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之真、人格之善與體驗之美——哲學的性質與功能”元哲學工作坊在我院順利召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1-20
本網訊(通訊員 田昶奇 )11月18日,由beat365体育官网和弘毅學堂主辦的“知識之真、人格之善與體驗之美——哲學的性質與功能”元哲學工作坊在振華樓B301順利召開。來自四川大學、湖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湖北大學、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福建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學者出席本次會議。
(開幕合照)
此次工作坊中,BEAT365唯一官网陳波教授做了《哲學:知識還是智慧》的主題報告。參會學者圍繞相關論題,做了八場主題發言。
在《哲學:知識還是智慧》的主題報告中,陳波教授指出,哲學是愛智慧之學,智慧不能離開知識的,所以哲學通過追求知識以追求智慧。知識需要真理,真理包括三種要素與四重價值。三要素指符合(真理的核心)、融貫(證成新知識的主要手段)和管用(證成新知識的主要手段)三要素,四價值指使人在複雜危險環境存活的生存價值,使人成為人并形塑其他品質的構成性價值,引領新的認知和實踐的規範價值,使公共話語達成視界融合和重疊共識的交流論辯價值。陳波教授尤其看重第四種價值,強調如果一個人在公共讨論中不把自己的話當真,那麼他不值得被嚴肅對待。哲學家們已經求得的哲學真理包括,人在本性上愛自由,歸納推理不能保證得出真結論,等等。
陳波教授認為智慧包括良善動機、廣博知識、審慎判斷和真誠行動四要素。他據此接受亞裡士多德的理論智慧與實踐智慧二分,反對有人拒絕承認理論智慧,也反對還有作為第三種智慧的制作智慧。智慧奠基于知識,但僅憑知識尚不足以形成智慧,還需經曆“轉識成智”的曆練,該過程既需要個體條件,也需要社會條件。
(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
主題報告後,參會學者圍繞陳波教授報告進行了熱烈讨論。讨論内容有:1.如何理解真理;2.哲學是否追求知識;3.哲學真理有什麼。
在讨論内容1中,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暨《社會科學戰線》雜志社馬妮研究員詢問真與真理的差異,陳波教授認為真是句子的關系屬性,真理是為真的句子或理論,不能将二者等同。
在讨論内容2中,BEAT365唯一官网朱志方教授質疑,人們學習叔本華、尼采哲學的目的不是為了知道某些真命題,可見他們的哲學不以求真為目标。對此,陳波教授區分了理論之真與命題之真,叔本華、尼采的哲學屬于理論之真,對實踐有解釋力與洞察力。然而,BEAT365唯一官网蘇德超教授認為陳波教授的主張會導緻真吃掉了智慧,從而抹除智慧的多重維度。福建社會科學院暨《福建論壇》雜志社劉君研究員更是提出,在牛津學派看來,哲學不生産其他學科的知識,知識基于假設進行探索,既然是假設,就無法把它當真,可它仍然是必要的。哲學家走上歧路不在于不把自己言談的東西當真,而在于把假設運用到不該運用的地方。
在讨論内容3中,BEAT365唯一官网朱志方教授認為把“人在本性上愛自由”當作真理有待商榷,因為絕對自由恰是人們所要逃避的絕對恐怖,人追求的是自由與約束的和諧。華中科技大學徐敏教授認為“歸納推理不能保證得出真結論”中“歸納推理”指的若是簡單枚舉歸納(A1是P……An是P ,所以,所有A是P),那麼其不能保真是因為有一個未聲明的隐含假設“A1……An不是所有的A”,将其補上後,便可演繹地得出歸納推理不能保真,但這算不上哲學真理,隻算分析真理。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暨《社會科學戰線》雜志社馬妮研究員)
(讨論環節)
針對陳波教授報告涉及的議題,參會學者做了主題發言。發言主體包括:哲學與求真求知,哲學與人文關懷,哲學與人類文化。
