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我院美學教研室賀念老師為師生開展“現象學美學視野下的當代美育”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1-04

本網訊(通訊員 劉浩)11月1日下午,beat365体育官网副教授、美學教研室主任賀念老師在beat365体育官网B214報告廳做了題為《現象學美學視野下的當代美育——兼論珞珈美學傳統中的美育思想》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是第三屆“遊藝·緻美”研究生系列美育主題講座的第一期,由beat365体育官网研究生會學術部部長劉子淇主持,院内外400多位師生以線上線下兩種方式參與了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賀念老師從美育作為當代人文社科領域的熱點問題,以及現象學美學作為當代美學熱門潮流的背景出發,引出了本次講座的核心問題:從現象學美學的視角出發,如何理解當代的審美教育?

圍繞這一問題,講座正文以“什麼是現象學”、“現象學美學的發展脈絡”、“席勒的美育思想”、“現象學美學視野下的當代美育”、“珞珈美學傳統中的美育思想”為線索展開。

在講座第一部分,現象學被解釋為“對各種現象以及事物的各種顯現方式給出說明的學說或科學”,這一學說在胡塞爾處體現為對意識的結構及其發生學的曆史條件進行全面描述,在海德格爾處則體現為讓現象作為“自身顯示者”從其自身出發被看見。經過對現象學提綱挈領的介紹,賀念老師闡述了學習現象學的重要意義:其一,現象學是現代歐陸哲學的主要代表,且與分析哲學在起源上有深厚的親緣關系;其二,現象學既是作為第一哲學的本體論,又是可以指導具體研究的方法論;其三,現象學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我們對現象學的學習,同時也促成着現象學自身的發展。為了幫助同學們進入這門重要的學說,賀念老師深入淺出地講解了作為現象學基石的意向性概念以及現象學的四條基本原則——“直觀作為‘一切原則的原則’”;“回到事情本身”;“有多少還原,就有多少給予”;“有多少顯現(Schein),就有多少存在(Sein)”。

賀念老師在講座第二部分講解了四位代表性現象學美學家——蓋格爾、英伽登、杜夫海納、海德格爾的核心思想。作為現象學美學創始者,蓋格爾區分了“事實論美學”與“價值論美學”,批判了以心理學美學為代表的“事實論美學”,主張對審美對象進行現象學本質直觀,從而揭示審美價值的一般結構。英伽登将意向性分析和現象學還原方法運用于文學作品,揭示了作為“意向性對象”的文學作品,它既區别于實在客體又區别于觀念客體的存在方式,首次建立了完整的現象學美學體系。杜夫海納将胡塞爾的意向行為-意向對象結構轉化為“審美經驗-審美對象”的循環,但隻承認審美對象在審美經驗中呈現,拒絕将審美經驗視作一種構造性意識,從而審美經驗須從審美對象即藝術作品方面得到把握。在杜夫海納看來,我們在藝術作品中所把握到的美,不是滑向主觀主義與相對主義的“審美價值”,而是審美對象自身的本真性完成。作為現象學美學的高峰,海德格爾同樣從真理在作品中的發生的角度理解美,但相較于杜夫海納将審美經驗局限于“審美知覺”,海德格爾的審美經驗指向“對生活世界所有可能的現實經驗”,從而使審美經驗的現象學結構的有效性不受制于特定的審美知覺以及作品的特定内容。

講座第三部分,賀念老師概括了席勒《審美教育書簡》的主要内容。該書的四部分内容層層遞進:首先提出解決政治問題的出路在于通過藝術進行感性啟蒙,實現人類性格的高尚化;繼而提出這一感性啟蒙的基礎在于調和人類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的遊戲沖動;當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被調和,也即形式上的最高理想與現實的實在被調和,作為“活的形象”或“活生生的構型”的美也就産生了;最後,處在審美狀态中的世界就是“審美顯現(Schein)”的世界,這種顯現向着理想世界進行超越,但并不脫離現實世界,它是實在與形式、有限與無限、被動與自由的結合,是一切美的藝術的本質。這個審美顯現的世界既不是沒有自由的物質世界,也不是通過強制而實現自由的道德世界,而是一個“通過自由給予自由”的世界。與康德哲學中美學僅僅扮演從知性世界到理性世界的過渡角色不同,席勒心目中的美學是對知識與道德、理論與實踐的綜合,是最高最完滿的哲學。

結合海德格爾全集第82.2卷《研讨班:康德-萊布尼茨-席勒》對席勒“審美顯現”概念的闡發,賀念老師在講座第四部分傳遞了現象學美學對當代美育的啟發。首先,“有多少顯現,就有多少存在”這條現象學基本原則也成為了理解美育的核心原則:如果人實現自由以及完滿人格是通過遊戲于審美顯現的王國,那麼現象學就是一條最好的揭示“審美顯現”與“人的存在”之間的本質關聯的方法論學說;其次,“美”的實現就是通過藝術顯現來完成對自身存在的閃耀,這意味着美不是一種現成的标準或屬性,而是有待創造的“人之存在的完美實現”——最終,藝術所揭示的,以及美育所要求達到的,乃是“本真性的存在”。

在講座第五部分,賀念老師介紹了珞珈美學傳統開端處的三位學者,朱光潛、方東美、範壽康先生的美育思想。朱光潛先生于國家危難之際任教于武大,深知洗刷人心、造立新人之重要,而藝術是培育社會改造所需要的理想人格的關鍵。除了在課堂講授《英詩金庫》等課程外,朱先生還通過其生活情趣、書信往來,言傳身教其美育理念,陶冶了一代青年人的心靈。方東美先生彙通東西,視宇宙、生命、美感為一體,以美育融貫生命之“情”和宇宙之“理”。範壽康先生既是美學家又是教育家,視美為我們在物象的觀照中所感到的生的肯定,并形成了以情感陶冶為核心、美育獨立為原則、塑造“理想的人”為目的的生命美育觀,和以“情智合一”為原則、以藝術教育為手段的美育方法論。百年以來,開端處的宏大氣象鼓勵着一輩輩後學傳承和發揚珞珈美學傳統。

互動環節,賀念老師就同學們提出的“現象學美學會否導緻對差異性、個體性的過度強調?”、“是否隻有完全被充實的審美直觀才是真的閃耀?”、“杜夫海納對‘本真性’的内容規定是否是獨斷的或片面的?”等問題進行了簡明扼要的回應。

在主持人劉子淇對賀念老師的精彩講座表示感謝後,在場同學與賀念老師合影留念,整場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攝影:郭虹妍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