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北京師範大學戴茂堂教授來我院學術交流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0-18

本網訊(通訊員 劉可馨)10月17日上午,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國際中心教授、人工智能倫理治理實驗室主任戴茂堂教授在beat365体育官网B214報告廳為大家帶來一場題為“人工智能背後的人生隐喻”的精彩講座。講座由陳江進老師主持,我院師生參與交流。

本次講座立足人工智能發展的現實,并對其做出系統性的哲學反思,戴老師主要從技術的本質、現代人工智能的特點、技術與人生的關系三個方面展開讨論。

微信圖片_20231017204740

講座伊始,戴老師從國内外學術界對人工智能技術大讨論的熱潮出發,批判性地指出,現代世界對科學技術的理解大多是從一種後果論的視角出發,即以一種後推式的經驗化的方式來考慮技術的利與弊,而忘記追問技術的前提和技術與人的關系。基于此,戴老師對技術的發展曆程進行了曆史性的回溯,并指出無論是古代的石器打磨、弓箭制作等謀生技術,近代的棉紡織、蒸汽機、機器制造等工業技術,還是正在超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本質上都是人的工具性的技術作品,技術乃是最直接、最實用的合目的性的工具,具有積極性。技術通過自我否定的方式來自我實現。它存在的意義在于不斷克服人的不完滿。從這一點上來說,技術始終是面向未來的。戴老師以卡爾·馬克思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中的著名論述為例,說明技術是曆史發展和人類觀念革新的重要推動力。“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産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複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杆。”

其次,戴老師強調,不同于人類以往的技術作品,人工智能是具有超強智能的機器裝置,現代人工智能的特點是集中體現了人類特性,并與人的生存關系密切,這是它和過去技術的本質區别。更進一步說,在人工智能中,人的智慧是遮蔽的,是隐而不顯的。這是一種更高的技術性的體現。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繁榮發展招來了兩個“相反”的結果:一方面人在智能機器的有力幫助下,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由于智能機器對人類智力和行為的高度模拟性,使得人的“雙手的解放”很快變成了人對機器的“依賴”。并進一步導緻了人的“異化”。同時,作為技術的人工智能本身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它不能對人的存在問題本身做出反思和回應。

微信圖片_20231017204746

最後,就人工智能是否會威脅人的尊嚴和主體價值,戴老師說道:“人工智能技術在克服人的不完滿的同時又暴露了人的新的不完滿,既貶損了人之為人的尊嚴,也使人對未來充滿憂患”。并指出,古往今來許多卓越思想家都對技術的發展心存戒備和憂患。馬克思曾預言技術的勝利将會成為人類貧困的主要根源,并且這種勝利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赫拉利也在其《未來簡史》一書中預測人工智能的大發展會讓許多人淪為“無用階級”。美國計算機科學家比爾•喬伊(Bill Joy)在一篇《為什麼未來不需要我們》 (Why the Future Doesn’t Need us) 的文章中指出,在21世紀,人類擁有的最強大的三種技術———機器人技術、基因工程技術和納米技術———正在使人類自身成為瀕危物種。對于這些看法,戴老師給予了反駁,并以波蘭尼悖論(Polanyi’s Paradox)為例,說明了人類認識知識的無限性,并嚴格限制了我們賦予機器智能的能力,認為人特有的自我意識和自由意志能夠為人創造神奇的意義世界和有趣的生活世界提供根本保證。而人工智能是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意識的,因此不可能高于人的智能。因此,我們應該從哲學的高度來認識人工智能技術的二律背反,正視人類自身的不完滿性,人在克服人的不完滿時總會暴露出新的不完滿,這是人類的本質也是曆史發展的科學進程。科學發展的曆史是證僞的曆史。在談及對待人工智能技術的态度上時,戴老師表示,技術的工具性決定了技術的雙重性,在實現人的同時也在取消人。我們既要反對樂觀主義,也要反對悲觀主義,但這絕不意味就要保持價值中立的态度。隻有在現代科技叢林中要不斷尋求人的主體性價值,在現代高科技的“無所不能”的假象中堅守人類的人文底蘊,才能守護人工智能的本質,同時,守護人自己的本質。這也是人生不可逃避的自我否定的命運,跟悲觀或樂觀關系不大,人們所要做的隻是直面這種命運,以悲美感作為拯救之道。

微信圖片_20231017204753

在互動環節,在場師生就“對人工智能發展的道義性限制”、“人工智能技術未來發展可能遭遇的困境”等問題與戴茂堂教授進行深入讨論。戴教授再次強調,在道義上說,我們必須保持人機之間的絕對界限,要正視人的不完滿性,并要将倫理學、科學哲學和科學技術研究結合起來,正視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所引發的一系列道德問題,讓人工智能技術更好地為人們過上一種“好生活”服務。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