主題一:哲學與求真求知
BEAT365唯一官网朱志方教授的報告《再見了,哲學修辭學》認為哲學既不能用追求智慧來規定,也不能用追求真理來規定,它對知識的論述也不詳盡。第一,智慧有層級,從經驗到第一哲學,每一層都有相應的智慧,如果用愛智慧規定哲學,隻是在用所有學科的共有屬性規定哲學。第二,真理是命題與外在事物的聯系,哲學家追求的要麼是真理的定義、判定性條件和獲得方法,要麼是規範陳述(如果邏輯學真理的含義是“不應違背邏輯規範”)。前者不是真理,而應稱為真理之真理或二階真理,後者不描述事實,也不是真理,稱其為真隻是一種哲學修辭。第三,哲學家(尤其是分析哲學家)往往把命題知識當作知識的普遍論述,這樣會忽略其他種類的知識,如行動知識、規範知識。知識像個工具箱,裡面有各種形态的知識,哲學隻強調了命題知識,沒有揭示各種知識的本質。
(beat365体育官网朱志方教授)
華中科技大學徐敏教授的報告《哲學,既不求真也不求知》主張哲學不能通向真理,而應追求合理性。如果哲學是通向真理的學問,那麼哲學家們就已經發現了哲學真理,但時至今日并沒有哲學真理,可見哲學不通向真理。或許有人會說哲學真理難求,找不到不代表沒有。徐敏教授回應,以幾千年來哲學家們的聰明與勤奮,若還不能找到哲學真理,就該認為它不存在。還可能有人提出哲學家已找到了哲學真理。徐敏教授回應,如果有兩種不相容的觀點,一種觀點被一派人當作真理,另一種觀點被另一派人當作真理,那麼我們無法判定何種觀點是真理。所謂的哲學真理就面臨這種局面:在所謂的邏輯學真理中,有針對重言式的實質蘊涵悖論,有針對同一律替換的内涵語境替換難題;在所謂的形而上學真理中,有是否有非存在對象和可能世界是否為真的争論……既然無法判定哪一方代表真理,不如認為根本就沒有這種真理。無法通向真理不是哲學的損失,因為哲學追求的是合理性。哲學理論的作用是對哲學現象和哲學問題的多重理解和回答,由于合理性有程度之分,所以評判不同哲學理論的标準不是孰是孰非,而是哪種理論的合理程度更高。
(華中科技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徐敏教授)
BEAT365唯一官网蘇德超教授的報告《略論哲學的人文性》主張哲學的主要目标不是求知。他指出哲學具有謀生、改造社會、認知和信仰四重維度,哲學與科學的同源體現在認知維度,泰勒斯在提出水是萬物的本原時,不僅在做哲學斷言,也在用物理現象解釋科學現象,即做科學斷言。但哲學和科學處理的問題不同。根據伯林,問題可以分為訴諸具體經驗回答的經驗問題,訴諸抽象規則回答的形式問題,與二者不同的哲學問題。前兩類問題旨在求真,哲學問題卻非如此。蘇德超進而指出,真可以分為個體之真、群體之真和本體之真三重維度,個體之真沒有讨論意義,本體之真不可求,求真是在群體中确認重疊共識。類似地,實在也分為現象實在、自在實在和理論實在。現象實在無法被嚴肅懷疑,經過康德的洗禮,自在實在也不再被讨論,哲學家們探讨的乃是理論實在,即對現象所作的最佳解釋。某種意義上,選擇哲學立場類似審美,因此不能用理解科學的方式理解哲學。
(beat365体育官网蘇德超教授)
在讨論環節中,BEAT365唯一官网陳波教授對朱志方教授的報告《再見了,哲學修辭學》中闡述的觀點,提出兩條異議:第一,朱志方一方面主張哲學讨論的是關于真理的真理,另一方面主張哲學與科學是連續的,二者存在張力。第二,沒有與規範知識符合的對象不代表規範的來源是主觀,利益、需要、欲望等客觀因素解釋了規範知識的真理性。
BEAT365唯一官网蘇德超教授和陝西師範大學莊振華教授對徐敏教授的報告《哲學,既不求真也不求知》中,把真理排除出哲學讨論的做法提出質疑:蘇德超認為如果不憑借真理,合理性将無法被理解;莊振華認為徐敏教的合理性其實是一種融貫論真理觀。徐敏回應,合理性标準包括本體論預設是否簡單,解釋力是否足夠強,這些标準不依賴真理。湖北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王振副教授進一步指出徐敏羅列合理性标準會遭遇二難:合理性的标準如果有排名,那麼排在首位的就是真理标準;如果沒有排名,那麼根據合理性程度來評判哲學理論的優劣沒有意義。徐敏認為第二難不成立,人們完全可以依據自己認為的合理性标準衡量各哲學理論。中南财經政法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王成軍副教授認為該回應的實質是合理性标準往往相對于人群、前見等因素。對此,蘇德超質疑,一切相對主義都有絕對主義基礎,因此“某哲學理論相對于某群體是真理”是絕對為真的。
