被認為是副本的副本。笛卡爾的惡魔論證與虛拟現實的關聯在于,如果虛拟現實可以複制、控制、重建現實世界的一切東西,包括心靈,那麼惡魔論證在此處就可以轉為虛拟現實論證,令我們産生對真實世界的懷疑。普特南提出的“缸中之腦”的思想實驗則與虛拟現實有更深的契合。翟振明教授強調,“缸中之腦”的思想實驗實際上預設了人産生感知體驗的地方和感知并傳遞信息的地方可以全然二分,該預設值得懷疑,但這并不是本次講座的關注重點。與“缸中之腦”不同的是,虛拟現實隻是關注外感官部分,近來熱議的腦機接口不屬于虛拟現實的範疇。

翟振明教授進一步指出,查爾默斯(David Chalmers)在2022年出版的著作《現實+》(Reality +)中,系統地論證了虛拟現實是真正的現實。但查爾默斯在著作中對他的虛拟現實哲學觀點存在誤解。翟振明教授強調,自己并沒有如查爾默斯所說,預設了某種貝克萊式的唯心主義觀點,而隻是對“感官背後是否有物質”這件事不給出判斷。他認為,虛拟世界和物理世界在本體論層面是對等的,如果說虛拟世界是虛假的,那麼物理世界也是虛假的;如果說物理世界是真實的,那麼虛拟世界也是真實的。他在中山大學人機互聯實驗室曾做過的“無縫穿越”實驗可以為此提供一些經驗證據。

“無縫穿越”實驗可以被簡要描述為:當受試者佩戴虛拟現實設備(如頭戴式頭盔或眼鏡),從“現實環境”出發,借助物理空間的互動設備(如裝有雙攝像頭的機器人),無法僅靠感知分辨虛拟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相互轉換。翟振明教授提出,“無縫穿越”實驗不僅涉及“虛拟現實”概念,還涉及“擴展現實”(Expanded Reality)概念。擴展現實是虛拟現實(VR)和物聯網(loT)的結合,強調虛拟現實可以和物理空間的設備産生互動,使二者産生互動聯系的媒介被稱為主從機器人,在現實物理空間中存在的協助設備被稱為人體替(Avator),在虛拟現實中代表人的角色的數字存在被稱為人替(Avatar)。

在介紹完虛拟現實的哲學背景和相關實驗之後,翟振明教授對意識的重要地位進行了讨論和論證。他指出,查爾默斯的完美模拟思想實驗實際上和哲學家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的觀點基本一緻,即認為人類99%以上的可能是被模拟的,而非真實存在。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Dennett)也提出了意識可以被模拟的觀點。但翟振明教授強調,他不同意以上觀點,意識不能被模拟,模拟意識就是意識本身。意識本身無論如何都不會發生改變。也正是因為意識的重要性,侵入式的腦機接口才顯得十分危險,侵入性的腦機接口可能會使得人成為行為和人一樣但沒有意識的“僵屍人”。

翟振明教授也從上述觀點出發,為圖靈測試提供了新解釋。他指出,當作為人工智能載體的計算機和真正的人同時佩戴VR設備的時候,計算機不會因此産生虛拟現實。這種比較不僅說明了意識的重要性,也說明了人不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而是意識的一部分,計算機因為沒有意識而不會産生虛拟世界,這樣的計算機和人不是也不可能成為同種存在。他進一步強調,該比較也能得出一種強AI的論證規則,即認為除非某個人工物在建造過程中被植入了意識或者意識的種子,否則不能相信該人工物會具有自我意識。

