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BEAT365唯一官网科學技術哲學論壇第一季“人工智能與哲學”系列講座圓滿落幕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1-25

本網訊(通訊員 李懿迪) 2023年11月15日,前後間斷持續70天的BEAT365唯一官网科學技術哲學論壇第一季“人工智能與哲學”系列線上講座圓滿落幕。BEAT365唯一官网科學技術哲學論壇由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策劃發起,beat365体育官网主辦。論壇的設立旨在打造“BEAT365唯一官网科學技術哲學”品牌,延續以王星拱、範壽康、江天骥、張巨青、桂起權等優秀學者為代表的BEAT365唯一官网科技哲學傳統,力求走出有代表性、原創性的科技哲學研究道路。

在人工智能發展引發廣泛社會關注和學術讨論的背景下,本系列講座以“人工智能與哲學”為主題,先後邀請了美國波士頓大學朱麗葉·弗洛依德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小平教授、BEAT365唯一官网蔡恒進教授、中山大學翟振明教授、BEAT365唯一官网劉菊華教授、浙江大學廖備水教授、複旦大學徐英瑾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王小紅教授、中國電子科技大學雷瑞鵬教授等九位專家學者圍繞人工智能發展曆史、人工智能的哲學探究、人工智能的哲學應用以及人工智能倫理治理等領域進行深入講解,達到“聽内行人說内行話”的目的。

本系列講座共十講,第一講“維特根斯坦、圖靈和可檢測性”于2023年9月6日舉行。美國波士頓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波士頓大學人文中心主任、國際科學哲學院(AIPS)通訊院士朱麗葉·弗洛依德(Juliet Floyd)主講,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王小塞(Sebastian Sunday Greve)評議。弗洛依德通過重新審視圖靈(Alan Turing)對形式邏輯系統的分析,将以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圖靈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三人為代表的不同學術譜系用哲學的方式進行串聯,試圖說明:維特根斯坦的“可檢測性”既不是一種證實主義的要求,也不是對所有證明都必須有相應形式證明的反駁,更不是對邏輯主義的反駁。相反,它把數學家的工作放在首要和中心的位置,與所謂的“數學實踐的哲學”中的某些趨勢相一緻,對提供數學“基礎”這個觀念采取了務實的探究。

第二講“人工智能的重大發展——從實踐到思想”于2023年9月13日舉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小平教授主講,BEAT365唯一官网計算機學院蔡恒進教授評議。陳小平首先以人工智能實踐中的曆史性跳變作為引入,說明隻以人類發明的人工智能知識和原理為基礎,通過自我學習進行完善的人工智能機器可以在特定領域戰勝有專門知識的人類這一現象顯示了人工智能所具有的巨大潛力。在此前提下,陳小平梳理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曆史,并在總結已有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由“升級圖靈假說”、“圖靈機器智能觀”和“可接受性”三條原理構成的“功能模仿觀”,并澄清了有關人工智能的某些誤解,指出人工智能是似人非人、似物非物的第三存在,當下人工智能所引發的可控性問題、合理性問題等重大問題都應在此定位下看待。

第三講“人工智能中的邏輯——科學背景和認知基礎的轉變”于2023年9月20日舉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小平教授主講,浙江大學哲學系廖備水教授評議。講座以大型語言模型(簡稱“大模型”)為線索展開。陳小平首先從科學的視角回顧了邏輯學的發展曆程,指出傳統科學的發展曆程中的實質語義都是強共識性的,但強共識性并不适用于人工智能,因此需要對人工智能理論展開新的深入研究。接着,他介紹了大模型及其基礎設施,構建了作為大模型基礎設施的關聯度預測的形式化理論,詳細講解了關聯度預測形式公理系統中語境關聯度、綜合單調性和預測選擇三條公理。最後,他指出公理系統不僅可以為大模型的通用性和不穩定性提供解釋,也能為當下大模型面臨包括共識性挑戰、非概念化挑戰和真實性挑戰在内的多種挑戰提供解決思路。我們可以借助形式化方法構建新的共識觀念或概念觀念,推動科技的進一步發展。

第四講“超級人工智能近在咫尺”于2023年9月27日舉行。BEAT365唯一官网計算機學院蔡恒進教授主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小平教授評議。蔡恒進以特斯拉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的視頻報道作為引入,通過對“人造物是人類的延伸”、“人之不朽在于立言立功立德”、“認知坎陷及其可遷移性”和“主體性從何而來”四個主題進行讨論,說明認知坎陷是生命主體經由自己的身體或大腦對四維時空中的内容進行非線性重構的産物。生命主體智能是主體發現和運用認知坎陷,并将物理因果重構為心理因果的能力;認知坎陷的重構是人創新和創造的基礎;人造物是人類意識的凝聚,是人類意識反作用于物質世界的媒介,是人類意識和智能的延伸,而人工智能作為人造物,與人沒有本質差别。當下人工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過程也是對因果鍊進行重構的過程,而大語言模型将繼承并将全面超越人類意識和智能,所以他認為,超級人工智能近在咫尺。

