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哲學史學會2019年年會暨“中西哲學比較——現代漢語哲學”學術研讨會綜述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9-12-08
本網訊(通訊員 侯麗娜)2019年11月30日湖北省哲學史學會2019年年會暨“中西哲學比較——現代漢語哲學”學術研讨會在武漢荷田大酒店會議中心召開。此次大會由湖北省哲學史學會主辦,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承辦的,來自武漢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近60名專家學者及博碩士研究生出席了此次會議,共同圍繞“中西哲學比較——現代漢語哲學”這一主題展開學術交流。
本次年會的開幕式由學會秘書長秦平主持,會長吳根友、副會長張廷國、戴茂堂、儲昭華分别在開幕式上緻辭。在緻辭中,吳根友教授強調比較哲學研究正當其時,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哲學研究應開拓新的視野,将關注的目光投向拉丁美洲、南非以及中東哲學,發揮知識視野與思想視野的交互作用,以思想含攝知識、用知識更新思想,進而推進當代漢語哲學的創造性發展。張廷國教授則以鄧曉芒先生目前正在開展的形而上學研究為切入點,提出如何構建具有漢語特色的哲學體系以及當代形而上學的重建何以可能等問題。戴茂堂教授通過深度分析“較真”一詞的哲學意涵,指出真理是在比較中産生的,人在比較中成其為人,哲學亦在比較中得以發展。并就現代漢語是否适合表達哲學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儲昭華教授分享了自己目前正在思考的一個政治哲學議題:傳統政治思想中所謂“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的說法,究竟應如何理解?并通過剖析政道與治道等問題,對牟宗三的相關诠釋做了深度的反省和批評。
在大會主題發言中,華中農業大學蕭洪恩教授從“中華民族哲學”的角度切入,闡明傳統儒學内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情懷,因此儒家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不隻存在于漢族文化區域,全國35個少數民族都對儒學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認為中國哲學的登場應包括中國少數民族哲學的登場,因為儒學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财富。
BEAT365唯一官网吳根友教授則強調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比較哲學研究正當時。他認為比較研究首先不應判教,應求異中之同、析同中之異;其次比較應避免比附和偏見,真正的比較哲學研究應當建立在對雙方有真切認知的基礎之上;最後他指出比較研究的最終目的不是消滅和同化對方,而是尋求會通與理解。
湖北大學李家蓮教授讨論了陰陽概念在斯洛特(Michael Slote)情感哲學中的本質與功能問題,她認為陰陽概念在斯洛特哲學中有其内在原理和運行機制且具有創新性,是情感内部所蘊含的一種本質。這一研究視角揭示了傳統中國哲學元素在當代漢語哲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湖北大學周海春教授的報告題目為“中國哲學雜談”,主要探讨“道問學”視角下的中國哲學,此“道問學”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狹義的“道問學”,非專指儒家哲學。他強調講“道”不比講理性差,知識論的理性存在其局限,而“道”有“路”有“能”,哲學即道路。同時他還提出夢醒是哲學的本始體驗、連叔有哲學家的樣子、明哲保身是中國的哲學宣言等新穎命題,為當代中國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湖北省社科院賈繼讓研究員分析了張東荪如何通過語言的進路來分析中西哲學之間的差異,他分别闡述了張東荪對語言和文化的理解以及二者之間的理論關聯。以之為基礎,他還具體分析了張東荪對中西哲學、文化在思維方式上之根本差異的相關看法。
安樂哲所提出的“儒家角色倫理學”,在學界引起了不少讨論。華中科技大學李明書教授認為,以之為視角,可以重現反省生命倫理學的可能性問題。他指出,按照角色倫理學的思路,人須透過自身在國家、政治、社會、家庭中的角色來進行自我定位,且角色倫理學特别關注人的現實處境。儒家角色倫理學的理論特質,與生命倫理學試圖結合一般性的倫理原則與具體情境之特殊性來思考特定問題的緻思路向高度契合。
湖北大學肖雄教授試圖對牟宗三“智的直覺”概念提出新的闡釋,他指出“智的直覺”概念在牟宗三哲學中的發展演變分為直覺的解悟、超理智認識心、内容真理之體證、無限心或本體之自由四個階段。他特别分析了牟宗三“智的直覺”概念與胡塞爾現象學及海德格存在論哲學之間的理論交涉。
中南财經政法大學夏世華教授主要以《孟子·萬章》文本為切入點,探讨早期儒家的禅讓學說,并着力考察孟子對早期儒家禅讓學說的反思與重構。他指出孟子的重構,仍然繼承了早期儒家禅讓學說中尊賢尚德的精神,并通過嚴格的程序設計,肯定了除了代表天意的民意廣泛認同以外,任何個體的權、位授予或自主宣告權力都不具有正當性。
在大會閉幕式上,由BEAT365唯一官网儲昭華教授代表學會作會議總結。他指出各位學者的報告視角新穎,對推進中西比較哲學及現代漢語哲學的進一步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他倡議各高校研究生積極投稿,參與湖北省哲學史學會的學術交流活動。
至此,湖北省哲學史學會2019年年會暨“中西哲學比較——現代漢語哲學”學術研讨會圓滿落幕。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