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飯田隆教授談“分析哲學與日本現代哲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1-27
本網訊(通訊員 魯彥君) 11月25日晚,應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邀請,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榮休教授飯田隆(Takashi lida)做題為“分析哲學與日本現代哲學”的講座。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主持,北京師範大學唐熱風教授評議。來自國内外的380餘名聽衆參與本次線上講座。
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主持
飯田隆教授主講“分析哲學與日本現代哲學”
飯田隆以日本分析哲學史為基礎,闡述了21世紀前影響分析哲學在日本發展的因素,并在最後探讨了分析哲學對日本哲學運作方式的影響。
飯田隆首先介紹了分析哲學在二戰前後的兩次引入以及日本學者在此過程中取得的成果。1933至1945年間,為分析哲學的引入做出最大貢獻的是生物學家筱原武(Shinohara Takeshi),出于對科學統一的興趣,其于1933年建立了綜合科學學會(The Synthetic Science Society),創設期刊《綜合科學》(The Synthetic Science)并出版了一部介紹維也納學派的譯文集,但未對分析哲學界産生影響。
戰前日本哲學的傳統研究方法是研讀西方大哲學家(特别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原著,或者将東方“思想(thought)”和西方“哲學”相結合。二戰後馬克思主義和存在主義在反對傳統研究方式的學者中産生了巨大影響,而從美國再次引入的分析哲學也因美國研究讨論會(American Studies Seminar)和民衆對科學的尊崇在日本站穩腳跟,此時的分析哲學等同于科學的哲學。
在此背景下,日本第一代分析哲學家出現于1950至1960年。大森升三(Ohmori Shozo)的《邏輯實證主義》一文将邏輯實證主義引入日本分析哲學界并使維特根斯坦廣為年輕一代所熟知,萊辛巴赫《科學哲學的興起》和艾耶爾《語言,真理與邏輯》的日譯本以及兩本由日本學者寫作的現代邏輯導論擴大了分析哲學在哲學家與民衆中的影響。1964年出版的三卷本《科學時代的哲學》涵蓋了幾乎所有哲學領域,這本書采用了區别于曆史研究的系統性寫作方式,宣告日本分析哲學家正式登上學術舞台。
20世紀70年代是日本分析哲學原創成果最為卓著的十年,在此之前,日本哲學家的主要工作是引入海外新思想,而在此之後,分析哲學成為一個新興學科,并被劃歸到各個專業。這一時期有三位重要人物:(1)大森升三試圖通過認知和科學整合世界圖景,出版了《語言、感知和世界》(1971)與《物與心》(1976);(2)黑田渡(Kuroda Wataru)志在用因果性解釋意向性,出版了《經驗與語言》(1975)與《知識與行動》(1983);(3)吉田夏彥(Yoshida Natsuhiko)活躍于諸多分析哲學話題讨論,是《科學時代的哲學》一書的主要責任人,出版了《詞與現實:形式哲學與集合論》(1971)與《邏輯與哲學的世界》(1977)。
第一代分析哲學家過渡到第二代分析哲學家期間,學院派哲學圈關于分析哲學的認識發生了巨大變化。分析哲學最初被視為“非哲學”,分析哲學家因缺乏對西方哲學史的了解和興趣而受到批評,并被指控為科學主義。盡管分析哲學長期等同于邏輯實證主義,但随着維特根斯坦等學者作品的傳播,這種誤解逐漸得到糾正,因此當第二代分析哲學家開始執教時,分析哲學已經被視為現代哲學的一個流派。