接下來,翟振明教授分别介紹了構建虛拟現實的三條哲學原理和人機交互三原則。虛拟現實三原理分别是:個體界面原理(虛拟現實第一原理)、群體協變原理(虛拟現實第二原理)和人機交互原理(虛拟現實第三原理)。其中,個體界面原理是指,人的外感官受到刺激後得到的對世界時空結構及其中内容的把握,隻與刺激發生界面的物理生理事件及随後的信号處理過程直接相關,而與刺激界面之外的任何東西不直接相關。群體協變原理是指,隻要我們按照對物理時空結構和因果關系的正确理解來編程協調不同外感官的刺激源,我們将獲得每個人都共處在同一個物理空間中相互交往的沉浸式體驗,這種人工生成的體驗在原則上與自然體驗不可分别。人機交互原理是指,每個人與虛拟世界中的實體對象的所有交互都可以被編程為虛拟世界中的交互體驗,該體驗與在物理世界中與物理對象的交互體驗不可分别。

人機交互三原則是指“從客體到主體這個方向,信息越通暢越好,控制信号阻滞度越高越好”、“從主體到客體這個方向,控制信号越暢通越好,信息密封度越高越好”和“以上兩條的松動調節,以最嚴苛的程序保證以各個主體為主導”三條原則。翟振明教授指出,該原則是符合康德“人是目的”這條倫理學鐵律不被違反的最基本的原則。經由虛拟現實的三條哲學原理和人機交互三原則構建的虛拟現實與諾齊克的快樂體驗機截然不同。虛拟現實可以接受自由意志的涉入,而快樂體驗機則是被動體驗的結果。

在講座最後,翟振明教授展示了他關于虛拟現實發展的假想時間表和虛拟世界普遍法倡議書。他強調,盡管時間表中的某些條目恰巧得以實現,但該假想時間表本身隻是關于虛拟現實可能發展的猜想而非預測。翟振明教授提出的虛拟世界普遍法倡議的宗旨是“為了保護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并确保虛拟世界擁有更美好的未來”,倡議下分安全、基礎設施、貨币、稅收、基本權利、限制、執行、公民義務和修正原則等十大類條款,他指出,該倡議隻是勾畫了虛拟現實普遍法的框架。

評論環節,蘇麗副教授在回顧翟振明教授講座内容的同時,結合自己近年來關于虛拟現實的三個疑惑作出思考,并在最後就“大模型是否犯了整一性投射謬誤”和“是否能認為有意識的圖靈機産生了模拟意識,或者引入了意識的種子”兩個問題進行提問。她在回顧中指出,她近年來對翟振明教授和查爾默斯之間始終圍繞意識模拟和腦機接口進行學術争論存有疑惑,并且在講座中發現翟振明教授提出的構建虛拟現實的原理由兩條擴展成為三條。她認為,虛拟現實哲學并非是針對一個或一些學科門類的技術哲學,而是應該被認為是更基礎的“第一哲學”。虛拟現實的哲學問題歸根結底來自最古老的哲學問題——實在。傳統哲學從本體論、認識論、語義等各種角度對實在進行探讨,而虛拟現實哲學則是将實在的不同的樣式和形态作為思考的入射角。翟振明教授提出的虛拟現實的三原理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可以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物理學領域的影響做出對比。同傳統哲學不同,在虛拟現實中感知框架可以改變,意識的先驗結構唯一不變,有多少感知框架,就有多少實在,不存在跨越感知框架的實在。這種變與不變,同相對論發展前後對時空和光速的觀念轉變類似。

翟振明教授在回應中提到,基于大語言模型的人工智能裡面沒有東西可以向外投射,所以不可能犯整一性投射謬誤。整一性投射謬誤的本質是把運行中運行者的自我意識當成研究對象的意識。被認為有意識的圖靈機的神經網絡裡面沒有意識的種子,因此并沒有産生自我意識。

陳波教授則針對人與人工智能的對比論證提出質疑,他認為,應當對計算機佩戴虛拟現實設備後無法産生虛拟現實這一設想,進行更有力的論證。此外,陳波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學哲學系王小紅副教授就元宇宙的概念内涵和名稱辨析提出疑問。翟振明教授針對以上問題分别進行回應。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