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山東大學傅永軍教授應邀為我院師生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0-17

本網訊(通訊員 劉浩)10月14日下午,山東大學傅永軍教授在BEAT365唯一官网振華樓B214報告廳做了題為“善意與诠釋學寬容原則”的學術講座。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美學教研室主任賀念副教授主持,馬克思主義學院楊禮銀教授評議。院内外近100位師生以線下和線上兩種方式參加了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傅永軍教授從多元社會沖突與争端的現實出發,闡述了寬容在當今世界的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傅教授提出了本次講座的核心問題:如果要把寬容從一種精神上升為一條原則,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一原則?

圍繞這一問題,傅永軍教授以“從寬容到诠釋學‘寬容’”、“從寬容到善意”、“批評與回應”為線索,展開了講座的正文内容。

首先,“寬容”(tolerance)這一概念起源于宗教戰争時期,其内涵包括容忍異己、尊重和平等對待三個方面。自宗教戰争時期起,寬容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基礎,但它并非自足的應然價值觀念,因為寬容在實踐中面臨如下二難:如果我們寬容不寬容的個人或團體,寬容就會因不寬容的存在而陷入自我瓦解;如果我們不寬容的個人或團體,則寬容就隻是一條權宜之計而非普遍原則。這種二難顯示出,“寬容”隻是一個依存性概念,需要訴諸更高位階的規範才能克服二難。這一高位階規範不能是頒布禁令的直言命令,因為這與寬容所要求的自由相抵牾,而隻能是通過話語論辯實現出來的共識。然而,進一步的追問暴露出這種高位階規範的自身局限:第一,寬容關涉方能否基于自由立場就高階規範達成共識是存疑的;第二,即使此高階規範能夠形成,它也隻是界定寬容界限的曆史性外部因素,可能随着寬容實踐的變化而失去效力;第三,高階規範不是先天規範,無法脫離經驗限制,因而高階規範的形成和嬗變不是理論問題而是實踐問題。面對這一困局,傅永軍教授主張從理論或信念而非實踐或行動的層面讨論“寬容實踐如何可能?”,并稱之為“寬容的‘元’問題”。從這一視域出發,寬容的先驗根據被揭示為“寬容的诠釋學話語”:善意理解,即相信有理性的人持守以理服人的信念,反對不加論證地壓制他人,在相互理解中懷有善意。

其次,既然寬容必須在善意條件下才得以可能,诠釋學的寬容原則實際上就是“善意原則”(the principle of charity)——“善意”一詞抓住了诠釋學所提倡的寬容精神的要義,将诠釋學持守的有限性思維立場、緻力“诠釋求通”的基本精神充分體現了出來。進一步,傅永軍教授強調了善意原則中“善意”概念的核心特征——善意是一種信念,即相信為寬容而進入話語論辯過程的行動者是有理性的行動者,更是心懷善意的理性行動者。這一信念是一條沒有經驗根據的先驗信念,是一種完全的前把握。基于這一核心特征,诠釋學的寬容概念與日常意義上的寬容概念之間就有了明确的區分:日常意義上的寬容概念關涉于經驗的寬容行動,表現為尊重和接受差異的合理存在;诠釋學的寬容概念關涉寬容之根(元寬容),表現為相信理解應當是一種善意的理性理解。

最後,傅永軍教授考察了對善意原則的兩類批評,并對兩類批評分别做出了回應。第一種批評來自德裡達,他認為善意原則代表了一種在相互理解上追求絕對約束力的抽象、空洞的要求,一個規整着争執和誤解的倫理要求,作為無條件的公理,它預設了意志作為其無條件的形式,也即預設了“意志形而上學”。就此而言,理解就是借助想象把他者變成自己的世界圖像,善良意志實際上是一種“求強力的善良意志”。針對德裡達的批評,傅永軍教授做出了如下回應:诠釋學的寬容原則不預設對立面,不以承認沖突的必然性為前提,強調出自善意而彼此敞開自身并期待因此獲得對應的回報。诠釋學寬容原則所強調的善意主要是對寬容行動者行動意志的要求,更多的是為了引起寬容行動者自身的自省。是故,诠釋學的善意既無關于倫理學,不能被解釋為一種道德要求,也不能被判定為意志形而上學之殘骸,被解釋為一種宰制行動者的森嚴規則。第二種批評則質疑對寬容的“元問題”考察是否有意義,因為相信命題P并不蘊涵接受命題P,也就是說,相信并不一定導緻行動,由相信某種信念到将這種信念付諸行動,存在其他影響因素,故而“善意原則”不過表達了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針對這種質疑,傅永軍教授做出了兩點回應。其一,作為一種先驗考察,“善意原則”不免帶有根據探究所有求的理想性。其二,理想探究的意義在于提供雖然現實中不存在,但能夠指引現實的标準範型。善意原則使我們能夠在理念層面應對寬容行動的二難問題,找到調适寬容信念與寬容行動的合适方式,最大限度縮短觀念與行動之間的距離。

評議和互動環節中,楊禮銀教授及在場同學就寬容價值的位階、寬容與妥協和縱容的關系、诠釋學的善意原則與戴維斯的善意原則的區别、哈貝馬斯将宗教信仰自由限制在法律框架内是否違背寬容等問題與傅永軍教授進行了熱烈讨論。

講座結束之際,賀念老師向傅永軍教授表示感謝,并對整場講座進行了簡短而凝練的總結,整場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攝影:郭延超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