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beat365体育官网舉辦BEAT365唯一官网-昆山杜克大學哲學工作坊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1-21

本網訊(通訊員趙鑫)2023年11月9日,BEAT365唯一官网--昆山杜克大學哲學工作坊在振華樓B301會議室舉行。來自昆山杜克大學的Hwa Yeong Wang、Daniel Elliot Weissglass、Joseph Mazor和Nathan Hauthaler等學者依次進行了報告。來自BEAT365唯一官网的特聘副研究員劉沁,華中科技大學的副教授葉金州,BEAT365唯一官网的特聘副研究員Ben Cross和謝凱博依次進行了評論。工作坊由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李勇教授主持。

A person and person sitting at a table with a screen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工作坊分為主題報告和評論環節。

Hwa Yeong Wang教授的報告題目是“兩位韓國女儒學哲學家(Two Korean Women Confucian Philosophers)”。這兩位韓國女儒學哲學家分别是生活在朝鮮王朝末期(18 至 19 世紀)的任允摯堂(1721-1793 年)和姜靜一堂(1772-1832 年)。這兩位女性都基于獨特的儒家哲學主張而聞名,她們主張人類共有的原始、純粹的道德本性,認為女性與男性一樣有能力獲得最高形式的智識和道德成就,從而可以成為女聖。報告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曆史的維度分析了兩位女儒出現的原因。朝鮮王朝的儒學發展受到中國古代孔孟荀以及漢宋時期儒學的影響,尤其受到當時程朱理學的影響。雖然這一時期是女性生活的黑暗時代,但也對女性産生了意料不到的積極影響,催生了女性新意識的萌芽。第二部分介紹了任允摯堂的生平、著作遺稿和理論貢獻。Wang着重讨論了任允摯堂對“克己複禮為仁說”和“溫峤絕裾”的論述,并認為她對“溫峤絕裾”的分析可以解決西方哲學中的薩特難題。第三部分介紹了姜靜一堂的生平、著作遺稿以及理論貢獻。

劉沁老師對于Wang教授的報告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在中國曆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女性閱讀文學作品并從事創作。然而,在中國曆史上,明确提出要做女聖人的女性則少之又少。那麼,為什麼在朝鮮王朝末期中會出現這種女性先鋒的聲音呢?這是否是儒學在發展過程中固有的一個事件或一種曆史必然呢?第二,在儒家男女有别的理想中,一個完美的女性似乎隻有在充分承擔家庭責任的情況下,才能發展出高尚的人格。否則,她就會面臨社會壓力或思想批判。當下女性既被期望承擔更多的家務勞動,又被要求在職場上競争。因此,我們對當今女性的最高褒獎就是她能兼顧事業與家庭。但是女超人并沒有打破不平等的性别秩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這種秩序。因此該如何認識或看待兩位女哲學家對當今女性主義的貢獻。

A person standing in front of a projection screen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Daniel Elliot Weissglass教授的報告題目是“儒家的政治建構和非儒家的邊緣化(Confucian Constitutionalism and Non-confucian Marginalization)”。報告内容主要包括五個部分,第一,對金聖文(Sungmoon Kim)的儒家民主觀念和政治建構進行概述。第二,介紹了金聖文的公民儒家概念。公民社會的背景文化飽含着儒家價值觀、風俗、禮儀、孝道和道德情感。它将社會個體與他人聯系起來,将政治共同體成員與周圍的社會、經濟和政治體制聯系起來,以其獨特的道德語言和主體間道德實踐為中介。第三,讨論了儒家的公共理性。儒家的公共理性是說所有參與公共理性的人都應與儒家有明确的聯系,但應保護基本的權利和對少數群體的保護。羅爾斯将整全性學說排除在公共理性之外,但金聖文認為儒學作為一種部分的整全性學說具有雙重身份:既有助于表述現代儒家文化圈的民主化進程,又可以起到理論規範的作用。Weissglass認為金聖文在把他認為兩個世界中最好的東西(即以公共理性為支撐的現代政治框架和東亞大部分人生活中的儒家價值觀)放在一起的過程中過于草率了。第四,Weissglass讨論了儒家的公共理性可能造成的三類非儒家的邊緣化,分别是表達性邊緣化,诠釋性邊緣化以及證言式邊緣化。第五,Weissglass提出了對非儒家的邊緣化的一些可能性的回應。1.幾乎所有東亞人都是儒家;2.幾乎沒有東亞人反對儒家;3.所以,在東亞儒家社會中對非儒家的邊緣化是正義的,不可避免的,或是這種邊緣化與非自由主義者在西方自由主義社會中被邊緣化是一樣的。

葉金州老師的評論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葉老師認為,Weissglass對金聖文無法應對儒家思想對非儒家人士具有壓迫性的指責和他的回應都是不成功的。但是,Weissglass對構建公共理性儒學的批評是令人信服的。其次,葉老師指出在證明儒家公共理性課題的合理性之前,有兩個問題需要回答:(1)儒家政治似乎是至善主義的,它能否被納入公共理性的讨論?(2)如果 (1) 的回答是肯定的,那麼儒家的公共理性能否比西方自由主義的公共理性更好,或至少不會差很多?最後,葉老師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評論。一,邊緣化≠壓迫。丹尼爾提出了對邊緣化的指控。如果某些群體在政體中被邊緣化,這并不十分可取。但相對而言,它還沒有排斥或壓迫那麼糟糕。二,“你也一樣”真的很重要。西方自由主義的公共理性真的那麼與衆不同嗎?西方自由主義(即使是其政治形式)本身不也是部分的至善主義嗎?三,需要反思多元化被容納進來,還是被珍視和鼓勵的?四,另一種選擇是什麼?是徹底的西方自由主義?是任人唯賢的儒家思想?還是第三條道路?