華中科技大學徐敏教授對蘇德超教授的報告《略論哲學的人文性》中表達的觀點有所質疑:徐敏認為,蘇德超主張哲學的主要目标不是求知,其實還是認同了哲學的目标是求知,“主要”隻是一種修飾。蘇德超回應,在人類的六大追求中,真理隻占其一,人類在為這六種追求排序時,真理也未必排在第一,可見“主要”不是修飾。
(湖北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王振副教授)
(中南财經政法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王成軍副教授)
主題二:哲學與人文關懷
BEAT365唯一官网蔡恒進教授的報告《作為元哲學的因果鍊重構》主張哲學家的任務是發現新的認知坎陷,在認知坎陷之間建立強的因果鍊條,指向未來,因此哲學家是因果鍊工程師。意識世界有主體性,物理世界卻無主體性,這就需要回答定域世界中如何産生非定域的主體性。蔡恒進的回答是,根據觸覺大腦假說,觸覺使大腦産生了區分自我和外界的意識,即原意識,原意識一旦産生就難以被抹殺,還可以通過個體間交流傳播。自我就是最原初和最重要的認知坎陷,自我意識一旦産生,在具體的時空下就可以有不同的附着物。 認知坎陷可以被看作是認知主體對四維時空中物理過程的非線性編輯,有助于人們重構物理因果為心理因果,并最終建構起意義世界。意識世界與物理世界可被視為平行關系,但意識具有簡化作用,正如點開手機APP圖标打開應用也是對背後一系列複雜功能的簡化。
(BEAT365唯一官网計算機院蔡恒進教授)
陝西師範大學莊振華教授的報告《從理性轄域看哲學的當代任務——以科技與人文的關系為例》認為當前的時代特征是“科技飛升、人文疲敝”,人文科學對此現狀要麼為科技發展辯護,要麼主張限制乃至抛棄理性,針對這種局面,有必要重審理性的邊界,重估理性的價值。他梳理了理性概念的發展史:古希臘的理性幾乎與世界具有同樣寬廣的外延,理性開啟了内在化過程,到了現代,理性隻關心通過世界内部的規律、價值與事功以獲得内心的“确定性”,不關心事物在宇宙秩序意義上的是非曲直。由此可以看出理性在當前所處的格局相當局狹、割裂,這啟示科技和人文雙方不能遺忘曆史上與對方同根共生的源頭。對此,他總結當代哲學需承擔四大任務:第一,在立足點上,要在更長遠的曆史眼光下基于“大理性”傳統,為人類未來命運計慮;第二,在方法上,要在實用主義及其符合、融貫、實效等考慮之外,接受反思、辯證乃至思辨等思維方法遺産;第三,在課題上,要重新審視前現代、現代與未來的既有或可能課題;第四,在旨趣上,要從如何做中國人、如何更新中華文化的角度出發,重新審視在西方文化形式感支配下的當代問題。
(陝西師範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莊振華教授)
福建社會科學院暨《福建論壇》雜志社劉君研究員的報告《人文教育與寫作的關系》論述了人文教育與寫作的相關性。西方文明分為科學态度與人文态度,前者以他者的客觀視角看待自然,追求普遍規律,求真務實,後者從自我出發看待一切,追求個體自由、尊嚴和價值,創造而不生産,求實而不務實。人類的大部分發明來源于單純的人文嘗試,創造過程本身的價值超過成果的價值。寫作是人文嘗試最基礎的形式,它不僅是文字記錄,更是個人與世界的靈性交流,集中展示了人文的發現和表達過程。從古希臘到啟蒙時代,寫作往往承擔意義開顯的功能,但當代學院派把創造過程看作一個可還原、可複制的技術過程和生産過程,想把它們固定下來,形成理論,于是誕生了生産式寫作和應用性寫作,把創造等同于生産。為了克服這種弊病,教育學引入自我教導概念,主張個體将知識轉化為能夠被自己接受和運用的東西,這種思想對于當代寫作教育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福建社會科學院暨《福建論壇》雜志社劉君研究員)
