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研究前沿”系列書評會第一期在我院成功舉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0-20
本網訊(通訊員 陳宇凡)10月14日至15日,“德國哲學研究前沿”系列書評會第一期在beat365体育官网成功舉行。會議由beat365体育官网、BEAT365唯一官网德國哲學研究所、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康德學會共同主辦。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湖南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湖北大學和BEAT365唯一官网等9所高校以及《雲南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的近20位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華中師範大學、柏林自由大學和BEAT365唯一官网等高校的20餘位教師和研究生旁聽了書評會。BEAT365唯一官网楊雲飛教授主持會議開幕式并緻辭。
會議圍繞國内德國哲學研究界近期出版的三項具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成果進行研讨。評論的作品包括《康德與本體論證明的批判》(李科政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從自然時間到精神曆史:黑格爾耶拿哲學體系規劃研究》(餘玥著,商務印書館,2022年)和《理性的悖謬和潛能:阿多諾辯證法研究》(謝永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
參會人員合影
在緻辭中,楊雲飛教授對與會師生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介紹了書評會的緣起、設置和目标。楊雲飛教授希望會議能夠推動國内德國哲學研究界的交流與對話,推介德國哲學研究領域的優秀成果。
本次書評會為期二天,共分為三場,由作者做主旨報告,兩位評論人進行書面評議,最後是與會者開展自由讨論。
第一場書評會《康德與本體論證明的批判》,由BEAT365唯一官网包向飛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李科政副教授做主旨報告,湖南師範大學胡好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李揚副教授擔當評議人,自由讨論環節由BEAT365唯一官网楊雲飛教授主持。
李科政副教授梳理了康德的存在論題及其兩種流行的解讀,以此闡發了《康德與本體論證明的批判》的核心觀點。他首先區分了康德存在論題的兩個層次,一是‘存在’(Dasein)不是一個謂詞或規定性,二是‘是’(Sein)不是一個實在的謂詞。他指出,有兩種流行解讀在不同方面誤解了這一論題。弗雷格式解讀基于對Sein的意義的區分認為,“是”(Sein)是一個系詞,“存在”(Dasein)或“實存”(Existenz)是一個量詞或二階謂詞,因而二者都不是實在的謂詞。這一解讀在三個方面偏離了康德的原意,一是康德并不将“存在”(Dasein)看作謂詞,二是康德沒有對Sein的意義作區分,三是存在或實存被看作一個模态詞,而非量詞。另一種流行解讀是海德格爾式的解讀,它将“實在的謂詞”(das reale Prädikat)與“實在性”(Realität)看作一回事。李教授認為,這種解讀隻适用于存在論題的一個層面,在第二個層面上,還必須引入“邏輯的/實在的謂詞”的區分,前者僅僅在形式上增加主詞的知識,而後者還在質料上增加主詞的知識。
李科政副教授作主旨報告