第五講“虛拟現實及其哲學背景”于2023年10月4日舉行,中山大學人機互聯實驗室主任、哲學系翟振明教授主講,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蘇麗副教授評議。在講座中,翟振明首先介紹了虛拟現實的哲學背景和與虛拟現實相關的思想實驗,指出虛拟世界和物理世界在本體論層面對等,并借助人與計算機的對比論證,指出了意識的重要地位,意識不能被模拟,模拟意識就是意識本身。接着,他提出虛拟現實應以包含“個體界面原理”、“群體協變原理”和“人機交互原理”在内的虛拟現實三原理和人機交互三原則為基礎進行構建,虛拟現實應該可以接受自由意志的涉入。最後,他提出了虛拟現實發展的假想時間表和虛拟世界普遍法倡議書,為虛拟現實的完整構建勾畫框架。

第六講“大模型研究進展與思考”于2023年10月11日舉行。BEAT365唯一官网計算機學院劉菊華教授主講,BEAT365唯一官网計算機學院武宇教授評議。劉菊華首先深入淺出地回顧了語言、視覺和多模态大模型曆史和發展現狀,着重介紹了BEAT365唯一官网計算機學院團隊和京東探索研究院合作提出ViTAE Transformer模型。他指出,我們真實生活的環境是一個多模态環境,将各種模态融合而訓練出的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的真正目标。最後,他對大模型中存在的風險和倫理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讨,指出目前大模型主要面臨是幻覺問題、隐私保護問題、價值觀問題、大模型部署問題以及大模型的評價問題等,上述問題的複雜性說明人工智能問題不能僅靠計算機科學家解決,多學科、多領域的參與才能為上述問題提供更恰當的解決方案。

第七講“論新一代人工智能與邏輯學的交叉研究”于2023年10月18日舉行。浙江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廖備水教授主講,清華大學哲學系劉奮榮教授評議。廖備水首先回顧了命題和推理兩個邏輯學概念,指出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溯因推理都與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研究緊密相關,三者經常相輔相成,共同存在于各種任務中。接着,他指出當前人工智能研究主要分為符号化和模型化兩種研究範式,基于知識的符号化方法是實現通用智能和提供機器學習算法可解釋性的重要途徑。處理知識的不完備性、不一緻性和不确定性問題是符号化方法的核心問題。模型化方法和符号化方法的有機結合是大數據驅動人工智能研究的發展趨勢,形式論辯結合符号化和模型化的研究路徑,可以為人工智能提供多種機器可讀的機制。

第八講“邊沁、羅爾斯與分配正義的算法化研究”于2023年11月2日舉行,複旦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徐英瑾教授主講,山西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梅劍華教授評議。徐英瑾提出當下人工智能研究中應關注基礎哲學問題。目前關于人工智能運用的主流制約性規範往往受到康德倫理學的影響,因此相關規範倫理學立場下的可算法化問題應被系統讨論。他在讨論中指出,無論是邊沁的功利主義理論,還是羅爾斯的分配正義理論,甚至德性論關于社會資源分配的思想資源,其實都無法成為某種可以被算法化的思想指導。他強調,算法化需要一個量綱,但對諸如幸福、道德這樣的概念無法确定其量綱,這是幾乎所有主流的規範倫理學進路都難以被真正算法化的原因,數據隻是一種工具而不是本體,過分強調算法化将會破壞現存的多元評價體系。但是站在功能主義的角度,将人的某些部分功能進行算法化可以被期待。

第九講“中國古代哲學語料庫建模”于2023年11月8日舉行。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哲學系王小紅教授主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段偉文教授評議。王小紅結合自己的工作成果,對中國古代哲學語料庫建模的定義、方式、目的和應用進行了深入讨論。她指出,中國古代哲學語料庫建模是基于“全新漢典”語料庫建立的語料庫模型。建模工作采取了隐含狄利克雷分布主題模型(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topic model,簡稱LDA模型)對語料庫中的文本内容進行分析。這種研究方式能夠拓寬研究者的研究視野,确保結論客觀中立性。研究者可以借此挖掘語料庫中所有典籍的主題結構,進而區分語料的來源和主旨,展示哲學研究的主題變遷,梳理和辨析哲學概念,最終推進中國哲學研究工作。

第十講“人工智能的倫理學和治理”于2023年11月15日舉行,中國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兼科技倫理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雷瑞鵬教授主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邱仁宗教授評議。雷瑞鵬首先指出當前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得益于21世紀初以大數據和算法為基礎的機器學習發展,因此目前對人工智能倫理問題的研究應以“人工智能沒有自我意識,隻是純粹的計算”為前提。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可分近期、中期、遠期三類,近期倫理問題指目前關注較多的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直接倫理問題,中期倫理問題指倫理價值在人工智能中的内置問題,遠期倫理問題則指奇點問題,更關注人工智能對未來人類文明的威脅。她強調指出,人工智能的治理應明确治理不是自上而下的監督管理,而是立體的、網絡式的、所有利益攸關者參與的倫理治理。我們應從人工智能給人們帶來的風險與受益出發,以風險為基礎,以人為本、安全第一,保護人民免受人工智能系統的潛在風險。

本系列講座為武大師生學術視野的擴展及學術品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途徑。講座共計吸引了來自國内外的約9千人次聽衆參與,得到了聽衆的一緻好評。據了解,BEAT365唯一官网科學技術哲學論壇将持續開展更多精品學術活動,為BEAT365唯一官网科學技術哲學的學術建設提供強大的助力。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