A person standing in front of a large screen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Joseph Mazor教授的報告題目是“平等分配何時是正當的?(When is Equal Division Justified?)”。 Joseph要論證的論點是:當一些條件被滿足時,平等分配最好能被理解為一種滿足傳統正義原則的最佳方式。這些條件包括:(1) 每個提出要求的人都應獲得同等份額的善物。(2)分配應有效率。(3) 份額平等和效率标準不應依賴于人際間的優勢比較。

首先,Mazor讨論了平等分配面臨的主要挑戰:(1)理論挑戰:大多數正義理論的目标是優勢平等和/或總體優勢最大化的某種結合。(2)直覺挑戰:很難在所有平分的案例背後找到統一的原則。在這裡,Mazor給出了四個案例:無遺囑的遺産分配案例,減輕痛苦案例,污染許可案例以及沙漠之水案例。在其中,除了無遺囑的遺産分配案例,其他案例無法對同質性的要求者和異質性的要求者進行相同的平等分配。然後,Mazor讨論了資源并不是優勢的基本概念。沙漠之水的案例表明了這一點。再者,Mazor分析了與同質性要求者平等分配的正當理由。以功利主義和無遺囑繼承案例中的同質繼承人為例。Mazor認為在滿足這兩個條件的情況下1. 要求者對遺産具有排他性的平等地位;2. 假定繼承人的優勢以遞減的方式增加,平等分配是滿足傳統正義原則的正确方式。最後,Mazor分析了與異質性要求者平等分配的正當理由。窮人-富人作為異質性的要求者要求平等分配是可行的,但Mazor認為我們需要論證反事實條件下把異質性要求者當作同質對待是合理的。對此提供了訴諸非完美主義,非要求者的主要責任以及對其他要求者責任的拒絕等辯護理由。

Ben Cross教授的評論主要包括五點。第一,Mazor認為理解平等分配的最佳方式是将其作為傳統正義理論的含義。證明這一主張的最好方法就是證明它是由傳統正義理論推導出來的。但是,支持以其他方式解釋平等分配的人可能會同意你的論證,但仍然拒絕接受你的結論。因此,她們承認從功利主義或其他分配正義理論中可以得出平等分配是合理的,但并不認為這是對為什麼均分是合理的正确解釋。第二,有關遺囑的案例究竟是一個關于正義的論證(特别是關于公正分割原則的論證)還是一個類似政策建議的東西有待澄清。第三,直覺在提到的一系列案例中的作用是否那麼直接。第四,我們的直覺也可能與我們在這裡談論正義時可能想要排除的案例并不那麼分離。Ben認為Mazor分析反事實條件下同質性要求者的真正的吸引力在于平等分配是一個權宜之計而非它與正義的關系。第五,把功利主義看作是正義的理論,或者說是正義的替代理論是否合适。

A group of people in a meeting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Nathan Hauthaler教授報告的題目是“習慣性行為和實踐知識(habitual action &practical knowledge)”。安斯康姆認為,有意識的行動涉及實踐知識。這些實踐知識并非奠基于日常的認識論基礎,如并非推理的、有證言的等等。而習慣性行為來自于決定性的行動傾向。Hauthaler本場報告即讨論這一問題:安斯康姆的實踐知識能和習慣性的、有傾向的行為相協調嗎?或者說,習慣性行為是否排除了實踐知識?這一疑問是直覺性的,因為習慣性行為似乎不需要實踐知識,也用不到實踐知識。例如,Paul認為如果一個駕駛員習慣性地在一條路上行駛,那麼他有時不會意識到他在做什麼。Brownstein将這種行為叫做“有技巧的非反思行為”。Hauthaler認為,實踐知識是自我知識的實踐形式,但不意味着實踐知識具有很強的審慎(deliberation)、反思(reflection)、注意(attention)和回憶(recollection)。缺乏這四者的實踐知識仍然與安斯康姆的實踐知識相容。Hauthaler的結論是:實踐知識必須保留其實踐特點,但這種實踐知識易于描述為習慣性把握。

謝凱博老師首先對Hauthaler教授的報告進行了總結。實踐知識的概念在安斯科姆的意向行動理論中是一個核心概念。Hauthaler給安斯科姆的實踐知識概念提出了一個挑戰,即它能否在知識中容納習慣性行動。針對Brownstein的駕駛案例對安斯科姆的實踐知識概念能否容納實際的意向行動問題。Hauthaler的回應是我們應該降低對實踐知識的要求。對此,謝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以制作複制品,在紙上書寫為例。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并不知道或不相信他真的在制作這種東西。在這個例子中,一個人制作複制品肯定是有意為之。如果我們降低對實用知識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可以算作實用知識。

在讨論環節,參加工作坊的各位老師和同學就以上報告主題展開了熱烈讨論。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