在評議環節,胡好教授系統比較了康德與弗雷格的存在觀之異同,并探讨了存在的意義在弗雷格謂詞邏輯中是否在表述上比康德更加清晰。他認為,盡管康德與弗雷格的存在觀在細節上有諸多差異,但其核心觀念是一緻的:都不以某物x的差異為轉移,都通過存在來斷定某物有所指,存在的标志都是知覺。在這些共同的觀念下,弗雷德使用的謂詞邏輯工具在表述存在觀時更加清晰。
李揚副教授就《康德與本體論證明的批判》中有關笛卡爾本體論證明的部分同李科政副教授進行了商榷。首先,就李科政副教授将《第一哲學沉思集》中“沉思三”和“沉思五”的證明都視作本體論證明的觀點,李揚教授指出,隻有“沉思五”的證明是一種本體論證明,而“沉思三”的證明是一種非典型的宇宙論證明。其次,就李科政副教授将“沉思三”和“沉思五”的證明視作具有相同本質的觀點,李揚教授認為兩路證明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此外,李揚教授還對康德重構的“笛卡爾派本體論證明”與笛卡爾本人證明的差異、針對笛卡爾本體論證明的多重反駁等問題進行了闡發。
自由讨論環節中,李科政副教授對兩位評議人的意見進行了回應,提出“以弗雷格解康德”可能導緻存在論題的重要意義在當代語境中被忽視,而本體論證明和宇宙論證明的界定應以康德本人的劃分方式為準。
随後,華中科技大學李隆方老師就康德對現實性與存在性的區分做了闡述和提問。BEAT365唯一官网包向飛教授就“不存在”能否被視為二階謂詞,将存在作為謂詞在形式和語義上是否有沖突等問題進行了闡發。四川大學餘玥教授闡述了存在同時作為事實和充分理由的重要性。中南财經政法大學王成軍副教授對從現象确定物自身和從偶然存在确定必然存在的兩種論證路徑進行了對比。胡好教授則從康德的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的角度分别解釋了從現象斷定物自身存在是否合法的問題。李科政副教授對上述學者的觀點逐一進行了理據充分的回應。
第二場書評會《從自然時間到精神曆史》,由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朱松峰教授主持,四川大學餘玥教授做主旨報告,清華大學洪凱源老師、華中科技大學李隆方老師擔當評議人,自由讨論環節由湖北大學莊威副教授主持。
四川大學餘玥教授對《從自然時間到精神曆史》的主要觀點和其中所揭示的黑格爾哲學的新形象進行了介紹。他主要闡釋了黑格爾耶拿哲學體系規劃中的“實在哲學”這一部分,并對黑格爾耶拿哲學中的自然時間學說的重要地位和自然時間學說向精神曆史學說的轉變進行了說明。餘玥教授試圖揭示一種與學界主流觀點頗有差異的黑格爾哲學的面貌:第一,黑格爾隻有體系哲學構想,而沒有真正的體系哲學;第二,黑格爾哲學極其重視有限性,尤其是人的有限性;其三,黑格爾哲學極其重視偶然性或實踐的不完備性。此外,他還對黑格爾、謝林與雅各比關于有限主體如何通達實在性的觀點進行了梳理。
餘玥教授作主旨報告
在評議中,華中科技大學李隆方老師首先以“實在性”在德國觀念論中的命運為線索,重構了《自然時間與精神曆史》的主要觀點。随後,他在著作的問題域中進一步引入了雅各比對時間性存在者和非時間要素之關系的兩重批判,揭示了謝林哲學與耶拿時期黑格爾哲學共同的着眼點,即自然的實在性作為“精神的他者”的規定性。這種規定性表明,自然同精神處于存在論意義上的交互關系中。從這種交互性出發,黑格爾消滅自然時間的做法無視了精神對于自然的依存關系,因而陷入了理論歧途。最後,他還對科赫等人依循交互關系而發展出的一種新的時間理論進行了簡要介紹。
清華大學洪凱源老師以“時間/自由或者系統?”為主題,揭示了後康德時期哲學發展的主線。他指出,雅各比不僅針對時間問題開展批判,還針對系統問題開展批判。具體來說,雅各比揭示出了理性自身的系統建構與自由二者的不融洽性,并深刻地影響了謝林與黑格爾等人的哲學進路。因此,後康德哲學的發展是時間/自由和系統建構兩條主線相互糾纏的結果。标明線索後,洪博士分别以謝林和黑格爾哲學對兩條主線的處理為基礎,重審了二者哲學發展的脈絡。
自由讨論環節中,餘玥教授首先回應了兩位評議人的意見,對自然時間的消滅和交互關系等問題做了進一步的澄清,并指出體系主線更多涉及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學說,而非《自然時間與精神曆史》處理的實在哲學。