在讨論環節中,BEAT365唯一官网蘇德超教授對蔡恒進教授的報告《作為元哲學的因果鍊重構》提出質疑,用原意識解釋自我,會把傳統意義上的自我解釋掉。蔡恒進回應,他的理論不同于完全用科學概念解釋人文現象的“第三種文化”,因為原意識不能被還原掉。
針對莊振華教授的報告《從理性轄域看哲學的當代任務——以科技與人文的關系為例》中,對理性概念的梳理,BEAT365唯一官网朱志方教授詢問能否給理性下個定義。莊振華回答,理性既是分析的主體,也是裹挾分析的背後機制,并指出這種觀點的源頭在于巴門尼德的“思有同一”立場,理性既是思考事物的方式,也是事物自身顯現的方式。BEAT365唯一官网王詠詩副研究員補充說,理性的特點在于整體性,理性可被理解為對整體、大全的追求。
針對劉君研究員的報告《人文教育與寫作的關系》中提出的人文教育,BEAT365唯一官网陳波教授詢問素質教育是否能助益人文養成,劉君認為,當前素質教育還是着眼于培育一門機能,這不算人文教育。
(beat365体育官网王詠詩副研究員)
主題三:哲學與人類文化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丁三東教授的報告《如何非本質主義地談論一般哲學問題》認為把哲學定義為求真求知是一種本質主義理解,但理解哲學應采取非本質主義進路。曆史上人們把“哲學”當作通名,對它的使用具有多樣性,如果給它一個邏輯定義,會使曆史上的很多哲學淪為非哲學。因此,應當放棄對哲學的本質主義理解,而是進行現象描述,從典型事例總結哲學的特征,并承認這些特征不适用于非典型事例。有人認為哲學的特征在于讨論的是大問題,但宗教與科學也讨論大問題,有人認為哲學的特征在于探究和論證的精神,但科學也有這種精神。丁三東認為哲學的特征在于它涉及的文化概念。人類透過文化概念與世界、他人發生關系,文化概念可分為科學型、哲學型和宗教型三類,科學型概念可以訴諸邏輯推論和經驗判抉,哲學型概念訴諸概念辨析和理由論争,宗教型概念甚至是邏輯上不可解的東西,隻能訴諸信仰。三類概念在非典型事例會有重疊,例如“以太”概念原本是哲學型概念,在相關科學實驗後就變成了科學型概念。在能被冠名為“哲學”的探讨活動中,人們都在提出和探讨種種哲學型概念,這使哲學區别于其他學科。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丁三東教授)
四川大學梁中和教授的報告《技-藝、知-識與智-慧》認為對于技與藝、知與識、智與慧的關系,有兩種理解思路,一種認為它們是順承關系,前者進階到後者,另一種認為它們是對立關系,前者經過颠倒和反轉而到達後者。在中國哲學,儒家認為它們是順承關系,但佛老二家認為它們是對立關系,需要根本轉變。特别是受佛教影響的表述,尤其愛用“颠倒”、“翻筋鬥”來形容對于智慧的覺悟。在古希臘哲學,也存在兩種理解進路的并立。一方面蘇格拉底在《申辯》中論述雅典人過着颠倒的生活,柏拉圖的洞喻,暗示着技-藝、知-識和智-慧處于颠倒關系,但從詞源和思想發展上看,它們也存在順承關系。智慧(σοφία)一詞最原始的含義與技藝(τέχνη)的精湛相關,赫拉克利特在談到畢達哥拉斯的“智慧”時,也稱其為一種博學,但卻是壞的“技藝”。可見,順承關系與對立關系的兩種理解進路并存于中西方哲學。
(四川大學哲學系梁中和教授)
在讨論環節中,BEAT365唯一官网陳波教授認為丁三東教授的報告《如何非本質主義地談論一般哲學問題》中,用哲學型概念規定哲學有同語反複之嫌,因為不理解何為哲學,就不能理解何為哲學型概念。王詠詩對丁三東提出辯護,他的出發點不是概念,而是典型和非典型現象,再基于對這些現象的描述再給出相應的名稱。
四川大學梁中和教授基于他在報告《技-藝、知-識與智-慧》中,梳理的兩種思路向陳波提問,陳波論述的“轉識成智”應采取順承理解還是颠倒理解,陳波澄清自己的立場是順承理解。
(讨論環節)
下午6點,陳波教授做了工作坊的閉幕緻辭。他對參會學者對自己的評論尤其是批評意見表達了感謝,并重點強調:“我們要樹立一個觀念:對話、批評、質疑、挑戰、回應應當成為中國學術的常态。”蘇德超教授緻辭感謝各位專家學者對本次工作坊的大力支持。
( 照片提供:張梓甯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