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徐碧輝研究員應邀為我院師生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0-27
本網訊(通訊員 郭虹妍)10月25日下午,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徐碧輝研究員在BEAT365唯一官网振華樓B107報告廳做了題為“實踐美學:發展中的美學”的學術講座。該講座為珞珈美學系列講座的第七期。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美學教研室主任賀念副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範明華教授評議。院内外近50位師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賀念副教授主持
徐碧輝老師以時間為線索,梳理了實踐美學作為中國現當代重要美學流派的發展曆史,主要将實踐美學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并詳細講解了各個階段的重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徐碧輝老師将實踐美學的第一階段定位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到六十年代前期。實踐美學觀點萌芽于這一時期的“美學大讨論”。“美學大讨論”從對朱光潛早期文藝思想進行批判開始,以蔡儀為代表的客觀派、以呂熒與高爾泰為代表的主觀派、以朱光潛為代表的主客觀統一派以及以李澤厚為代表的社會實踐派就美的本質、美感與美的關系問題等基礎問題進行了激烈探讨。這一大讨論為七十年來的中國美學奠定了基礎。
講座現場
第二階段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實踐美學的形成與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被徐碧輝老師概括為:國内美學理論觀點高度一緻,認可美的實踐論基礎,理論來源主要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的經典文本。這一時期實踐美學的代表人物包括李澤厚、朱光潛、蔣孔陽、劉綱紀、李丕顯等學者,實踐美學的關鍵詞為“實踐”、“自由”、“主體性”、“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積澱”。徐碧輝老師着重論述了實踐美學的創始人李澤厚的重要美學思想,如主體性的雙重結構、“自然的人化”的不同界定、積澱以及文化-心理結構等。
第三階段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是實踐美學的深化與分立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在争議中展開,後實踐美學諸流派均對實踐美學有所批評,大多認為實踐美學“重物質輕精神,重理性輕感性,重社會性輕個體性”。徐碧輝老師認為對實踐美學的此類評價有失偏頗,并做出了簡要反駁。
講座現場
第四階段為二十一世紀。中國美學在這一階段的态勢被徐碧輝老師概括為“多元發展,百家言說”。實踐美學理論在這一時期進一步深化,第一代實踐美學學者不斷完善發展自身理論,如李澤厚展開論述了情本體理論,劉綱紀提出“實踐批判的存在論美學”;第二代學者則提出新實踐美學,代表學者有朱立元、張玉能、鄧曉芒等人。新實踐美學與後實踐美學的争論仍主要集中在哲學美學基本問題方向上,如美學的哲學基礎與美學之間的關系、實踐與超越問題等。
而在實踐美學之外,美學呈現多元發展的态勢,生命美學、生态美學、身體美學等美學流派逐漸興起,形成非争議式的交流格局。徐碧輝老師對幾個主要的新興學派進行了講解,并概括了美學界出現的兩個趨勢:一是各學派嘗試對于美的本體論進行反思;二是問題域從美學的形而上學基礎轉向具體審美現象。除此之外,徐碧輝老師也對當下學界出現的一些問題提出了批評。
範明華教授評議
評議環節中,範明華教授指出,實踐美學是争論中産生的中國化美學,具有重要的思想啟蒙作用,是中國現當代美學的重要一環。範老師肯定了徐碧輝老師對美學思想史的客觀中立态度,及其所作出的紮實而細緻的研究,鼓勵學生們多加學習。評議後的互動環節中,學生就精神解放的社會政治基礎、實踐異化與審美異化的關系以及實踐美學與生态美學之間的理論交叉問題與徐老師進行了熱烈讨論。
講座結束之際,賀念老師向徐碧輝教授表示感謝,與會同學與老師們親切合影,整場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攝影:韓知霖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