随後,與會學者就應當如何發展一種開放的黑格爾解釋,以使當代哲學更好地接納黑格爾進行了探讨。包向飛教授進一步提出了整個德國觀念論傳統與當代自然科學如何更好接洽的問題。謝永康教授從絕對精神與實在性總體的辯證關系出發,闡明在當代語境中吸納觀念論傳統的可行性。楊雲飛教授提出,凸顯偶然性的黑格爾解讀可能在黑格爾體系内部招緻反駁,并以國家理念為例說明了這種張力。針對各位學者的評論,餘玥教授做出了充分細緻的回應。
第三場書評會《理性的悖謬和潛能》,由中南财經政法大學王成軍副教授主持,南開大學謝永康教授做主旨報告,四川大學楊順利副研究員、BEAT365唯一官网賀念副教授擔當評議人,自由讨論環節由《雲南大學學報》編輯部張瑞臣老師主持。
南開大學謝永康教授對《理性的悖謬與潛能》中的理論要點和背景性思考進行了介紹。他指出,以哈貝馬斯等人為代表的“範式轉型”觀将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作相對于近代主體哲學的激進的範式革命,強調二者在類型學上的不可通約性。相反,他認為,考察近代哲學中的人類學哲學的暗線,可以揭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近代主體哲學之間的連續性,為批判理論提供一種主體哲學内部的規範性基礎。在這一背景下,以阿多諾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的哲學史批判可以被重審為一種内在批判。他進而以阿多諾的黑格爾批判和海德格爾批判為例說明了這種内在批判的可能性。
謝永康教授作主旨報告
在評議中,四川大學楊順利副研究員以阿多諾的啟蒙觀為切入點,梳理了阿多諾哲學與近代哲學精神的關系。他指出,對待阿多諾哲學應當保持“突出連續性、否認斷裂性”的基本立場,應當調阿多諾對于近代哲學尤其是德國觀念論傳統的批判性繼承。這種立場将幫助我們消除對阿多諾的雙重誤解。首先,阿多諾不是啟蒙的敵人,而是啟蒙事業的辯護者;其次,阿多諾不是“主體之死”的代言人,相反,他将主體性看作啟蒙現代性最可欲求的思想遺産。阿多諾啟蒙觀的真正内涵是既對康德的啟蒙概念加以肯定,又指出康德式啟蒙概念在社會實踐維度上的匮乏。真正的問題并非過度啟蒙,而是仍然啟蒙得不夠。
圍繞《理性的悖謬與潛能》中阿多諾的海德格爾批判的相關内容,BEAT365唯一官网賀念副教授同謝永康教授進行了商榷。他指出,阿多諾将海德格爾哲學理解為一種“本真性的行話”:海德格爾在沒有清晰規定的情況下,虛假地提出了向神聖的“一勞永逸”的超越和向永恒的“沒有中介”的轉換。但賀念副教授認為,海德格爾通過對技術世界的“既說是,也說不”的可能性的揭示和藝術拯救論的圖景規定了本真性拯救的道路。因此,阿多諾對海德格爾的思想道路的批評是基于某種誤解。此外,賀念副教授還介紹了裡德學派對阿多諾的批評,并就阿多諾的批判是否導緻虛無主義,以及如何解決理論與實踐的悖論關系等提出了問題。
自由讨論環節中,謝永康教授首先結合楊順利副研究員的觀點,進一步讨論了近代哲學中的形而上學主體和人類學主體的關系,并對賀念副教授提出的若幹質疑進行了解答。随後,楊雲飛教授就阿多諾将康德與薩德等量齊觀的做法提出疑問。謝永康教授從阿多諾解讀下康德倫理學的形式主義和質料的随意性出發,闡明了康德與薩德互相轉化的可能性。朱松峰教授從海德格爾哲學的一般策略出發,指出阿多諾的海德格爾批判中的“非具體”特質是海德格爾哲學的應有之義。在回應中,謝永康教授對于阿多諾和海德格爾思想道路的差異做了深刻的說明。
10月15日下午,謝永康教授主持了閉幕式并緻辭。他總結本次會議的特點是選題具有典型性,研究視角廣闊,思想交鋒激烈,書評會有力地推進了德國哲學研究前沿思想的交流,意義非凡。謝永康教授還對系列會議的後續安排進行了展望,預告第二場書評将于2024年春季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德國哲學研究前沿”系列書評會第一期在參會學者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