活躍于1980到2000年的第二代分析哲學家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将哲學作為各專業領域通力合作的事業,認為哲學應該成為科學這樣的學科,主要從事語言哲學、心靈哲學和科學哲學研究;第二類将哲學作為一個基于個人曆史的私人事業,稱他們為分析哲學家是因為他們緻力于澄清思想以及采用分析方法,他們的作品流傳于學術圈外并為這種不同于哲學史的哲學的推廣作出貢獻;第三類則是運用分析方法從事現象學和實用哲學等非分析哲學研究的學者。這一時期的分析哲學家熱衷于讨論倫理學問題,生命倫理學的引入也使許多哲學家意識到分析方法的重要性。
飯田隆進一步闡述了影響分析哲學在日本發展三大因素。首先是學術背景的影響。1951年東京大學首次成立了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簡稱為HPS),其所屬學院包括國際關系、文化人類學等交叉學科,同時慶應義塾大學和早稻田大學這兩所私立大學的哲學系中有從事分析哲學研究的哲學家。許多第二代分析哲學家都來自這三所學校,而由于HPS區别于哲學系并且兩個系位于不同校區,因此很多人将分析哲學看作一門不同于哲學的學科。
其次是協會、座談會和研讨會的影響。從70年代末期開始日本分析哲學家大都屬于日本科學基礎論學會(Japan Association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和科學哲學會(Philosophy of Science Society),除了這兩個全國性組織外,還有地方性的座談會和研讨會,如在關西地區組織的“京都科學哲學論壇”,極大推動了分析哲學在該地區的發展,2009年成立的應用哲學會也吸引了諸多分析哲學家。
最後是出版商、翻譯和性别的影響。由于大學出版社發展緩慢,因此私人出版商在學術發表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勁草書房就出版了許多日本分析哲學家的原創性著作以及分析哲學經典作品的日譯本。由于哲學被視為男性學科,因此上世紀很少見到女性哲學家,盡管這種情況在本世紀有了很大改善,但相比而言,女分析哲學家依然較少。
接着飯田隆對分析哲學為日本哲學帶來的影響予以分析。首先,分析哲學提出了一種區别于隻研究西方哲學家文本的傳統哲學研究方式,倡導對哲學問題的獨立研究。以西田幾多郎(Nishida Kitaro)為中心形成的京都學派哲學家踐行了這一研究方式,但分析哲學家與其有兩大區别:一是分析哲學家出于了解現代邏輯而對使用的論證更為敏感,二是他們不追求“民族哲學”,認為哲學和科學一樣沒有民族性。
其次,分析哲學創設了一種哲學讨論的新模式,過去人們或者為了學習其所喜好的哲學家的作品,或者出于探尋美好生活而從事哲學學習,學習哲學因此被認為僅和研習者本人相關,但是分析哲學主張哲學是一項解決哲學問題的公共事業,在教學上則表現為自由讨論而非老師的單方面灌輸。
再次,分析哲學為哲學讨論創造了一種真語言,它反對晦澀的哲學表達,主張将清晰性作為好的哲學文章的必要條件,因此分析哲學家們抛棄了19世紀翻譯西方哲學術語時創造的許多新詞彙,改用更平實的表達,這推動了用以表達和讨論哲學的語言的産生。盡管如此,分析哲學并不符合大衆關于哲學的印象,即哲學是一種可以從西方大哲學家那裡習得的智慧(維特根斯坦是一個例外,但他是否是一個分析哲學家存在争議)。
綜上,飯田隆認為,雖然分析哲學已經成為一種公認的做哲學方式,并确立了論證清晰的重要性,但它沒有成功改變着力于研究特定哲學家這一傳統模式,除了古希臘哲學研究外,很少見到日本哲學史學家将分析方法應用于其領域。
在評議環節,唐熱風總結了講座内容,回憶了自己與日本哲學家的交往,并就學術語言的使用、哲學史和分析哲學的分界以及哲學界性别失衡現象等中日哲學界面臨的共同問題與飯田隆進行了交流,表示希望未來中日哲學界能夠有更多合作。
陳波提到了蒯因的日本之行并且對蒯因在日本分析哲學界的影響十分感興趣,飯田隆表示蒯因哲學流行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分析哲學家,但現在不再是一個研究熱點,其中一個原因在于蒯因和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框架完全不同,而後者在日本受到更多關注。
唐熱風教授評議
講座互動現場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